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文化学的视角看课程研究 ,它过多地趋向于书斋文化 ,缺乏对田野文化的关照 ,已经发生着越来越深的文化隔离 ,寻求文化沟通必须对研究的趋向进行改造 ,理智的改造思路是走进田野。跨文化课程研究的理论化趋向像是一种定势 ,许多研究就是从理论到理论的异地移植 ,它几乎完全脱离了它得以具有价值的实践基础 ,却被像法则一样地用来导引、改造我们的课程实践 ,这即所谓借鉴。如此借鉴 ,难免滋生主观主义、教条主义、虚无主义和形式主义 ,而理智的改造思路 ,是课程研究走进实践 ,立足于自己文化的中心来研究实践 ,并且有效地服务于实践  相似文献   

2.
永恒主义课程是学科课程思潮中的一种重要声音。它对学科课程思想的理论化、实践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主张培养学生的理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出了从大学到中小学的一整套课程方案,注重人文学科的学习,强调读书和研讨,这些思想和实施方案对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科课程理论形态的确立——要素主义课程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素主义课程使学科课程思想从经验化转向了理论化,确立了学科课程的理论形态,它注重社会化的传递和理智的训练,主张高标准,严要求,它在课程理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受理智取向培养思路的影响,人们往往对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实践仅仅作"技术层面"的认识。但是,随着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现",人们对教育实践意蕴的理解也发生了从"技术性实践"到"反思性实践"的深刻转型。我们应该坚持教育实践的核心价值地位,以反思性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推动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建立"实践取向"的理论教学模式,整合专业技能与教育理论学习,努力实现见、实习活动的课程化,提升教育实践课程的"反思性"品质,培养适应教育职场需要的专业化教师。  相似文献   

5.
受理智取向培养思路的影响,人们往往对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实践仅仅作"技术层面"的认识。但是,随着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现",人们对教育实践意蕴的理解也发生了从"技术性实践"到"反思性实践"的深刻转型。我们应该坚持教育实践的核心价值地位,以反思性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推动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建立"实践取向"的理论教学模式,整合专业技能与教育理论学习,努力实现见、实习活动的课程化,提升教育实践课程的"反思性"品质,培养适应教育职场需要的专业化教师。  相似文献   

6.
各地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呈蓬勃发展之势,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以不同的载体形式呈现出来。但如何限制资源开发无计划的随意做法,力求有规划、科学地开发利用、有效地管理,使课程资源趋向系统化、结构化、实用化与操作化,发挥其最大的资源效益。我们借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的创建方法,以资源包为载体建设主题活动,尝试构建一种新型的课程园本化形式。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方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的角度出发,阐述该类课程群建设的背景和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理论结合实践,探讨了该类课程群的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它对其他类的课程群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职教课程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节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践性的角度,从职教课程的研究领域、开发主体、课程水平三个方面,对职业教育课程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节这个问题进行了反思,深入探讨了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之间相互脱节的内在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借鉴国内外相近学科的教学经验,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服装展示设计课程进行思政化改造,构建了“1234”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服装展示设计课程的兴趣,更好地发挥了课程思政的以德育人、以美化人功能,为本专业课程群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思路启发和实践示范。  相似文献   

10.
师范院校教育学类课程与教学的评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师范院校中的教育学类课程,教材乃至做法,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它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乏实质性的架构,几乎成了两种不同的化范畴。以理念的根本性改善与建构引导的教学类课程与教学改造策略,应重视培养宽泛的教师化和师范精神,重视理论提升和向实践的延伸,重视师范特色的拓展,重视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学类课程与师资队伍现状。  相似文献   

11.
针对教育过于脱离生活的现实,不少学者分别从胡塞尔对欧洲科学危机的批评、海德格尔对生存状态的揭露、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改造以及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倡导出发,不约而同地得出了"回归生活世界"是我国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趋向,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结论[1],并由此引发了当前教育领域"回归生活世界"的热潮.  相似文献   

12.
论校长课程领导的内涵、角色和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领导是近年来在课程领域内出现的新理念,代表着国际课程理论研究的新趋向。鉴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校长课程领导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从校长课程领导的内涵,校长课程领导承担的角色以及校长课程领导的任务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对校长实施课程领导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课程与教学变革中的继承与借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继承与借鉴在文化演进过程中意义不同。继承意味着传承“过程中存在的事实”,借鉴是指借个镜子比照自己改造自己,借鉴不能代替也代替不了继承。我们在课程与教学变革中,有一种试图以借鉴代替继承的选择倾向,它引导着的变革文化漠视甚至无视“现实存在的课程与教学”,也潜隐地架空了有意义的借鉴。合适的变革,只能是继承中的变革,也是在有意义的借鉴中发生并逐渐发展的变革。中国的课程与教学变革,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批判地继承中国的课程与教学传统,也批判地借鉴外国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及实践经验,基于中国当下的课程与教学实践,审慎地寻求变革理想与具体实践之间的合适性。  相似文献   

14.
传统理念下,电子技术课程均大体沿袭电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顺序教学,课程知识点间孤立,重理论轻实践。现借鉴CDIO理念,提出电子技术类课程实践化改革思路,从课程知识点的凝练、多门课程知识点的重组与融合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实践表明,该教学体系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研究和实践,不仅可以丰富我国课外阅读教学的理论,还可以提供一种新的实践思路和操作模式,深化学校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加强课外阅读可以从如下措施入手:寻求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追求课外阅读的理想方式;珍视课外阅读的独特体验;重视课外阅读的价值趋向;优化课外阅读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曾针对青少年道德情感的纯洁性和生活道德的危机,探讨过学校德育的实事求是问题,也曾针对教育理论研究脱离实际的问题,提出过“走进田野”的改造思路。近来读了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毕世响的博士论文《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以下简称《道德文化智慧》),发现它不仅实事求是,而且就是以文化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法完成的。论文以一所乡村小学为个案,融入到这所小学的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思考,发现了乡村生活中的道德文化智慧,以及乡村生活与乡村少年儿童德性成长的完整性机理,由此也把道德、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研究完整地融在了一起。我…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说过:“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新理念和新标准,体育教师不能停留在从理念到理念的分析,也不能停留在从目标到目标的分解,如何很好地解读它,并实现由理念向操作化层面的转移,把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及知识从宏观向中观乃至微观的领域推进,需要正确地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作指导,“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相似文献   

18.
周沛 《教育探索》2023,(11):90-93
残疾学生生涯转衔教育是当前特殊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生涯转衔课程对提升残疾学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来看,上海市长宁区和我国台湾地区在残疾学生生涯转衔课程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从健全转衔教育的政策制度、贯穿生涯教育的课程理念、加强转衔教育的理论研究、优化转衔教育课程的设置、重视转衔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等方面为我国生涯转衔课程的完善提供了可借鉴思路,有利于促进残疾学生顺利从学校到就业转衔,进而有尊严、有质量地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9.
课程研究范式的转换不仅催生了新的课程话语系统与研究方法论,同时也带来课程研究视域的适应性调整,即从课程研究转向教师研究。教师因而在课程改革中被赋予更多的期望,然而衍生于传统课程系统的教师化严重阻滞其实践创新。只有在传统更新中重建教师化,才能彻底解放教师进而激发课程应有的生命活力。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化要实现由适应型化走向创生型化的改造。  相似文献   

20.
<正>生活化教学是指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生活要素,它对于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中,要主动地让学生生活走进课堂。笔者立足于此,首先概述了让生活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必要性,然后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三点建议,包括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打造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