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前,史学界正在对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展开讨论。就已经发表的文章来看,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动力问题,争论似乎主要集中在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是不是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如果不是,那么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是,那么这种推动作用究竟怎样估量?是唯一的、根本的,还是多种动力中的一种?等等。看来大家意见纷纭,分歧颇大,要想求得正确而一致的结论,尚有待于今后的共同努力。现在不揣浅陋,姑且提出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和读者。  相似文献   

2.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通过回归黑格尔的历史观,试图以为获得认可而斗争代替历史发展机制为主线的历史动力观,极力贬低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基础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事实上,自由民主体制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手多种因素的影响,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结构就是其中最富影响力的两个因素,这既有经典文献的根据,也有当今世界发展的现实为证。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术界开展对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这既是研究历史,又是考察现实。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是怎样发展来的,我们需要正确了解;而今天新长征的巨大动力是什么,我们也需要认识清楚。因此,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讨论这个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分歧的症结在哪里?  相似文献   

4.
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发展还是阶级斗争呢?本文想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我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一个,这就是生产力。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归根结底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史。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正如马克思说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于经常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而生产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则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生产力和生产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术界开展的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概括起来说大致提出了如下几种观点:生产力动力论、阶级斗争动力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动力论,此外还有一些折衷性的提法。笔者认为,这些提法大都是从特定的历史范围提出的,从一定角度立论的,都还有值得商榷的余地。显然,要想得出圆满的结论,还有待于把这一讨论引向深入。为此,笔者提出一种有别于上述诸种提法的观点,即认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历史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生产方式而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考察社会发展状况,首先应考察生产力的状况,然后进一步联系起来考察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不但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其性质与发展水  相似文献   

6.
和谐作为一个极富辩证法的范畴,在中西思想史上有其发展的历程。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状态,它的发展有其根本的动力,它发展的动力就在于它自身的辩证性质,而这种辩证性质是基于对和谐的辩证认识的。当前,由于理论和现实发展的双重诉求,中西方哲学的和谐思想研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思想不断被发掘和应用。综合和谐社会问题研究的现状,对和谐作辩证的理解,认识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不仅将从整体上推进和谐社会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且也将及时有效地指导我们的社会认识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精神动力社会历史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纠正忽视精神动力的倾向.实现哲学研究从经济动力研究向精神动力转向,深究精神动力在现代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级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多变的过程,因而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种的。各种动力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但在多种动力之中,生产斗争是根本性的动力,它体现如下:(一)生产斗争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类是从劳动开始的,有了劳动便开始有了人类。没有生产劳动便不可能有人类,也不可能有人类社会。一旦停止了生产劳动,人类和人类社会就会消失。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表明,它既是阶级斗争史,又是生产斗争史。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依赖生产斗争,以生产斗争为前提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明确地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二)生产斗争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唯一手段,是发展精神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陈明欣 《现代教育》2012,(Z1):34-36
教育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传承人类文明。其中,既要传播科学技术,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要传播人类长期积淀下来的人文财富。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客观上也是一部宏大的传播史。没有传播活动对既有经验、知识的横向传递和纵向的代代传承,一切文明的延伸、发展和创新都是无法想像的。人类传播活动无限的生命力不是来自传播自身,而是来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相似文献   

10.
教育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传承人类文明。其中,既要传播科学技术,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要传播人类长期积淀下来的人文财富。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客观上也是一部宏大的传播史。没有传播活动对既有经验、知识的横向传递和纵向的代代传承,一切文明的延伸、发展和创新都是无法想像的。人类传播活动无限的生命力不是来自传播自身,而是来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相似文献   

11.
陈昕 《华章》2011,(21)
弗朗西斯·福山认为,历史的发展动力是以“自然科学的历史机制”为辅,“为获得认可而进行的斗争”为本,属于精神动力论;但马克思却认为“现实的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属于本原动力论.通过剖析发现两者观点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都受到黑格尔思想的影响(承认主体与客体的真实的矛盾对立),而人类历史的发展则是这两种动力论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应用和迅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并引起各国政府及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启动后,先后有67所有实力、有影响的高校跻身于主办院校的行列,200余万人踏上了网络远程开放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及其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西汉文景盛世、唐贞观一开元盛世、明永宣盛世和清康乾盛世四大盛世。它们的出现具有“从大乱到大治”、“大力发展经济”、“注重安民、富民”、“发展文化、重视人才”、“重反贪倡廉”、“开明君主的个人作用”等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在国际上处于落后水平 ,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也十分有限。本文分析了我国心理学发展缓慢的三个原因 ,即外部动力的缺乏 ,学科性质的局限和从业人员的偏差 ;论述了心理学发展与应用的个体意义与社会功能 ;提出了促进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四种力量 ,即社会动力、人才动力、交流动力、科学研究与普及动力。  相似文献   

15.
国家控制工商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既定国策,在近两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明清时期却逐渐发生歧变,终于向近代社会过渡。本试图分析探讨这一演变的具体过程,并将之划分为若干阶段,以便对中国从古代向近世的转变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17.
羌族是我们祖国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三千年前,殷商甲骨文中已经记载羌人的活动情况。经过三千年来历史的发展变化,现今只有四川省岷江上游茂汶、理县、汶川三县尚聚居着八万多羌族人民。对于这部分羌人解放前社会历史的探讨,不仅有助于写好羌族史志,同时也对正确理解、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增进各族人民的团结有利。本文以社会结构为中心,谈谈解放前羌族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 解放前的羌族社会属封建社会,所以在社会经济结构方面,封建的生产关系和封建的剥削制度占居主导的地位。这种封建的生产关系,由于清雍正、乾隆年间改土归流基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强太的推动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生彦力理论的继承、发展和重大贡献。他不权承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虚”有巨大功用,其价值不能低估。老子就非常看重风箱中“虚”的部分,认为它“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即它是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荣誉感就是“虚”的,但它的作用却是实实存在的,它就是教师的“风箱”,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动力。荣誉感越弱,教师发展越乏力:荣誉感越强,教师发展越强劲。因此,学校应千方百计保护和提振教师的荣誉感,使教师从根本上自觉自愿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七十年代后期以来,邓小平通过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全面审视,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动力观、构建了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内容体系、阐明了精神动力与中国发展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关于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的系统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