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90年,藤井省三翻译的《秋水》出版,也成为日本最早的莫言文学译介者之一.藤井省三在翻译莫言文学之初,就显示出对莫言文学价值的清晰认识和深厚的文学批评张力.1991年,藤井省三对莫言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的评价,与21年后授予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基本一致.藤井省三关注莫言文学的发展,在将莫言文学译介到日本方面,保持...  相似文献   

2.
莫言的意义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二位华人荣获此项殊荣,我们为之感到欢喜,也感到欣慰.莫言是一位文学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作家,他的文学感悟能力是极为超强的,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极为惊人的.他以其如椽之笔创造的独具魅力的感觉世界与意象世界,不仅属于莫言,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就此来讲,我认为,莫言获得这一殊荣是当之无愧的.他对于世界文学与中国民问文学的吸纳,融创,并由之建构的"高密东北乡"的文学世界,是莫言为中国20世纪乃至21世纪文学结出的最伟大的硕果.我相信,它将与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镇一样,成为莫言文学的DNA而为人们所铭记.  相似文献   

3.
《当代学生》2013,(Z1):33-35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打开了世界读懂中国文学的一扇窗户,其对于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的激励无疑具有指标意义。诺奖给莫言的颁奖词是:他"用幻觉的现实主义(又译"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融为一体"。那么,莫言为何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获奖的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下面为您解析莫言获奖的五大关键词。  相似文献   

4.
2012年的莫言可谓热得冒了火,他让中国文学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国人为之骄傲,千千万万作家以他为偶像。你可能会想,莫言当作家的志向应该是"振兴中国文学,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吧。错了,当年莫言之所以立志当作家,是因为饺子的诱惑。在那个饿肚子的年代,他听人说作家能一天三顿吃饺子,还是肥肉馅的,于是走上了写作这  相似文献   

5.
《商洛学院学报》2019,(1):52-59
莫言摒弃了传统文学对"匪"的丑化,在其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匪"的蓬勃野性与激进精神,整体上表现为食与色的交织。其塑造的男子形象兼具英雄与浪子气质,女子形象以圣母与荡妇交织的方式呈现,孩童形象潜藏匪气、半是精灵半是孽障。莫言小说的这种"匪性"书写与齐鲁大地神秘浪漫的文学传统及民间聚义、揭竿而起的历史传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莫言的创作个性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寻根中的集中展示。  相似文献   

6.
作家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文学界、影视界掀起了一股"莫言热"。由此,莫言也从一位"有限度"的作家成为众人瞩目的"文化英雄"。在这股"莫言热"的背后,需要冷静地思考:莫言的成功不单单是因为其获得了诺奖。莫言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别具一格的文学审美判断力,悲悯的人间情怀,以及非凡的创作个性让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基于此,主要对莫言作品中的美学元素进行充分的挖掘,对表现力、作家审美判断力以及评奖制定进行分析和思考,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文学审美价值判断尺度的探索和把握。  相似文献   

7.
《透明的红萝卜》给莫言带来了各种荣耀和名誉,至今仍为研究者津津乐道,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日本汉学家藤井省三1992年翻译的该小说在日本引起了"莫言热",其原因之一在于译者巧妙地译出了原文用山东高密口语化方言所表现的明喻、暗喻、借喻等修辞特点,消除了日本读者阅读该小说时的语言文化障碍,实现了直译、意译方式的灵活转变,为中国文学日译成功和文学中的修辞翻译提供了范本和经验,也为研究莫言文学和莫言文学日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以文学地理学分析视角,剖析山东高密乡人文和自然景观等乡土文化如何影响了莫言创作,分析他的作品如何体现文化原型,成为超越乡土的诗学。莫言创造的"高密东北乡"是基于他童年生活经验提炼出的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高密东北乡"作为他的乡土支点,在他诸多文学作品中构成独特的"莫言风格":大历史与小历史的惊人结合;虚幻现实主义(Unreal realism)文学风格的熟练运用;有力地促进中国文学风格的"内转"。最后对新乡土文学的寻根主题、文学拯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莫言在创作中并没有回避政治,因为政治是老百姓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因素,莫言一直宣称要"作为老百姓而写作"而不是"为老百姓写作",不管他这种文学宣言是否真的百分百地做到了,但有了这种文学理念的作家肯定无法不直面惨淡的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10.
2012年秋天,文学也跟着得了诺贝尔奖的莫言热了起来,像商洛山上高高柿树上熟了的柿子,红得让人陶醉。不管怎么说,莫言为文学重新赢得了尊严,也为像姚家明一样的文学守望者赢得了寂寞里坚守的勇气。这一年,也是姚家明创作凤凰涅槃的美好时光,他的长篇小说《守望》作为陕西精品小说丛书"西风烈"之一横空出世,以黑嫂为代表血肉丰满的人物跃然纸上,树立  相似文献   

11.
从电视剧本到小说,莫言为创作《红树林》,曾与广西海洋文化结缘。而这种缘分在作品中集中呈现为红树林与珍珠。作为广西海洋文化中精华所属部分,两者分别被作者匠心地赋予了一定的寓意和作用。由此,莫言的"结缘"的创作实践着实让人感受到了,广西海洋文化有幸得到文学层面"声扬"的同时,贴近生活成为实实在在的接地气之举。但是,本土当代文坛中的"新概念化倾向"却与之大相径庭。有鉴于斯,从生活出发是文艺创作活动的根本起点之理,也就不能惯常地被视为俗而又俗的老生常谈的论调。而这,正是莫言与广西海洋文化有缘之价值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莫言是一个具有自觉空间意识的作家,他构建的以"高密东北乡"为原型的艺术王国成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中的"故乡神话",在营造这个审美的艺术空间时,历史化与色彩的独特运用是其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1984年9月,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的莫言,终于圆了他多年的大学梦,然而,“军艺”的学习也成了莫言文学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刊载于1986年《人民文学》第3期的《红高粱》给莫言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文学思潮对其的争相命名,构成了《红高粱》最耀眼的一道光芒。论文以80年代文学生成的视角,具体考察《红高粱》诞生的过程,试图从纷繁复杂的“红高梁”现象中,厘清《红高粱》的创作意图以及莫言与80年代高潮迭起的军事文学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其创作困境、策略以及其与80年代文学思潮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4.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界的焦点。无论是中国的学者还是世界各地的汉学家和研究中国的专家,都积极地参与到关于莫言及其文学作品的讨论之中。除了学术界和文学界热烈的讨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激发了那些对中国文学不甚了解或理解不多的国际读者的兴趣。论文从一个意大利读者的视角出发,介绍了莫言作品在意大利的翻译、出版与接受的情况,并以对《生死疲劳》《红高粱》《蛙》等代表作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为例,从叙述形式和内容实质两个方面,论述了莫言作品中最吸引国外读者的因素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莫言和爱丽丝·门罗分别是中国和加拿大国内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以长篇小说见长,门罗则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他们以讲"故事"人的身份用不同风格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词表达各自的文学"故事"观。两篇演讲词超越地域界限和性别视角,在母亲主题,成长地域环境的影响,追求独立自我的写作风格,对写作理想的执着追求等四个方面传达出共同的"故事"理想和不同的写作态度,展示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表现两位作家对人生共同的追求精神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帮助读者阅读莫言作品、体会莫言的写作风格,选取获得2011年矛盾文学奖的莫言长篇小说《蛙》,试图通过对《蛙》中姑姑的性格特征分析,为读者提供阅读思维多元化的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依托的后期延安文艺批评,改变了此前较为"自由"的风气,不断加强"政治性",并通过对延安文艺界其他"异质性话语"的整肃与清场,构建起一种新型的、监督性的文艺批评体系,直到1949年后逐渐形成一种"制度化"的文艺批判。  相似文献   

18.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起很多社会现象,折射出很多社会问题。论文主要从“诺奖焦虑症”的消失、莫言热、支持还是质疑莫言、莫言获奖原因探究、莫言获奖与中国当代文学五个方面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9.
论文通过介绍“红萝卜”的来由,结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两部外国现代派作品对莫言创作的影响,简要分析莫言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中至真、至美、至善的审美因素,指出莫言于魔幻现实主义小试牛刀,创作的《透明的红萝卜》与其诸多代表作相比,显得清新动人,稚嫩而真实,别具一格,成为莫言作品中的“小清新”。  相似文献   

20.
彭大翼是元明时期接受《颜氏家训》的杰出代表,他在《山堂肆考》直接引用《颜氏家训》原文多达22处,现从家庭教育、劝人读书、避名避讳、文学创作四方面分析彭大翼对颜之推思想的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