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等离子体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和来源,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几种常见的放电形式并着重讨论了介质阻挡放电,对其微放电的物理机制也作了细致的表述,其中还列出了几个影响微放电的外在因素。文章的最后是对介质阻挡放电的一些实际应用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通过PIC-MCC离子模拟方法,使用有限差分法数值求解了氦气介质阻挡放电数学模型中的泊松方程,并计算了电场、离子密度、电子密度等内部参量随时间的变化。模拟表明,外加电压至着火电压时,空间就形成电场,发生电子雪崩效应,产生等离子体放电过程,离子数呈现出指数增长;放电结束后,稳定在固定值范围并在介质板上聚集。随着放电的进行,电子达到一个峰值后迅速减少逐步趋于零。并对介质阻挡放电的微观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介质阻挡放电系统中通过降低外加电压观察到了不同数目的静止放电丝。通过观察不同数目静止放电丝对应的电流脉冲波形,发现放电在每电压半周期的电压上升沿发生一次,且随着放电丝数目的减少,电流脉冲的强度和宽度都有所减少。采用电流脉冲积分法计算了不同数目静止放电丝对应的传导电荷总量,得到单个静止放电丝对应的壁电荷量,发现随着放电丝数目的减少,单个放电丝对应的壁电荷量增加。最后利用"共用壁电荷"机制尝试解释了该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基于简化的脉冲电压信号函数模型,并结合电场高斯定理,建立了脉冲电压作用下介质阻挡放电装置中电场分布模型.电场分布规律表明:在一个脉冲电压周期内很可能出现两次放电,包括电压上升过程中的一次正向放电和下降过程中的一次反向放电.通过测量脉冲放电时的电压电流波形进一步验证了该结果,实测电流波形中观察到两个明显的电流峰.对电场模型的分析得出:通过适当提高脉冲占空比、脉冲电压峰值、介质介电常数或减小介质厚度等措施可提高放电间隙内的电场强度,使放电更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5.
基于"介质阻挡放电"原理的煤炭脱硫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燃烧造成的二氧化硫污染一直是国内外很关注的课题.依据高压阻挡放电理论,制作了介质阻挡放电脱硫实验模型,使煤在燃烧前进行脱硫,并在实验室做了阻挡放电脱硫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电压在20kV时离子碰撞最活跃,去硫效果也最明显,继续升压去硫效果反而减少.由实验推论,用介质阻挡放电除硫,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有最佳的施加电压.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新型的金属与聚乙烯薄膜层间有机黏合方法,能够实现薄膜层之间的有机黏合。该方法基于大气压Ar/O2介质阻挡放电对聚乙烯薄膜表面改性预处理,利用射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增强非平衡磁控溅射系统在预处理的聚乙烯薄膜表面镀铜膜。研究结果表明,介质阻挡放电处理聚乙烯薄膜表面,引入了氧原子功能团(C—O,C=O,O—C=O等),导致薄膜表面自由能的增加。此外,这种方法得到的薄膜层之间黏着强度为1.5 MPa;而铜膜与未进行等离子体预处理聚乙烯之间的黏着强度仅为0.8 MPa。此外,SEM照片也显示,经过等离子体预处理后聚乙烯表面的电镀铜膜晶粒较小且分布更均匀。  相似文献   

7.
利用介质阻挡放电(DBD)低温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法,结合氢化物发生进样方式,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绿色的痕量汞的非色谱形态分析方法。利用不同形态的汞在介质阻挡放电中发射光谱的差异,通过253.7nm处汞的发射线定量总汞含量,自由基CN的特征发射线定量甲基汞,再通过差减法计算出无机汞含量,实现了简单、廉价、快速、绿色的汞的非色谱形态分析方法。通过该实验的设计与实施锻炼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氩气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射流在常温常压下可以产生大量高能电子等活性粒子,本文利用它分解乙醇溶液制备碳纳米颗粒。该射流是由一台30 kV、50 kHz高压交流电源激励。相对于传统方法,该系统不需要高温或真空环境,也不需要使用催化剂,常温常压即可进行。采用扫描电镜和EDX对产物进行表征,发现颗粒粒径大小是由放电参数决定的,对高压丝状放电模式,平均粒径约100-300 nm;对低压丝状放电模式,减小到50-90 nm;对高压类辉光模式,继续减小到8-10 nm;对低压类辉光模式,进一步减小到2-5 nm,可以形成均匀的薄膜。  相似文献   

9.
通过搭建气液两相介质阻挡放电的污水处理装置,对配置的罗丹明B有机溶液进行模拟污水处理实验.将处理后的实验水样进行吸光度检测,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罗丹明B溶液的浓度变化,发现处理30 min后,罗丹明B的降解率可达97.36%,处理效果较好.同时,通过分析不同放电频率下的降解效果,发现存在最佳放电频率,并且降解效果与接地电...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对次甲基蓝(C16H18ClN3S.3H2O)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和机理,反应器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式沉淀池结构。实验研究了不同初始浓度、不同放电功率及外界因素如Fe2+、Na2CO3等对次甲基蓝染料废水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等离子体对次甲基蓝染料有着较好的处理效果。提高放电功率能够有效地提高次甲基蓝的降解率,考虑到电极和能量损耗,介质阻挡放电最佳条件:放电功率150 W,初始浓度50 mg/L,降解处理120 min时,次甲基蓝脱色率达到98%以上;加入10 mg/L Fe2+,80 min时,次甲基蓝染料的脱色率达到98%,但是当添加量过高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降解;添加Na2CO3作为自由基俘获剂则抑制了次甲基蓝染料的降解,表明.OH是反应过程中降解次甲基蓝的主要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1.
研究有机染料茜素红S(alizarin red S,ARS)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的结合反应,选择实验的最佳条件:PH=5.10的B—R缓冲溶液3.00mL,4.00mL5.0×10-4mol/L茜素红S溶液.反应20min后,体系的吸光度很稳定,在入λ=420nm处有最大吸收峰,并且随着牛血清白蛋白(BSA),人血清白蛋白(HSA)的加入,茜素红S的吸收峰下降.因此以茜素红S为标记物,根据其在波长420nm处吸收峰下降的程度,可用于定量测定BSA和HSA.测量BSA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32.0μg/mL,相关系数为0.9987,测量BSA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28.0μg/mL,相关系数为0.9968.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用于实际试样分析,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成人学习障碍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在参与学习时虽然具有很大优势,但由于他们处于一个复杂和开放的情境之中,再加上随着年龄增长他们身心出现一些变化,导致其学习行为面临着更多的障碍。因此,探讨成人学习障碍的成因,采取及时有效的对策,帮助成人克服这些障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技术降解橙黄G偶氮染料废水,借助紫外光谱分析了其降解过程,考察了多种因素对其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染料初始浓度和电解质浓度可提高橙黄G的降解率.改变溶液的初始pH值,橙黄G的降解率随溶液的初始pH值升高而增加.橙黄G降解60min后,无催化剂时,降解率达到71.68%;在催化剂Fe^2+和Mn^2+存在时降解率达到92.48%和89.69%,COD去除率为95.85%和63.44%;H2O2存在时,降解率达到78.91%.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然而,在城市化发展突飞猛进的当代社会,市民的日常生活却常常深陷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诸多现实困境。引导与规范城市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型可为上述困境的缓解提供路径。即完善城市管理制度,硬化市民低碳生活的制度建设;创新低碳科学技术,强化市民低碳生活的科技支撑;保护城市生态人文环境,加强市民低碳生活的环境建设;实施低碳经济模式,推进市民低碳生活的经济建设;倡导低碳绿色消费,构建市民低碳生活的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5.
臭氧电晕协同处理有机实验室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压电晕和臭氧联用的方法来处理有机实验室产生的高浓度废水。在最佳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对高浓度苯胺废水进行处理。当降解时间为60 min时,质量浓度为500 mg/L的苯胺废水CODcr和TOC的去除率分别可达70.1%和63.2%,且处理后废水的可生化性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因此,电晕和臭氧联用也可作为一般废水处理的前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6.
分别对金属插板式、通透插板式以及装有轨面吸声板的通透插板式3种声屏障进行了现场测试,结合噪声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对测试数据进行了等效A计权声压级(LAeq,T)和三分之一倍频程处理。通过同一声屏障的横向和不同声屏障的纵向分析、比较,得出分析结论,并为今后高速铁路的声屏障设计和选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红色旅游投融资已成为制约红色旅游开发的瓶颈。也即是说,投融资问题能否有效解决,是红色旅游业能否加速发展的关键一环。针对当前红色旅游投融资存在的政府投资无力、投融资渠道单一、投融资的政策法规不配套等问题,今后应在稳固原有投融资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性投融资、社会资本市场投融资、国际资本市场投融资方面拓展其投融资方式,以促进红色旅游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贸易壁垒是新贸易保护主义下的具体措施,它表现出不平衡性、隐蔽性、复杂性、双重性等特点,已成为国际贸易上运用愈来愈广泛的新型贸易限制措施。文中研究了新贸易壁垒对国际分工模式的影响,在对前人总结国际分工理论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其在解释新的经济现象时可能出现的谬误。在新的形式下若按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确定国与国的分工模式,发展中国家将会加速形成“比较优势陷阱”,新贸易壁垒的存在将会使整个国际分工呈现“制造中心一创造中心”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