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月15日,解放日报重新刊载了44年前发表的通讯《南京路上好八连》,同时刊登了《本报采发通讯“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背景故事》一文,读后十分感慨。不仅再次为“南京路上好八连”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染,也为当年解放日报的领导和编辑记者们崇高的职业道德所感动,这真值得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一文的作者吕兴臣是一位部队通讯员,当时在稿件见报后曾感慨不已:“这篇通讯,是党和毛主席教养出来的战士创造的结果,是报刊编辑、记者和部队首长及同志们集体创作的结果,是党报对通讯员不断培养的结果。”他说的话一点不假,完全是肺…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精神,已经成为一代崭新的社会风尚。在祖国的各个角落里,几乎时时都在涌现具有崇高思想风格的新人。这些人,在日常的生活中,“语不惊人,貌不出众”,似乎没有创造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迹,但就在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的生活历程中,他们随时随地都可能闪现出感人的思想光彩。二月二十三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新华社记者写的通讯《虽死犹生》,又一次给读者提供了一份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活教材。  相似文献   

3.
1946年夏天,四平保卫战结束后,中共中央东北局由长春转移至哈尔滨。根据中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指示精神,东北局及时作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七七决定”,号召广大干部丢掉依恋大城市的幻想,迈开双脚到农村去,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由此,一万二千多名干部被动员和组织起来,深入田间地头,大力发动群众,开展起领导广大农民翻身的土地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4.
我写的一篇农村通讯《灾年》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出来之后,有些同志觉得这篇东西材料丰富,较为动人,要我谈谈采写这篇稿子的经验。过去我很少写通讯,谈经验是说不上的,现在只把采写的一些过程闲拉呱一阵吧,对别人不见得会有什么用处,谈得不好,切莫见笑。《灾年》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用前后对比比方式,报道了苏北人民一九六一年由于有了党的领导和人民公社,怎样战胜了此一九二九年还要大得多的旱灾,而且获得了好收成。  相似文献   

5.
人物通讯在表达和语言上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是新闻作品中最容易触动、感动读者的一类,优秀的人物通讯是具有现场感、立体感的,怎样才能达到生动感人的效果,往往取决于情感、视角、细节描摹是否精彩。一、以情感人与心灵洗礼文以情生,文章的精彩在于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人物  相似文献   

6.
最近读河南日报记者聂晓辉写的通讯《市委书记赶山集》,令我想起当年一篇好新闻.  相似文献   

7.
《征服二·二五米的高度》(登在1961年2月4日人民日报第六版)是一篇精彩的体育通讯。这篇体育通讯在不满六百字的短短的篇幅内,生动地介绍了一场不平凡的田径赛,读了之后,犹如亲临其境一般。文章一开始反映了当时体育场上观众的心情:时间已近午夜了,一千五百多名观众迟迟不肯离去,“一千多双眼睛的注意焦点落在欧洲跳高纪录保持者、十八岁的瓦列里·布鲁梅尔的身上。人们想知道这个小伙子这一天究竟能创造出什么奇迹来。”对几次试跳的情况,作者没有耗费过多的笔墨,只是说“二·○五  相似文献   

8.
《河南日报》3月5日二版刊载的一篇小通讯《柘城呼唤养蜂人》,值得一读。就其内容而言(?)报道没有停留在柘城油菜生产经济效益显著的一般报道上,而是抓住油菜需要靠科学增产这个角度,为读者提供了一条“柘城呼唤养蜂人”的信息。“柘城的油菜已发展到15万亩”,而且养蜂人到那里,“食宿提供方便,蜂蜜就地收购”,这使柘城具有吸引力,也解除了外地养蜂人的后顾之忧。这篇通讯,在写作上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是短。全篇不过500余字(不包括标点符号),使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看完,符合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对新闻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修改一篇通讯的体会孟庆永《靳主席杀猪记》(原载《工人日报)1996年11月7日三版)短小精悍,不枝不蔓,没有什么大而无当的议论。但一位心里装着职工,心系职工疾苦,一心为职工排忧解难的工会主席形象却跃然纸上。修改这篇通讯。我有以下几点体会:首先,题目和...  相似文献   

10.
今年3月7日新华日报一版发表的记者沈耘写的《富有活力的创造——全国“三八”红旗手魏震印象记》,是一篇较好的人物通讯。作者紧紧抓住改革中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这一重要问题,用饱蘸激情的笔,成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读了穆青发表的几篇国际题材的通讯,发现这位政治嗅觉敏锐的新闻记者,同时还是一位文笔相当优美的散文大家。可以说,他以散文的笔法写出了一组具有描写风景美、抒发情怀美、谋篇布局和语言都很优美的国际题材的通讯,开掘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新闻领域。因此,笔者以为:穆青的这几篇通讯具有散文形式的美,达到了散文写  相似文献   

12.
为这本<通讯名作100篇>写书评,在我的阅读史上创造了很多个"零的突破":第一次密集阅读如此之多的通讯;第一次花费如此之长的时间阅读一本文集;第一次在书中折下了那么多折角;第一次从书里读出那么多惊喜……  相似文献   

13.
序幕拉开之前,允许我先对居于本文中心地位的那篇通讯作一简单说明。这篇通讯刊登在1946年1月26日上海出版的《周报》第21、22期合刊上。它是44年前日本政府宣告投降之时,我,这个新闻界仅有5年工龄的小兵的习作。通讯纪录的,也不是当时日本侵略者投降签字之类的历史性场面,而是发生于长江客轮上的小事一桩。我写这篇通讯,是力求如实地反映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特别是底层人物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时的直觉感受,当然也包括自己。正如通讯所说,当时的心情,  相似文献   

14.
通讯《一个农家科研所》文字不多,思想容量不小。它生动地勾勒了一位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并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新型农民的形象。徐有信是个“科研迷”,研制农业机械,“迷”到不惜倾家荡产的程度。他试制成功链条式动力打夯机和轻便举重车,获得了国家两项专利权,在成绩面前他没满足。徐有信夯机厂的产品畅销数省,在兰考县堌阳一带带出了许多打夯专业户和专业村,他仍没有满足.他想的是:让更多象他一样的农民科技人才迅速成长起来.他筹备成立了农家科研所,他说:“我有资料,有设备,有钱.只要是中国人,只要有志搞创造发明,有一定基础的,都可以到我这科研所来,费用我帮助,技术我辅导,出了成果我  相似文献   

15.
新闻稿件的采访写作,大多是要争分夺秒。然而也有例外。我的一篇通讯就整整采写了六年。还是一九七六年一月初,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水利战士”,正顶风冒雪奋战在淮安渔衡河疏浚工地上,九号清晨,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说,新闻报道是明日黄花,过了一段时间,就会被人们忘却。此话也对,也不对。对大多数新闻说来是如此。但有不少新闻报道,过了多少年,人们也会感受到其影响,其价值。我想,光明日报1995年的“每月聚焦”专栏就是这样的。如果有人问我:“1995年光明日报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每月聚焦”。我想许多读者也会有同感。也许过了多少年,人们看到部长们办公桌后的五星红旗都会想到,那是光明日报1995年1月的“每月聚焦”报道的结果。 “每月聚焦”为何能产生如此强烈的社会效果?正如上海中纺机公司一位读者所说,是因为它紧扣读者的心,推出的话题是社会方方面面的热点,是大众关心的问题。关  相似文献   

17.
一篇文章能否吸引人,与遣词造句关系密切。语言苍白无力,索然无味,读者自然扫兴;语言落地铮铮,有滋有味,不仅能给文章增色,还能吸引读者。一九八六年八月二十六号《河南农民报》一版刊登的《“活诸葛”失算》,便是一章妙语横生的好通讯。文中的方言土语、歇后语等,象一串串珍珠,把文章打扮得“珠光宝气”。你看:  相似文献   

18.
新疆日报“庆祝建国40周年”的宣传,从去年8月初开始到10月底结束,历时三个月,发专稿300余篇。由于准备充分,组织得当,参与广泛,上下齐心协力,数量与质量均较好地实现预期目标,而且整个报道与“稳定、鼓幼”的总体宣传构想相一致,在平息北京反革命暴乱后应时而出,主观努力与客观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得到统一。编委会主要领导在总结时指出,这次打了一个漂亮战役,是本报40年间关于成就宣传的又一突出成果。  相似文献   

19.
写通讯要严格选材,力求用最少、最典型的事例老深刻地说明事物的本质。这和采访时恰恰相反,采访象“韩信点兵”,获得的材料越多越好。写作时,则要以一当十,选择最精当叫响的材料。如果不注重选材,一篇通讯写起来堆砌一堆例子,不但不会深化主题,而且会分散和冲淡主题。. 下面是我们的一篇修改稿,括号里的正体字是从原稿中删去的部分。机器医生当人们运输、打麦,特别在前段机器轰鸣,给旱魔做斗争的时候,乡亲们不约而同地想起邵养增来。  相似文献   

20.
我谨向同志们推荐一篇好通讯:《菜价追踪》。此文载于《中国青年报》4月12日一版,采写者是新华社记者苏会志、王进业两位同志。 “菜篮子”问题关乎城镇广大居民的生计,如果解决不好,必然不利于保持稳定,最终不利于改革大业,故而中央领导十分重视。现在的情况是,上市的蔬菜数量、品种并不少,能满足居民的需要;但问题是菜价太贵,日日见涨,使居民难于承受。很明显,这是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个重大问题。苏、王两位记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不辞艰苦,追踪千余里,终于将其症结所在极真切地展示在公众面前。记者所揭示的虽然是北京市蔬菜销售中的问题,但实际其他城市也有类似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这篇通讯的功劳是惠及全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