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暗访”在中外新闻史上可以算得上是一把威力无比的“尚方宝剑”,闪烁着扬善除恶的“正义之光”。在我国,在行使“舆论监督”权利的名义下,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鳞次栉比的批评报道中,通过黑洞洞的暗访镜头曝光了社会的阴暗面也的确  相似文献   

2.
在记者这一行业,年轻的我不过是一只“菜鸟”.关于暗访报道,我既没有做过“卧底”,也没有曝光过巨大黑幕,只不过做过几次体验式的暗访报道.不过,也正是几次暗访经历,在尚不算长的记者生涯中最让我刻骨铭心. 暗访记者得像个“演员” 在很多报社,暗访报道一般属于机动部或热线部,因为它属社会热线新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网络媒体     
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垃圾短信制造内幕.同时对分众传媒旗下分众无线进行了重点曝光和暗访.揭开了垃圾短信制造的流程和内幕。  相似文献   

4.
“暗访”这两个字,总会和揭露社会阴暗面联系起来,常和曝光、民生、不公正、暴力执法等词相连,多见于都市类报纸和网络等新媒体.因为暗访的事件和话题较敏感,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往往备受受众关注.如今,有许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会设立热线部门,关注社会民生问题,扩大媒体的影响力.但是,在党报这一传统媒体体系中,多年持续做热线新闻报道的报纸并不多见.党报的定位决定了其主要承担为党政机关及其相关部门提供舆论支持的功能,主要任务是做好舆论宣传服务,相较于其他都市报纸和新媒体,在热线暗访、曝光尖锐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方面的尺度不大,频率也相对较少.下面以笔者在党报热线新闻中做暗访的经历谈谈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女记者暗访假文凭──电视纪实片《假文凭现形》拍摄记翟跃文在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风行一时的卖假文凭现象在一个女记者的镜头下被彻底曝光。只身携带隐藏式摄像机进入制假窝点暗访的北京电视台记者温旭琴,用她的摄像机讲述了一个真实而又惊险的故事。一段时间以来...  相似文献   

6.
2015年10月,澎湃新闻记者暗访了云南丽江的“酒托”,楚天金报记者暗访当地建筑渣土私自倾倒长江现象,河南电视台记者暗访郑州白领公寓暗藏“淫窝”等等.这些暗访带来的社会反响,都没有超过2015年高考期间南方都市报记者暗访江西高考替考事件,当时卧底记者还进入了考场,且声称自己事先与警察取得联系,警方随后也宣布抓捕了多名犯罪嫌疑人.对于记者的卧底采访、尤其是进入考场替考的行为,社会各界争议颇多.  相似文献   

7.
郭荣标 《传媒》2002,(2):33-34
2001年10月12日,中国新闻学院及新华社河北分社的3名同志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公安局高新区警察署刑警大队报案称:有人假借新华社所属的中国新闻学院的名义在石家庄私办了“中国新闻学院北方分院”(以下简称“新闻学院”),已在几家报纸上刊登了广告。 警方暗访 白同凯副署长密派刑警大队副大队长洪东平、民警郑磊假扮学生家长对这所“新闻学院”进行了暗访。 这所所谓的学院是一幢四层小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藏自己的身份和采访目的,在被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素材获取的一种采访形式。这种采访形式又被人们称为“暗访”,多用于曝光性的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9.
与公开采访相对而言,“暗访”属于一种隐性采访方式,是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采访方式之一。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暗访”在帮助记者实现针砭时弊、惩恶扬善目的同时,也给记者带来纠纷甚至诉讼。因此,记者“暗访”前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对记者顺利、灵活地进行“暗访”,并在”暗访”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自我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在这里,笔者从几个方面做一个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暗访是现代新闻媒体在进行曝光报道、焦点报道、深度报道、揭秘报道非常行之有效的采访手段,已被媒体普遍使用,暗访是有前提的,暗访的范围、手段、原则以及记者如何在暗访中保护自己,都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新闻记者们需要非常明确和掌握的。  相似文献   

11.
早就听说琼州海峡不管是客渡还是车渡,乱收黑钱的现象十分严重,最近我们特意暗访琼州海峡的运输市场,将亲眼目睹的一些码头工作人员和船员敲诈勒索过海车辆和旅客的种种行经,曝光于天下。“宝岛”420号船上见闻 我们的拍摄是在海南省琼州海峡轮渡运输管理办公室两位同志的协助下进行的。为了不暴露记者身份,我们向外单位借了辆面包车,海峡办的同志只呆在车上,我俩在码头上相互掩护,用“傻瓜”相机偷拍。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新闻传媒批评报道的声音多了起来;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批评报道中相当一部分是记者们“暗访”而得。有些新闻传媒,干脆开出了“暗访”的专栏。暗访腐败官员,暗访三陪小姐,乃至于暗  相似文献   

13.
记者暗访,眼下已成为许多记者的采访手法之一。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作为获取独家新闻的有效手段,暗访调查也被许多媒体当作“招牌菜”频频推出。最近的一起成功的记者暗访就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关于“南京冠生园”月饼用陈馅的报道,成为广受关注的舆论焦点,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记者暗访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记者暗访的历史考察 其实,暗访并非当代记者的新发明。考察记者暗访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暗访作为一种采访手段,是新闻史上激烈的报业竞争所催生的。 在中国早年的新闻界,通过暗访获得新闻很常见。著名报人邵飘萍就经常雇佣侍从…  相似文献   

14.
参考资讯     
半月掇闻全国“扫黄”办暗访检查组再赴各地日前,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联合派出27个暗访检查组对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物市场进行了“闪电式”暗访检查和市场调研。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在听取了各组的情况汇报后指出,“扫黄”“打非”斗争形势复杂多变,非法出版活动更加隐蔽、更加灵活,销售地点也开始向城乡结合部、社区转移,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坚持“打防结合”、“虚实并用”、“专群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大监管的力度,争取“扫黄”“打非”工作在今年有明显的成效。中宣部出版局局长张小影对暗访情…  相似文献   

15.
任迪 《青年记者》2000,(1):33-33
何为暗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常见诸报端的“暗访”即隐性采访,是记者隐瞒了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十几年来,我在新闻实践中对“暗访”作了一些尝试,觉得只要暗访运用得好,充分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就会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功能之一:暗访是补充明访获得较高新闻价值的好方式。从一次具体的采访活动来说,不用暗访也可以获得新闻事实,但是,一些严重影响到公众利益、群众反  相似文献   

16.
2002年12月2日开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三套节目“音乐之声”已经度过了它的初创阶段.开始步入一个成熟发展期。一年多来.“音乐之声”作为一个现象,在频率专业化改革研讨中.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同时也引发了全国广播界新一轮的频率专业化改革。在剥离了成功光环之后,再来解读“音乐之声”的改革历程.侧重评估它对传统文艺广播经验的颠覆.的确有可圈可点之处。  相似文献   

17.
在10余年记者生涯中,我亲身实践了600余次暗访,没有一次因为暗访的手段、过程和结果而引起诉讼,没有出过一次差错,也没有出现过记者被打的恶性事件,虽然有10余次遇险,但都化险为夷.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笔者在暗访中对"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王刚 《青年记者》2003,(11):54-55
繁峙矿难中记者集体受贿的丑闻,褪去了“老记”、头上的光环,使他们尴尬地站在公众的面前。“谁来监督记者?”、如何防止新闻界的“权力寻租”现象?如何正确认识、改善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现状?在各种质疑和谴责声中,被称为“社会的良心”的记者,被称为“社会公器”的媒体,该反思的问题的确很多。  相似文献   

19.
曹苗 《新闻导刊》2004,(2):54-54
张少科自8年前进入重庆晚报以来,先后在经济新闻部、社会新闻部及时政新闻部担任采访工作,更多是做暗访和卧底,以暗访记的形象出现在重庆新闻圈。自从《重庆晚报》开设了“少科在暗访”,他成了一名职业暗访记,后该栏目改为“少科小组在暗访”,张少科担任暗访小组组长,率领暗访小组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暗访调查。  相似文献   

20.
运用“暗访”进行舆论监督“暗访”是新闻工作者采访的一种形式。哈尔滨日报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中,把“暗访”作为一种独特的方式推出,受到读者的欢迎。他们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暗访”的瞄准点,以《面对文明道德的呼唤》《“窗口”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