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又是李辉先生。又是北京潘家园。这篇《纸上苍凉》使养生休息中的我有点按捺不住了。 几年前,在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上读到了李辉先生一篇短文,披露了他在北京潘家园旧书摊上淘到的一个“金矿”:50、60年代中国剧作家协会的一大批档案材料,大多是当年个人检讨、互相揭发、批判提纲  相似文献   

2.
初识李辉,是在2013年三亚国际游艇模特大赛前期,受组委会邀请,我们几位文字记者、摄影记者以及微电影摄影师在三亚半山半岛游艇会拍摄。印象中,李辉个头不高,但幽默自信、淡定从容,诚实谦虚,善于沟通,亲和力很强。见到我称呼杨主席(三亚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摄影、传媒、创意,我们无所不谈。1974年8月,李辉出生于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一个贫穷的山区,生下来体重只有两斤八两,营养严重不良,不过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自幼酷爱书画艺术,17岁  相似文献   

3.
有一次,杂文家郭振亚赴东北兴城开会,与著名传记作家李辉相见。 “你就是郭振亚?是写《阿Q的诉讼状》的郭振亚?” “在下便是!” “哦——” 李辉向旁边团团脸、慈眉善目的郭振亚悄语道:“我还以为你是怎样金刚怒目式的怪样子哩!”大概写惯“风雨人生”的李辉,常用这种透辟的目光审视对方。他想象中的那位文风犀利、敢于仗义执言的郭振亚,与眼前这位确有一些距离。 但他确实就是郭振亚,是十余年来在杂坛纵横捭阖、屡获大奖的郭振亚。 郭振亚曾是一位有志叩响缪斯之门的诗人,诗作曾刊于《中国百家讽刺诗选》。他擅长讽刺与幽默,于80年代中期向杂文转向。毕竟在文坛上历经锻炼,他出手不凡,在1988年发表于《人民日报》上的《阿Q的诉讼状》,不仅荣获全国大奖,而且  相似文献   

4.
立体的镜像     
李辉的文字我爱看。倒不是说他的作品里,能拈出多少智慧与才华,也谈不上他的文笔中,渗透了多少成熟与老辣。的确是这样。其文字所能够显现出来的风范,正如我现在所看到的《李辉文集》中作者像所给予我的感觉一样,惊人地年轻,但又凝神冥想。年轻使他的热忱鲜灵得如春天的花叶,凝神冥想则使得他的文化随感有秋实一样沉甸甸的分量。比起那些轻浮的名人随笔,当然是刻意自炫所谓智慧与才华的随笔,确有别一种气象。写周扬、丁玲、胡乔木的文字,不乏高手,但那高,多来自感触的细腻与表达的精微。如王蒙的这类篇什,最出色之处,就在于能够给人以“准确而又微妙”的印象。因为准确,我们能够认同;因为  相似文献   

5.
2006年4月的一天,一个叫李辉的老人打来电话,说他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的成员,现在手中有江苏省西南服务团团史研究会的档案资料,打算交给省档案馆。对于西南服务团,我一无所知。但在我的从业生涯中,这样主动找我们要交档案的情况并不多见。老人沧桑而又谦和的声音让我有了一种莫名的尊敬和信任。于是,我与老人相约,第二天去看看。  相似文献   

6.
香港著名作家、出版家彦火(即潘耀明),对现代文人、作家很有研究。他在十多年前出版的《当代大陆作家风貌》一书中,对叶圣陶、巴金、沈从文、钱钟书等几十位中国20世纪文坛重要人物进行全面扫描。不久前,作家、评论家李辉在报上著文谈到彦火时。认为他的文章有自己所独有的文体。很难归为哪一种体裁。是采访记,是史料辑录,也是学术随笔,甚至还带有散文的抒情与情思,没有学究式的拘谨和死板,也不是肤浅的浮光掠影,或者通常见到的那种门外汉式的答记者问。 彦火给李辉的印象是:外表文静而儒雅,语调也平缓,不属于那种性情浪漫、奔放的文人。实际上尽管他  相似文献   

7.
成为一个有“正经工作”的人,是李辉今年最大的希望。 李辉所说的“正经工作”,就是那种坐在办公室、有“三险(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吴红 《中国档案》2004,(5):52-55
李辉是人民日报记者.是报人,是搞新闻的,但他的杜会文化声望却恰恰来自对“旧闻”的执著痴迷。这听上击似乎有点悖谬.不可思议.可事实正是如此。确切地说,他是一个能够把几十年前的陈年往事翻腾出新闻效果来的人,他能把文坛的旧人旧事撰写得鲜活饱满、引人人胜。  相似文献   

9.
钟楠 《新闻三昧》2005,(11):17-18
10月10日,我和摄影记李辉受命从武汉出发,前往遥远、荒凉的内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神六主着陆场。见证神六归来的历史时刻!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前面几本写大师的传记,还记载着他寻求对称的艰难跋涉。那么这本书,虽是"碎片",但其中一幅幅对话的画面,也已清晰地勾勒出了李辉融入那个行列的身影。  相似文献   

11.
某次,我与传记作家李辉聊天,言及《新民晚报》时,感受竟是十分的一致。话题是从“上海百名作家赈灾义卖签名书”活动的报道开始的。因为《新民晚报》对此事的反映多达6篇文字,有消息、小记、花絮、文配图等等。  相似文献   

12.
微记录     
正@六根李辉:陈寅恪去世于1969年10月,时隔三十四年才在庐山入土为安。参加培土的庐山植物园的员工们,没有一位见过陈寅恪,甚至过去连他的名字也没有听到过。可是,他们倾注了旁人没有的热忱、细致、敬重。从这一天开始,他们每天都轮流来到这里拜祭,浇灌花木。@凤凰网历史:郑振铎一叹:"我每天都去市场,看到股票价格上上下下,心里的变化如天气一般忐忑不安。我这一生还从来没有那么在意过一件事情,为此甚至茶饭不思。"老舍听后说: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买到一本《胡风集团冤案始末》,连续读了三个晚上,感觉身上的血发烫。尽管早巳知胡风冤案,但如此翔实的史料,如此真切的采访,如此深重的思想,不由得让人难以释怀。由是,对该书的作者李辉先生从内心钦佩。 那以后,但凡见到李辉的文章,总要认真去读。以为根器秉直学识深厚的文人的作品,大抵是读必有获的。 新近购得一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3月版的“大凤凰文库”,除巴金的《再恩录》、于光远的《文革中的我》、蓝翎的《龙卷风》、朱正的《留一点谜语给你猜》、贾植芳的《狱里狱外》、王晓明的  相似文献   

14.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文学史料》(1996年第2期),刊载了张光年(光未然)与李辉的对话,张光年全面地谈了他对周扬一生的看法。 张在30年代就认识周扬,长期与周共事,并直接在周的领导下工作。张对周的工作、思想、生活与性格有较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最近,李辉质疑文怀沙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一时占据了各大传媒文化新闻版头条或显要位置.传记作家李辉通过旁征博引,全面质疑文怀沙的年龄、入狱原因和学术含金量,从而动摇了"百岁文怀沙"所占据的"国学大师"的神坛.  相似文献   

16.
查1997年日记,12月1日:"北京。上午10时到人民日报社,见李辉及《讽刺与幽默》编辑夏某,谈《老漫画》设想。中午与姜德明先生一起吃饭,饭后去他家小坐,看他的藏书,其中有二三十年代的漫画书。下午同冯雷去范用先生  相似文献   

17.
雷雨 《全国新书目》2008,(17):28-28
黄裳先生的文章,风行海内,捧场的人越来越多,就连身材越来越消瘦头发越来越稀少的陈子善先生也放下了大学教授的身价,很由衷的编了一本《爱黄裳》的册子,表达着自己的爱戴之情。李辉先生也是激赏黄裳的人,他主持的《大象人物自述文丛》中也有《黄裳自  相似文献   

18.
一、"李辉质疑文怀沙"风波下的大众传媒现状 今年初,由<人民日报>资深编辑李辉质疑中国著名的文化人物文怀沙先生在出生年龄、文革入狱原因及学术头衔等方面造假的事件,像一枚重磅炸弹,在文化界迅速升温为一个热点事件,各种支持或反对的观点云集网上,有的甚至十分过激.  相似文献   

19.
《报刊之友》2010,(6):39-39
李辉(1956年-),《人民日报》文艺副刊编辑,传记文学作家,著名出版策划人。  相似文献   

20.
高洁  刘健 《军事记者》2012,(3):69-70
开朗、谦逊、富有活力,是李辉给人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经过多年的沉淀,依然鲜亮如初。她说自己是一个于新闻之火旁取暖的人.新闻给了她生命的热量.让她获得了一种永不疲倦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