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在全球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学科加强思政教育是强化国家认同、落实全人发展的重要途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融入思政教育能够赋能地理单元教学设计育人功能的发挥,落实地理高考试题思政的教学指向,激发地理跨学科协同思政的合力。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融入思政教育应关注生活资源,挖掘思政情境;分析课标要求,确定单元目标;设计基本问题,驱动思政融入;完成评价任务,反馈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2.
高职思政课内容是将极其广阔的生产与社会实践从宏观层面上提炼出来的理论认知,有较强的抽象性,教学难度较大。高职专业文化是高职专业学科内容在文化视角上的反映,具有真实性、客观性、情境性、场景性等特征,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中恰当融入专业文化因子能够使抽象的思政课理论变得通俗易懂,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可助力课程思政拓展认知广度和理论高度,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相互呼应、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虚拟科技馆具有公共性、沉浸性和交互性等重要特征,是有效解决当前实体科技馆数量少、规模小、城乡分布不均、开放性不足等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将在科普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首先基于情境认知理论和具身认知理论,对VR虚拟科技馆进行模块设计、场景设计和交互设计;然后,进行虚拟科技馆的场景设计、动画制作和交互功能的实现;最后,邀请学习者对该系统进行了试用评价。  相似文献   

4.
改革创新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重点,具身认知理论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具身转向和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具身转向体现在从心智认知转向身心一体、从讲授教学转向情境创设、从单向教导转向双向互动。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具身转向在激活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现实要求,从教师、学生、教学设计、教学环境四个教学要素出发,探索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进路。  相似文献   

5.
"全场景"具有真实性、戏剧性和合法性三重特征。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全场景"教学,是涉身的、依赖情境的、面向生活世界的,其学习场景可分为实感具身场景、实境具身场景和离线具身场景,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可以融合这三种学习场景。  相似文献   

6.
跨学科课程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突出优势,而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课程目标需要突出知识主动建构、创造性生成和综合应用等特点.设定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跨学科课程目标要追求主动建构知识、能够创造性生成、突出知识综合应用.促进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跨学科课程要能够帮助学生建构跨学科知识体系,推动学生跨学科知识探索活动,提高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开展复杂思维活动,课程任务要有综合性、思想张力、创新性、项目化表述.在跨学科范畴内,提出驱动学生复杂思维的问题要按照逻辑关系设计、多维度提出问题,提问抽象概念知识、基于知识应用设问.设计锻炼复杂思维的跨学科认知情境需创设知识探究情境、建构复杂生活情境、创建开放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7.
音乐不仅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引发共鸣的功效,也能够激发聆听者的审美情趣,使其沉浸在唯美意境中。而戏剧表演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与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息息相通。基于这一理念,在高中音乐与戏剧表演教学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纳入教学计划,并通过小组互动合作、导入视频资料、创建舞台角色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审美意识,使学生亲身感受音乐与戏剧表演中蕴含的形式美、表演美与意境美。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是以高校已有的学科体系与学科资源为基础的。以工科为主的高校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色,这就要求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建设要从课程层次提升至学科层次。跨学科视域下,提取理工科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教学交叉点和接驳处,以课堂为跨学科的实践场域,通过课程孵化、课程定制和课研嵌入等模式,有助于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跨学科协同建设。  相似文献   

9.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和尴尬处境加剧了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紧迫性,课程性质决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可行性。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国家、高校、教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协同发力。在国家层面,要加强大学语文的顶层设计,健全教学改革政策体系;明晰大学语文的学科归属,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在高校层面,要调整高校课程设置,明确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加强大学语文师资力量建设,夯实逆势突围的基础;推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助推实现课堂革命。在教师层面,要深入研究大学语文教材,发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立足大学语文的课程特征,将情感渲染与理性分析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文章首先分析了课程思政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了课程思政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双减”政策下,如何让英语学习“减量”不“减质”,让学习回归学校?学校尝试以“情境”为载体的英语戏剧教学。“戏剧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的教学方法,戏剧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在更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使用语言,更能通过戏剧的理解与演绎,进行育人功能的体现。本校结合课标要求及小学阶段设计的话题,进行“情境戏剧”课程的开发,围绕剧本情境、剧本创作、剧本表演等特征,通过英语情境建设、课堂DIE实施、探究情境戏剧、戏剧社团提升等四个层面的实施,探究课上课下相融合的DIE学习模式。本校以期以戏剧育人的方式,丰实学生语言认知,丰厚学生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设计类课程的特点和思政教学的原则、理念、结构、方法、思维等,提出了设计思维的协同性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之间的统一、设计实践的多元性与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结构之间的统一、设计知识的生成性与课程思政显隐结合方法之间的统一、设计策略的创新性与课程思政科学创新精神之间的统一四个方面的同质性特征,为课程思政融入设计类课程教学的策略、路径、方法等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跨学科学习”突破学科壁垒,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经验,是从学科教学到整体育人的主动回归。实施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要明晰内涵特征,建构适切的学习主题,协同推进目标设计、情境创设、内容选择、方式创新、正面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思维和能力,使其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精准思政是对数字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要求的积极回应,具有彰显高校使命任务的时代性、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等现实意义。数字情境下高校精准思政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人本至上的基本要求、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精准分析学生诉求、构造数字化教学场景、优化精准教学供给方式、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高中生物学教学是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以潘安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为依托,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在学科实践中渗透思政元素,形成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6.
戴春  吴冬冬 《江苏教育》2022,(25):44-48
情境体验是教师创造性地把知识镶嵌在多姿多彩的情境中,由此驱动、激发儿童炽热的学习情感。情境体验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与方法,也是一种教学价值观。在丰富的情境体验中,儿童的“学”是关联的、可感的、有场景的,其中有认知的活动,更有情感的驱动、思维的激荡和审美的陶冶。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读研写演"是一种基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集创作与表演于一体情境审美体验式活动。本文结合"读研写演"情境模式来探讨大学语文创新教学法。  相似文献   

18.
语言习得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才更有效,英语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应该是情境.针对当前英语课堂的去情境化或弱情境化教学现状,提出利用Kinect体感交互技术构建课堂虚拟教学情境来增强语言沉浸.以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对大学英语课堂虚拟教学情境要素进行分析与设计,实现了Kinect虚拟情境创设系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用案例表明,该系统在创设情境、体验情境、演绎情境和反思评价等教学环节中具有积极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职英语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人文教育通识课程,旨在培养具有正确人生理想和良好职业素养的英语专业技能人才。在诠释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和情境教学的内容和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列举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进而分析给出具体的基于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及相关策略,并对实施成效作出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沉浸式教学法是一种“走心”的有效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应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了沉浸式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措施,从通过情境激发沉浸、依托活动促进沉浸、借助语言助推沉浸、利用情感引领沉浸等方面,探讨了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具体应用,为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