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一 [设计思想] 本文是<史记>中的名篇,有很强的文学性,历来备受推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教学价值,值得细读品味;它又是一篇典范的文言文,梳理其中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以加强积累也是本文教学的题中之意.本文语虽浅显,但简约处显大义,教学从细读文本出发,用"以文带言"的方式落实解义比较妥当,这样做既契合作者写人之用心,又能保持读文解文的连贯性,还能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解正宝 《学语文》2014,(1):23-24
成功的对话描写,对展示人物的身份、神态、情感及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太史公司马迁就是这方面的高手,他极其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让“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蔺相如的出场首秀是他与赵王之间的三问三答。这场对话出现在赵国与秦国之间因为一块和氏璧可能引起严重的外交纠纷,甚至爆发战争的危险的背景下。通过对话,我们看到了相如非凡的智慧、超一流的胆识、感人的爱国精神,笔墨集中、凝练,描写生动、传神。  相似文献   

3.
马志伦 《学语文》2014,(2):14-16
正司马迁在写人物传记时善用伏笔与照应,故而使文章能首尾圆和、条贯统序,收入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便是很好的一例。  相似文献   

4.
丁曰宏 《学语文》2014,(5):62-63
一、“吾”与“我”看《廉颇蔺相如列传》,细心的人会发现有两处同时使用“吾”“我”的情况:一处是“王日:‘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另一处是“廉颇日:‘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相似文献   

5.
王丽英 《考试周刊》2014,(28):33-33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节选部分中,蔺相如在"智""忠""恕"三方面似乎异峰突起,其实文中的廉颇、赵王、缪贤在这三方面各有独到魅力,但这种魅力被掩盖在蔺相如的光芒之下,不引人注意。本文就这些"配角"常常被忽略的魅力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6.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不少学生对廉颇讥议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的言辞很是认同,他们认为蔺相如没什么了不起,只是会耍嘴皮子罢了。这引发了我的思考:蔺相如历经千载而被后人追慕不已,他到底有何出众之处?  相似文献   

7.
通过抓住《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贤”庸”两个实词的课堂教学,诱发学生认真讨论,比较分析,以进一步加深对廉颇和蔺相如各自思想性格的认识。反之,通过辨析廉颇和蔺相如各自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来加深理解“贤”“庸”两个词义,以达到本文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许映华 《广西教育》2012,(33):55-55
不管哪个年级、哪个版本,也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什么教学环境,教学设计都应回答这样三个问题:我们有什么?我们教什么?我们怎么教?  相似文献   

9.
张燕妮 《教师》2015,(9):50-51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工具,如何能够让学生掌握运用这门工具,让地图为"我"所用,是地理教师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在地理教学中总结出的"三读、三问法",为学生读图提供科学合理读图步骤,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的育人机制要求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理应深入梳理和提炼学科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的融通。笔者认为,数学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应该是—在课时中“求真”、在单元处“求联”、在探索时不忘“创新”,如此样态,亦是学科育人的体现。本文以“三问”和“三求”为轴,在“隐性思政”理念下进行了《倍的认识》单元备课与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11.
传授地理知识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不能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话语权和实践能力,中学地理教学可注重培养学生"三学"习惯,即"乐学""研学""会学"习惯;注重培养学生"三问"精神,即"提问""巧问""质问"精神。从而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学习品质,不机械、不教条的对待书本知识,开拓更广阔的思维和创新的空间,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意识,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钱静 《教学随笔》2014,(8):20062
文言文教学是应该以字词的串讲为主,还是当作一篇完整的文学作品去赏析?这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本文试图通过一读、二问、三导的方式,解决这个两难问题,以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美男子邹忌与徐公比美,分别向妻、妾、客询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其中“孰”或前或后,句中词序不一,有“颠倒”现象。这涉及到文言文中两种基本句式的常识,搞清楚其规律,对理解文意大有益处。词序,又叫语序,是指词语在组成句子时的先后次序。词序的严格规定性,是汉语有别于其他民族语言的重要特点。一般说来,汉语的一个词在句中充当某种句子成分,其位置是固定的。比如主语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宾语要在动词的后面,定语、状语要放在被修饰的中心词语前面等等。这种次序不能随便…  相似文献   

14.
缪贤作为《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次要人物有其鲜明的性格特征与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国家危难之际举荐蔺相如表现出他有大局意识与担当精神,也表明赵惠文王凭借畅通宽松的人才成长环境,激励、培育了一批有胆识、敢担当的杰出英才,使得赵国在群雄纷争的动乱时代里能够发展壮大.这对人们如何创设人才成长环境也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吉檀迦利》集中体现了泰戈尔神秘独特的宗教哲学思想,也表现了一个伟大诗人自由地描绘其创造性心灵中所呈现的神奇景象的艺术功力。《吉檀迦利》35首更集中反映了诗人积极入世的世界观。在这首诗里,“梵我合一”的理想境界以非常朴素又充满想象的诗句表现出来,并与诗人对印度未来强烈热切的希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诗中不仅表现了诗人爱祖国、爱人类的进步思想,更表现了诗人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具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酒"在生活中不仅仅是日常应酬、礼尚往来的需要,它总是在人们的精神情绪体验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自然而然也影响到了作家的创作。凌叔华用她那细腻的笔触在《酒后》中为我们展出了酒后人物的多种醉意与醉态,从其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醉意朦胧的世界,这里有本我与自我的激烈斗争。由此清晰地看到了"五四"时期,富于诗礼教养的女性在追求个性解放的狂飙巨潮激荡下,内心泛起了微波细澜。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山东人民出版社)《史记》(选修)第5页《廉颇与蔺相如》第二段有这样一个句子:"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课文下方注解(20)对"嘻"的解释是"苦笑"。  相似文献   

18.
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新增曹禺《日出》节选部分,课文虽然只是截取了全剧的一个片断,但情节却有着相对的完整性,戏剧的冲突,人物的塑造。都是十分成功的,使我们能够从中清楚地看到旧时代的影子。我在多次阅读中,竟发现了一个意趣横生的问题。俗语说:事不过三。仔细阅读文本,你会发现文中的“三”如此之多、如此之有意蕴。  相似文献   

19.
"三籁"与"吾丧我"两者间看来似乎毫无关联,《庄子》研究者均未注意到这个问题,实则三籁之喻正是庄子对于"吾丧我"情况之解释。本文尝试根据《齐物论》文本对"三籁"与"吾丧我"关系做以梳理。  相似文献   

20.
《史记三家注·酷吏列传》于“在彼不在此”一句之后注云“在道德,不在严酷”,奠定了后世对酷吏严刑峻法的批评,但是忽略了司马迁为酷吏及循吏这两类官吏作传的目的。太史公以史家之笔直述酷吏的言行,并非为简单揭露吏治的黑暗。结合《循吏列传》以及《太史公自序》可知,太史公所云“在彼不在此”应理解为强调吏治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而非前人所云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