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先哲  曾晓 《教育研究》2023,(8):91-101
基于对我国东中西部5省6县的深入调查发现,县中发展兴衰高度嵌入城镇化进程,县域教育资源被地级中心城市吸附而走向衰落。东中西部地区“县中塌陷”程度和其所在县域城镇化程度基本契合,且与县域教育投入、办学导向、教育文化等因素密切关联。西部两县属于边缘型城镇化县域,人口流失严重,教育投入不足,民众普遍对当地教育缺乏信心导致生源流失及高中生中途辍学现象较多,“县中塌陷”程度严重;中部两县属于外输型城镇化县城,当地家庭分工多采取“半工伴读”模式,县域教育文化韧性较强,县中在优质生源和师资不断流失的冲击下仍能勉力维持,“县中塌陷”程度中等;东部两县属于外向型城镇化县域,县域经济支撑较强,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文化观念更为多元,“县中塌陷”程度较轻。城镇化视角为分析县中变迁提供了一种较有力的外部性理论解释,未来应紧密结合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背景,找准县域功能定位,强化县中的统筹管理权,内外结合分类推进县中振兴,并反哺县域城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
县中振兴是“十四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撑之一。有效推进县中振兴需要从主体理性和制度规范的双重角度揭示县中发展的微观逻辑、剖析县中塌陷的制度成因,并探索长效振兴的可行路径。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分析发现,在升学逻辑指导下,学生家长、行政部门与普通高中三大主体会主动做出生源流动、生源留住与生源竞争的理性行动。制度漏洞是造成县中塌陷的关键原因:社会力量办学的制度尝试与规范不力导致市场逻辑冲击县中;“以县为主”的经费投入体制导致县际高中教育经费差距巨大;生源保障制度缺失导致县中在生源竞争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历时性视角下,主体理性与制度规范之间呈现出“不同步变化的双向互动”关系。为尊重主体理性选择规律并有效弥补制度漏洞,需要引进、留住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县中教师,健全、落实和用好一套有效的县中制度,改革、构建和打造一个良好的县中生态。  相似文献   

3.
优质生源和师资外流使县域普通高中陷入发展困境,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县中发展困境打破了县域内教育系统的和谐,其实质是教育资源在不同行政级别的分布不均衡。县中发展困境对义务教育阶段是否会产生延伸影响?本文借助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数据,构建“县中困境水平”指标,基于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县中发展困境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择校的影响。本文发现:第一,县中发展困境显著增加了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向省市重点高中的择校概率;第二,县中发展困境对“以钱择校”和“以房择校”两种择校形式均有增强效应;第三,相较于择校,县中发展困境对成本更低的课外补习作用更强。为此,有必要从以下三条路径促进“县中振兴”:一是突破“连锁反应”,从区域性协同发展中构建教育生态系统;二是阻断“不良循环”,从地方性财政经费中加强公共教育投入;三是消除“从众心理”,从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引导家庭教育投资。  相似文献   

4.
方胜强 《教育评论》2024,(2):141-147
县中是县域的“最高学府”和文化中心,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文章基于文献分析和对福建省部分县中校长的田野调查,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探寻新时代县中教育政策发展的内在逻辑,并从教育立法滞后、核心要素流失加速、县中管理比较优势消失等角度剖析县中教育政策的发展困境。相关部门应为县中发展提供弱势补偿,保障优质师资要素供给,重构县中教育生态,组建多元协同治理体系,重建县中比较优势,以促进县中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5.
挖掘县域普通高中(县中)走出“陷中”困境的本土经验,对更有效推动我国县中振兴具有现实意义。文章总结成功避免“陷中”的13个省份18所典型县中的办学经验的共性与差异,概括出三种县中避免“办学滞后”的办学模式:以政策帮扶、制度改革、财政支持为典型做法的政策激励型;以高质量教师培训和重视学生需求为典型做法的以人为本型;以衔接高校和县中、加强校际合作为典型做法的交流赋能型。借鉴实践经验,得到部分启示:走出“陷中”须重视县中政策落实,助力县中管理改革;注重教师人文关怀,增强任教归属感;转变县中育人理念,多渠道促进教育补偿;加强特色学校建设,提高县中教育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县中塌陷”已成为当前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县中塌陷”映射出了当前高中教育发展面临的重重危机,即“唯分数”主导下学生个性的失语,“唯升学”主导下高中多样化功能的失位,功利主义教育逻辑主导下高中教育秩序的失范,“分数GDP”主导下教育伦理与责任的失守。“县中塌陷”将抑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增强教育不公平的叠加效应,影响教育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加剧社会阶层固化。为此,特色发展逻辑应是当下县域普通高中振兴应遵循的基本逻辑。县中振兴的特色发展逻辑意味着县中发展在质量观、公平观、资源观和方法论上的全面转向。以特色发展促进县中振兴的关键在于:建立“以市为主”统筹规划县中特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以学科特色为主导、以地域文化为底色”的学生个性发展支持系统,构建县中特色发展的专业支持系统,多方协同实现县中办学自主权的释放和增能。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着力处理好学校自身发展与生源质量、教师责任情怀与精准调控、学生因材施教与自主内驱、教学减负增效与立德树人四大关系,保障学校各项工作协同、稳步、优质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果与学校高考成绩齐头并进,优化了学校办学品质,形成了县中轻负高质的发展样态。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着力处理好学校自身发展与生源质量、教师责任情怀与精准调控、学生因材施教与自主内驱、教学减负增效与立德树人四大关系,保障学校各项工作协同、稳步、优质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果与学校高考成绩齐头并进,优化了学校办学品质,形成了县中轻负高质的发展样态。  相似文献   

9.
魏琨 《中小学校长》2023,(10):19-22
县中振兴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着力点。厘清县中发展提升过程中的阻力和障碍因素后精准施策,加强国家政策驱动、高校托管帮扶、县中内部改革,以师资困境作为关键瓶颈,多措并举谋求破局,对达成县中振兴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县中承担着县域内普通高中教育的供给职责,是诸多学子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阶梯。伴随着我国各地区“超级中学”的兴起和城镇化的推进,部分县中出现优质生源和教师持续流失、升学率不断下降的塌陷现象。本研究结合2011-2019年我国31个省份内城区与县域普通高中教育资源配置数据的熵权法分析,发现全国层面与东部地区出现较为严重的“县中塌陷”问题,同时中西部地区未来存在较大的“县中塌陷”风险。在当前“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的过程中,围绕城镇化的发展“、超级中学”扩张和办学政策执行偏差所带来的“县中塌陷”问题,需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理念,对教育资源供需两侧进行合理化配置,促进县域普通高中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县中塌陷”的本质是“师资塌陷”,振兴县中的关键在于建强师资。基于东部某省33县普通高中的调查,超过20%的教师具有流动意愿,成为振兴县中的不利因素。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县中教师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年未婚教师及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流动意愿更强烈;平台高、环境优及来自本土的教师稳定性更强;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是稳定教师的关键因素;高效能和倦怠型教师均表现出明显的流动意愿。为吸引、留住优秀教师,应从工资待遇、发展平台、人文环境、评价机制、专项计划等维度进行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12.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广大乡村儿童接受公平优质教育提供重要保障,是夯实乡村振兴人力资源基础的根本途径。对西部四省(区)的实证调查发现,小规模学校仍面临发展困境,包括:生源危机与学校萎缩并存;教育资源配置水平较低,特别缺乏扎根乡村的优质师资;育人过程全面性不足,课程教学脱离乡村实际;教育质量令人担忧,削弱乡村振兴人力资源基础等。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城乡融合发展认识不足,学校发展目标偏差;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和师资政策缺乏对小规模学校的实际关照;发展方式未与乡村场域形成互构;学校治理缺少与乡村社区联动等。各级政府应从优化办学理念和布局、完善义务教育财政和教师配置政策、转变学校发展方式、变革学校治理模式等方面促进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针对西部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存在的硬件设施使用成效差、优质师资力量薄弱、公用经费使用不合理、学生生源流失严重等问题,西部农村小规模学校应切实提高硬件使用效率、吸引优质师资力量、合理分配公用经费、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切实满足人们对公平而优质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振兴乡村教育关键在于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而小规模学校作为服务偏远地区儿童的不可替代的教育载体,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对陕西省渭南市H县19所小学的实证调查发现,当前小规模学校仍面临小规模学校数量骤减,乡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课堂教学形式单一;部分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仍需改善;优质师资匮乏,乡村教育振兴缺乏人力资源保障,等等发展困境。究其生成机制,为城市化办学导向、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家庭教育选择行为、教职人员认知偏差等的综合结果。基于此,立足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构建高质量义务教育体系;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建特色化乡村小规模学校;重振家庭教育,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共同体;健全动力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等可实现小规模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董裕华 《江苏教育》2022,(10):21-23
推动县中优质发展,既需要优秀校长的理念引领、学校教师的情怀担当,也需要学校稳定的教育教学质量,还需要主管部门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地方政府的全面支持和信任关心。如此,才能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保证区域内生源的持续供给,形成良性、健康的长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6.
王跃 《广东教育》2021,(5):27-28
在近二十年的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少教育次发达地区的县域高中办学业绩与教育发达地区的优质高中相比在逐步拉大,甚至出现了被称为"县中塌陷"的现象.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如办学条件、教育经费、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也有主观的,如创新精神、改革动力、治理效能等.主客观原因相互影响,客观上的优势或弱势会在一定的程...  相似文献   

17.
聂长志 《四川教育》2023,(Z3):15-16
<正>大邑中学地处成都市三圈层,建校近百年,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一所典型县中,近年来学校也面临着因为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区域教育质量不均衡导致的“县中塌陷”危机。大邑中学立足办学实际和生源现状,因地制宜制定学校发展策略,基于“造就自主发展的人,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自主教育,走内涵式、特色化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通过特色化发展带动办学品质和育人水平的整体提升,推动全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县中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烟台市探索将县中发展置于区域普通高中质量整体提升的大背景下进行全方位推进。一是通过优化办学资源布局、规范高中招生录取机制等方式,整体改善高中办学环境;二是通过健全教师补充与流动机制等途径,夯实高中教育发展第一资源;三是通过构建全面育人体系、改革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等,促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四是通过启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建立行政教研双轮驱动的课改工作机制等,促进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烟台市探索将县中发展置于区域普通高中质量整体提升的大背景下进行全方位推进。一是通过优化办学资源布局、规范高中招生录取机制等方式,整体改善高中办学环境;二是通过健全教师补充与流动机制等途径,夯实高中教育发展第一资源;三是通过构建全面育人体系、改革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等,促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四是通过启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建立行政教研双轮驱动的课改工作机制等,促进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20.
“县中塌陷”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勾连甚至互为因果的,优质生源越流失,教育质量就越差,而教育质量越差,优质生源就越流失,优秀教师也就越留不住,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县中塌陷的危害有目共睹。县中振兴的关键就是要解决恶性循环问题。实施“县中提升计划”以振兴县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