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日两国的交往古已有之。其中,次数最多、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影响最深刻的,当属自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由日本天皇组织派遣的遣唐使团。在日本遣唐使访华期间,唐朝政府以广阔胸襟对其进行了友好的接待与安置,并颁布实施了各种礼遇政策,不可谓不周到,为促进中日两国友好交流提供了很大便利。  相似文献   

2.
遣唐使是日中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使者,遣唐使以及随他们来华的留学生和僧人为日中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与广大历史教师一样,在唐代中外交流史教学中,我一直把遣唐使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而讲述这一部分内容,必然要介绍相关历史人物。在以往的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一般是把阿倍仲麻吕作为重点人物来讲述的。因为,他随遣唐使来华后,取汉名晁衡,刻苦钻研中国文化,诗文俱精。  相似文献   

3.
清词中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自明代实已开启词的复兴之端。政治因素只是诱发词的复兴的一个"契机",词的内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才是清词中兴的更重要原因。晚明云间派的理论对清初词坛及这一时期词的理论、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满足文化的形成、发展对清词中兴起了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人口的激增与出版业的繁荣同样为词的中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中的悲剧人物。造成其悲剧的直接原因应该是教育,即封建思想教育对其思想的侵蚀,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误导影响其人生观的形成,社会教育摧残其身心,所以孔乙己的悲剧是教育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中共八大制定了正确的路线与方针,确定了中国现代化和经济改革的方针,可惜这条路线没能贯彻始终。八大路线的中断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破坏,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理论准备不足,缺乏经验;八大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局限性及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6.
中共八大制定了正确的路线与方针,确定了中国现代化和经济改革的方针,可惜这条路线没能贯彻始终。八大路线的中断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破坏,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理论准备不足,缺乏经验;八大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局限性及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7.
木兰秋狝是清朝频繁举行的国家大典,而至嘉庆年间趋于衰落,道光年间则完全废止。木兰秋狝的衰落是清朝衰落的体现。但主要的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木兰秋狝失掉了在军事和政治上存在的意义、同时,自然环境的恶化也是导致其衰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燕赵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历史的传承和发展中,燕赵文化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复杂的地理环境、自古多战、政治稳定的社会因素和深厚的历史遗承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从最初的学习普及转为对“中国道路”的思索。我们要深入探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传统文化对现在社会的作用,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荷兰的宽容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荷兰形象中具有令人瞩目的地位。在塑造荷兰宽容文化的众多原因中,荷兰历史上不利的自然环境和由此产生的区域自治的传统、中世纪后期包括荷兰在内的整个西欧宗教普遍不宽容的历史及荷兰市镇商品贸易的繁荣与对外交往的频繁,这些都构成了促使荷兰宽容文化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康熙年间,清朝政府史无前例地向活动于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的土尔扈特部落派遣了使团,即后世所谓的“图理琛使团”。使团西使的动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土尔扈特加强联系是要因之一,但并非清政府的主旨。其终极目的在于诱使与之关系友好的土尔扈特部东归故土,以牵制沙俄与准噶尔部等敌对势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得越来越紧密,知识综合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将诗歌引进历史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锻炼学生思维;同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从唐贞观四年起,日本就向唐朝派遣唐使大规模输入中国文化,唐诗就是从那时起传入日本。日本文化发展史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史,而这交流史的一部分就是唐诗的接受史。所以,日本文学中很重要的一种诗歌形式——和歌的发展,也离不开唐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包含了作对社会与人生多重化背景下的探索与追求,因此,要正确把握这一形象,就必须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研究。从作所处时代的化特质来看,孙悟空实际上是封建时代事功型的斗士形象;从民族化的高度看,这一形象体现出强烈的抗争与进取精神;从人类普遍精神的高度看,这一形象体现了人类共同的自由精神、秩序精神和为人类群体奋斗的精神。其形象的基本内核,便是为造福人类的事业而奋斗的抗争与进取精神。其中困扰着研究的大闹天宫与西天取经的矛盾,是人类自由精神和秩序精神矛盾统一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学界一般认定唐宋以前还没有招安小说,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早在先秦的《庄子》中,就有一篇招安小说《盗跖》.《盗跖》不仅具备了小说的所有要素,而且其招安模式与后世招安文学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的主题是“金丹大道”--这是明清时大多数《西游记》研究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李安钢先生重提这一观点,遭到了不少学的反驳。这就是说式图通过辨析《西游记》中的“佛教”,“心学”,“游戏笔墨”等关键性问题,澄清以往学对《西游记》的误解以证明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由夏至战国,今黔中一带,从父系氏族公社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黔中古人类由新石器的使用逐渐过渡到青铜时代,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手工技能出现了明显的进步.这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渐渐丰富起来.进入奴隶社会后,管理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已经成为传承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杨艳 《海外英语》2012,(7):175-177
在翻译的过程中,源语文本通过翻译进入另一文化语境时必然会受到来自目的语文化各方面的因素的制约。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各具特色。深入分析不同学者的观点并挖掘出导致各种制约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有助于深刻认识这一问题。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在翻译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文化抵制其实归根结底是源于不同文化背景和出于不同语言系统的人在通过翻译交流时必然会按照自己语言系统的独特方式去解读文本。两种文化间语言系统差别越大,最终产生的文化抵制也会越强烈。  相似文献   

19.
敦煌遗书有一批归义军时期的道教斋文,受佛教斋文和当地民俗的影响,这些斋文的文体形态和内容与当时中原地区的传统道教斋醮文书迥异。归义军时期的道教斋文充分展现了以生命关怀、伦理道德和祈禳信仰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内涵,揭示了道教文化在敦煌社会生活传播领域的另类生存状态。究其根本,归义军时期道教斋文的演变是宗教文化之间以及宗教与世俗文化之间依附共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以词汇意义的历时演变为观照对象,借助现代语言学的不平衡理论及认知观念,结合语言使用等人为性因素,讨论语义的演变是意义结构的不平衡和认知心理所致;有时,字和人为的强制性因素也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