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试析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渔猎文明时代,此时人们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第二阶段为农业文明时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萌发,人与自然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和冲突。第三阶段为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充分发展,人与自然关系陷入严重的冲突之中,即将到来的第四阶段为生态文明时代,此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2.
《陶泥丈明》一书中关于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划分,提出了文明社会四分论:石器时代、陶泥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指出人类社会肇始的标志是陶泥而非青铜。这一论断的提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陶泥丈明》在对陶泥文明起源与主要历史阶段和分布区域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依据物质文明与生产工具来划分文明史有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域下考察先秦儒家与马克思思想体系,比较分析两者的特点,对我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先秦儒家与马克思均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前者基于我国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侧重于人对自然的顺应,道德色彩浓厚;后者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侧重于人自身价值的实现,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先秦儒家“天人合一”“中和”“尚俭节用”等思想与马克思视“人与自然之关系”为“人与人之关系”的思想,均被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所继承。此外,这两种生态思想还蕴含丰富的美学、伦理学内容,这或可为我们进一步沟通生态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杨芳 《高中生之友》2012,(11):42-43
一、文明史观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明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起源的问题,是中国文明研究的最基本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把握是理解中国文明在周孔时代所实现人文主义转折的关键.对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阶段的揭示指引我们达到这样的结论:气候很可能是中国文明起源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运用主题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左江崖壁画正面和侧面蹲式蛙形舞蹈的图像后,提出左江崖壁画的主题应该是壮族先民从狩猎时代进入到稻作农耕文明时期,通过对青蛙的崇拜,祈求农作物丰产和种族繁衍这两种生产的蛙神崇拜。这可以从左江流域的稻作农业生产方式、地下考古挖掘,以及当今遗留的民俗宗教节日和民间传说歌谣等得到确证。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依次为采集狩猎社会、耕作农业社会、机械工业社会、智能信息社会,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劳动对象、生产方式和主导产业,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明形态。如果形象的以颜色命名人类文明史,与以上四个发展阶段相对应,依次可称为茹毛饮血的红色文明、毁林开荒的黄色文明、三废排放的黑色文明和环境保护的绿色文明。绿色文明是人类迈向21世纪的新战略,要培养新世纪绿色文明的建设者,需要加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而地理课程可看成是绿色文明教育的园地。一、绿色文明的内涵绿色文明是人类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挑战而做出的…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黄河三角洲先民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创造了发达的农业文明,但过度的开发又对文明起着抑制作用。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开发深刻影响着先秦黄河三角洲地区文明的产生和政治格局的变迁。认识这一现象,对当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崇石是我国各民族自然崇拜的一种普通形式,虽然这种信仰产生于人类社会的最早期(母氏社会),经历剧烈的社会动荡以及文化的碰撞与融汇的洗礼,却丝丝缕缕地被传承下来。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可以看见它的踪迹。人们对石神的崇拜与礼拜仪式,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文明的冲击而泯灭。许多专家、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就这一民俗事象已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尝试从原始崇拜所经历的三个阶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再作浅析。  相似文献   

10.
1 引言。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出现了三次巨大的生产方式变革,产生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文明:第一次是农业革命,其标志是创造和使用铁制工具,人类社会从此由游牧时代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第二次是工业革命,其标志是进行机器化大生产,人类社会从此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第三次是信息革命,就是目前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其标志是发明和使用计算机及其信息网络,人类社会将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文明时代。  相似文献   

11.
仅从经济或技术的视角来认识“全球化”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从文化层面深入解读。对异质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应成为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新使命和新目标。对异质文化的理解教育 ,目的在于形成科学、平等的文明观 ,包括知识性学习、沟通技术的掌握、思维范式的转变及新的文化价值观的形成等主要环节 ,形式则应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在首都社会矛盾发生变化、城市发展模式发生转型、首都市民对美好生活提出更高期待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并提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从生态民生、生态发展、生态治理等维度阐释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从科学规划、综合施策、责任追究、全民行动等层面提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考古学资料表明,从新石器时代后期开始就已经出现了金属冶炼技术。至夏代,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先民不仅掌握了青铜的冶炼技术,还能铸造各种器物,金银器就是在青铜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而产生的,并形成了最初的类型。到西周至春秋中期,随着青铜文明的高度发展,金银器的制作和装饰水平也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阶段,并在草原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以前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In case of that human civilization was viewed as an integrated organism, the Periodic Table of the Civilizations (PTOC in short) has been formulated and recommende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periodicity of core elements of human civilization. It divides the frontier process of the human civilization from the birth of humankind to the end of twenty-first century into 4 periods and 16 stages, and in which four periods include that of primitive cultur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knowledge civilization orderly, and each period includes four stages, that is, start, developing, maturing and transition stages sequentially. There are three approaches for the arrangements of the PTOC, that is, simpl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tables. The big period of earth civilization refers to that from the primitive culture to the knowledge civilization, and then big period of space civilization will begin with the astronautic civilization. The first modernization witnesses the great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to the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then second modernization from the modern industrial to the higher modern knowledge civilization. The periodic table, coordinate system and roadmap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world modernization have been formulated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相似文献   

15.
关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燕北类型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家店下层化大约是公元前2300-前1000年左右,在燕北辽西一带发展起来的一支发达的早期青铜明,它的生存和发展,代表了虞夏殷商之际,中国北方地区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国家和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夏家店下层化形成之际,中国北方地区的历史化发展面貌,产经出现过一次影响深远的重大变革。当其晚期发展阶段,曾经与后起的夏家店上层化有过一段共时关系,由此导致阴河至羊肠子河一线分布密集的城堡带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文学肇始阶段占据散文主流地位的《书》一类元典,是先于诸子散文,且对先秦语录体散文、政论散文、历史散文发生过重大影响的早期散文文体的代表。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其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经历了以探索教劳结合为中心的政策萌芽起步阶段、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政策发展初期阶段、偏向政治化的政策偏执发展阶段、促进经济建设的政策转变阶段、体现个体价值的政策发展阶段。呈现出以社会需求为主要推手的劳动教育政策形成机制、以兼顾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为导向的劳动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过程保障、以经济学话语为主导的政策话语规则。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政策形成机制、以育人为主继续倡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共存的政策价值取向、加强资源开发与师资建设的政策过程保障、民众参与的政策话语规则,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将唐代诗人李白置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考察其创作所达到的“时代高度”,举诗风改革大旗,引导唐诗进入健康发展的新纪元,以充满理想与现实矛盾的诗作,展示盛唐由治而乱的历史画面,用多样体式进行创作,把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推向巅峰。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既是传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文明理念的结果,也是发扬我国传统优秀生态文明思想的结果,更是立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的必然趋势,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新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传统养料和多维的科学内涵。这一新思想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民对建成美丽中国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愿望,以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胜利都有着极其丰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治理新理念、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培养了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观念,促进了社会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完善了生态文明机制建设和体制改革,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和国际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