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向东 《云南教育》2003,(16):32-35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重结论、轻过程的问题,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初读仍然不足,教师介入太快,学生缺乏充分的感知基础;二是揣摩、感悟、品味不足,结论得出太快,学生很难联系生活和知识实际来进行品味和吸收,更没有情感的介入;三是讨论交流不足,消除分歧太快。这种“缺乏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使学生失去了意义建构的过程,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有幸聆听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庐山的云雾》(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感触颇多。于老师清新自然的教法,扎实、有效的学法指导,对我们来说,指导意义尤为重要。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课教学)中,经常有意无意地强调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  相似文献   

3.
4.
于永正老师的课,已听过多次了。他的课朴实,就像山谷中一眼活泼的泉水,鲜活灵动;他的课醇厚,就像一坛陈年老酒,纯真醉人。每次听他的课,总有新的收获。最近,又一次,零距离聆听了于老师执教的《庐山的云雾》(苏教版),如临春风,如沐春雨,如饮甘泉,如入仙境。两个课时,朴实中见醇厚,纯真中见灵动。第一课时着力于读,第二课时侧重于写,两课时珠联壁合,成为读写结合的精品之作。发生在于老师课堂上的一个教学细节使人难忘———(第一课时,于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三自然段———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要求读书的小手如林,一个腼腆的女孩引起了于老…  相似文献   

5.
一、以雾为话题师生谈话 出示古诗:茫茫如纱锁尘霭,半沉半浮荡云海。虚无飘缈形不定,日出随风千里外。  相似文献   

6.
对名青年教师来说,能与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同台上课无疑是非常幸运的。如果能在课后聆听于老师评课,展开对话与交流,那无疑是青年教师梦寐以求的。而我,居然都幸运地得到了。  相似文献   

7.
张新华 《山东教育》2005,(19):66-67
在西安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培训会上。有幸听了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课前备课钻研教材的功夫,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老师在训练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解读文本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8.
吴芳 《江苏教育》2000,(9):51-51
以前,我对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报纸、杂志等媒体对他的介绍上,但“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笔有幸听了于老师的《全神贯注》一堂阅读课。这堂课,不仅让我领略了于老师精湛独特的教学艺术,而且还受到了一次教育观念上的洗礼。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是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想像作文呢?听于永正老师的一节生动有趣的想像作文指导课——《爱鸟》,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两处精彩片段,可以说为我们指出了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10.
吴怀林 《江西教育》2004,(10):43-43
最近,笔者到广州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精品示范课《月光曲》,又一次被于老师那精湛的“五重教学”艺术所深深折服.尤其是对于老师“蹲着板书”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11.
当人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技术层面的东西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时,教材便一下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解读教材随即也成了时髦的话题,变得神秘起来。当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水上飞机》后,我恍然大悟,教材其实也可以这么读。  相似文献   

12.
四月的梨都砀山,春日载阳,于永正老师正在执教《惊弓之鸟》的第二课时。讲到“孤单失群”这个词语时,学生的理解遇到了困难,于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解决问题,这时一个男生突然推门而入。面对突如其来的情景,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对话,有一次在杭州,于永正老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一、课堂的主旋律:引导学生个性化地与文本对话学生由于受知识、智力、生活经验等的限制,往往缺乏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广度、效度、速度。学生与文本对话时离不开老师的有效指导、引导。引导不是教师告诉,对话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只是帮衬而已。1.引导学生个性化地走进文本。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阅读文本,使他们在总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定下与文本对话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上,通过…  相似文献   

14.
[案例]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老师、学生、教材、教法、设施、环境等众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为了保持课堂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必须研究课堂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力求优化组合,和谐发展,强化诸因素之间的"互补"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有幸聆听了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的<翠鸟>一课,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15.
王晓虹 《福建教育》2006,(9A):25-26
一、教学场景生活化 很多教师觉得口语交际课难上,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沉闷,使得口语交际课不好把握。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课如何解决“教师难于指导学生懒于开口”这一难题?还是让我们从于永正老师《学会赞美》(苏教版第八册)的教学案例中去寻求答案吧。  相似文献   

16.
17.
"庐山的云雾美不胜收!咱们比赛看谁把课文读得美!" "行!" "你们课前读过几遍了?" "三遍!" "咱们现在还不能比,因为我课前已经读过八遍了.即使我赢了,那也是不公平的.这样吧,你们再读两遍,然后,咱们再比."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种各样的示范课、研究课精彩纷呈。这些课一会儿不用多媒体就不算精彩,一会儿没有小组教学就不算好课。我们一线教师有时有点无所适从。时下的语文课该怎么上?笔者有幸听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顿时豁然开朗,这才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于永正老师曾在深圳市华富小学上阅读教学公开课,内容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是一篇较长的课,于老师删繁就简,长短教。他抓住重点句“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指导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朗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基础,而重点和难点在于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从技巧入手,如告诉学生:这句要用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