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少”     
目前,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要重视“少而精”,但是有人存在这样的疑问:讲少了学生所得的知识少了,怎么能提高教学质量?讲少了又怎么能讲得精?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对“少”字的理解还不够全面的缘故。列宁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说:“我们应该把真正合乎标准的质量看得比一切统计数字更重要”。课堂教学我们讲得少,也必须讲究质量,而“精”正是一定质量的体现。讲得精并不取决于讲得多,正象质的优良并不取决于量多一样。事实上,教师讲得少些,更能保证重点;讲得精些,更能求得实效。我们常说“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所轻才能有所重”,就是这个道理。少与多也是辩证地统一的。获取知识象攻打敌人一样,“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指一指地断,更能有效地歼灭敌人。在有限的时间里,与其求得表面的多,不如求得真正有价值的少;而从长远的日积月累的角度来  相似文献   

2.
课改之前,不少教师认为讲授的知识越多,教学质量也就越高,"多"讲一点比"少"讲一点强。课改之后,不少教师又认为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学生活动得越多,教学质量就越高。究竟是教师讲得多点好,还是学生活动得多点好呢?"多"与"少"并不能从表面上去看,而应辩证地区别对待,教师讲得少、讲得精固然不错,但学生的活动如何开展才是根本。  相似文献   

3.
张艳军 《新疆教育》2013,(14):90-91
以前我们的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教师怎么分析,学生就怎么思考。老师讲的其实都是书上内容。老师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光让学生等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自己去开动脑筋获取知识,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具有严重的依赖性,离开老师,自己寸步难行。  相似文献   

4.
去年,我校开始了教学改革工作。当时,我对教改的精种实质没有领会,把它看得很简单,认为无非是在课堂教学中改点方法,把“注入式”改为“启发式”而已。而自己的教学,每堂课都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自认为已经符合“启发式”了。至于“少而精”,我理解得更片面。认为学生的知识都是教师教的,讲少了学生能学到多少东西?由于有这些错误的认识,所以自  相似文献   

5.
在计算机教学中,我经常感到很苦恼,为什么花费很多时间备课,效果却不理想?学生经常沉醉于自己的兴趣角落,教师想“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一切苦心在计算机屏幕前往往是“流水落花春去也”。于是我开始思考:适合计算机学科的教学方式究竟是怎样的?在目前的计算机教学中,我们经常学习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及细节,将计算机知识人为地分出章节,老师讲得多,讲得细,学生笔记多而练得少,突出了计算机的“学科”性而淡化了计算机的特殊的“工具”性。其实,除了程序设计部分外,大部分计算机知识之间并没有严格的…  相似文献   

6.
夏家增 《山东教育》2003,(16):21-22
一、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教师讲风太盛,用教师的讲替代了学生的学。实际上是用教师的思维活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成了封闭的容器,任教师“灌”、“塞”,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降到了最低限度。学生学的知识缺少了内化过程,造成学生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智力也得不到开发。重讲轻学,说到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照抄参考书的多,深钻细究的少备课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去备知识,而是死抄参考书,把参考书所选例题看做是一种不变的东西,对参考书神秘化,并过分依赖。实际上,参考书上有些问题的解法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它不考虑对象…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鼓励学生用超前思考的途径来发展自主探索思维能力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一、教师讲解时“超前思考”鼓励学生在教师讲解新知识时,作探索性的超前思考。即教师正在讲解,学生超前想到教师接下去要讲的内容是什么。然后与教师传授的知识相对照,从而验证自己是想对了还是想错了。若是想对了,则证明自己不但想得快而且想得对。这时,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励自己继续超前思考问题。若超前想的与教师讲的不一样,这样,不但知道自己想错了,还会知道错在哪里与为什么错。显然,如此“想对、想错”都在发展学生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探究者和各种能力形成的实践者。但在现实农村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为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要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从“让学生听为主”向“让学生说为主”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反思传统的数学教学,虽然教师都知道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应该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少、引导发现多,独立探索少、机械重复多,鼓励创新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的现象,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即知识基础、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一、多让学生思考,少些迫不及待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提问后就迫不及待地请学生回答,结果学生不是吞吞吐吐、啰啰嗦嗦,便是回答得牛头不对马嘴。即使回答正确,毕竟是个别,大部分学生就只有听的份了。因此,教师要少些迫不及待。“解放学生的时间”、“解放学生的空间”,要  相似文献   

11.
一、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教师讲风太盛,用教师的讲替代了学生的学,实际上是用教师的思维活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成了封闭的容器,任教师“灌”、“塞”,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降到了最低限度。学生学过的知识没有得到充分的练习,缺少了内化过程,造成学生...  相似文献   

12.
我想就作文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汇报一些情况,提出一些设想,求教于关心此事的专家和同行。(一)多写、粗批、重评“多写、粗批、重评”,我校称之为作文教学“六字经”。“多写、粗批、重评”,这是针对当前作文教学中“写得少,改得细,不重视指导和评讲”的现状提出来的。有计划地、有指导地扩大写作训练量,是完全必要的。写和改是一对矛盾,多写必然不能细改。过去提精批细改,结果是“少做长拖”,学生练得少,反馈慢,学生视作文为畏途,教师视批改为苦差。实践证明,精批细改,  相似文献   

13.
一、由原来的“精讲多练”变成“少讲(或不讲)乱练”在传统课堂上,我们要求语文教师“精讲多练”,这无疑是对的。问题是一般的语文教师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在课堂上讲得过多过细。如果多而精彩,学生也鼓掌;但如果讲得多,却是懒婆娘的裹脚,学生又没有思考和语言表达的时空,那才叫学生活受罪。人们把这种教学方式贬之为“填鸭式”。而时下对知识的理解,更多的是着眼于程序性知识而不是结论性知识,即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给学生结论性的东西,而是教给一些良好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获得知识。因此,便有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14.
读、想、议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在现阶段重新研究它,使它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仍有很多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读得少、对问题的思考少、合作学习少,这  相似文献   

15.
课题的提出和设想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问题,关键是学生的学习问题。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自觉探究,首先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摆脱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克服依赖教师讲的思维惰性。四年来,我在本校吴锦文老师实验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了“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知识”的实验,并提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理解,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抽象概括,困难让学生自己思考克服,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形成”的设想。教师着重在“引”字上下功夫,使主  相似文献   

16.
一、“懒”教师的教学行为 1.上课讲得少 这些教师上课授课时间短,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练习。他们不拘泥于课堂的预设,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学生的学情反馈,及时对教学计划进行灵活机动的调整和增删。学生能解决的问题绝不代办,他们不会替学生罗列题目的若干解法,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呈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  相似文献   

17.
苏联教育学家普希金教授说:“好的教学方法应能培养学生深刻的、巩固的、自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听讲时,思维永远处于积极状态之中。”好的教学方法,不在于能否把课文知识讲深、讲透,而在于对学生能否起到相机诱导,启迪思维。 (一)“四轮”教学法之应用 “四轮”教学法的精髓是:泛、精、练、忆。通过运用分析“四轮教学法,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滚动式程序教学——通过自学探索、思考议论、独立  相似文献   

18.
刘琼 《广西教育》2014,(21):96-96
"少教多学"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思考和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习得技能。实施"少教多学"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二是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转变为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自学相结合;三是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并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思考。在教学古诗文时如何做到“少教多学”,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变化:教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的多了,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少了……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操作活动”也愈加受到教师们的青睐。不过,我们发现有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动动手活动一下”,就等于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就能够自主构建新知。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当我们反思课堂,剖析某些教学细节时,往往会发觉有些操作流于形式。下面笔者结合“圆锥的体积”的教学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参加几次评课,发现肯定一堂课用最多的词是“讲得清楚、讲得明白、讲得彻”等,似乎“讲得明白”成了一堂课成与否的标尺。“讲得明白”就真的好吗?“讲得明白”重在一个“讲”字。然,教师处于核心地位,成了课堂教学主体。教师是表演者,课堂是表演的舞台学生成了配合教师完成“课本剧”的“群众演员”。这是师生关系的本末倒置。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舞。”所以,不能用“讲”来传授知识,而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获得知识,这是评课应有的正确导向。“讲得明白”落在一个“明白”上。“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