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坤 《学语文》2014,(1):49-50
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在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们从符号学、原型分析、主题学等各个方面对它进行阐释,形成了一门“呼学”。其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的深层心理亦可以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阐释。人格心理学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各种学说中比较重要的分支,根据人格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与超我。健康的人格需要本我、自我和超我相协调。然而《呼啸山庄》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却有着放纵的本我、焦虑的自我和矛盾的超我.这体现在她对希斯克厉夫扭曲的爱与挣扎。  相似文献   

2.
茹艺 《海外英语》2012,(19):196-198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普遍应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所构成。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予以新的解读,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保罗的人格特点及发展,揭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普遍应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所构成.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予以新的解读,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保罗的人格特点及发展,揭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格三重理论从自我、本我、超我三个层面阐释了人的人格结构和精神状态之间的关系:三者必须相互制约达到平衡,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才能正常,反之,则会导致心理变态和精神扭曲,从而产生异常行为,引起人生悲剧。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的探析正好为小说《八月之光》中男性角色的异常行为提供了精神层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仅极大影响了世界心理学界,还为文学创作与研究打开了一扇别开生面的窗。本文旨在使用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人格系统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对全世界最流行最著名的童话故事之一《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进行试探性的主题阐释。  相似文献   

6.
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的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是西方当代人文科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他的精神分析学以无意识理论为核心,从心理结构理论衍生出人格结构学说、心理动力观和梦的理论。弗洛伊德创造性地将精神分析学说用于解释文学艺术问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美学观。因此,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析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中的一种很独特的心理学。这种心理学的学说思想非常特殊,追随者众多,影响极大,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是现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弗洛伊德于19世界末在奥地利创立的,故而也成为弗洛伊德学派"。psychoanalysis"一词有两种译法:一是译为精神分析,指弗洛伊德对精神病患者治疗时采用的一套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梦的解析以及移情;二是译为精神分析学说,指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如心理动力说,人格结构说以及人格发展说。本文通过对精神分析的基础概念和一些代表人物理论的简要描述,进一步了解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以及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以及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8.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之第三章《心理人格的解剖》阐述了个体"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明人冯梦龙所编《三言》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其创造的故事人物也都极富个性。在分析故事人物个性时,必然离不开对形象的心理、人格进行分析,也就自然无外乎对分析对象"本我"、"自我"、"超我"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芥川龙之介是代表日本大正时期文坛的著名小说家。其中《杜子春》中的人物"杜子春"给后世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其行为形象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本文也将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相关知识对其行为进行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主要成分,通过分析人物的人格构成也可以来解读人物行为活动以及心理变化。本文将利用该理论,通过对《杜子春》小说具体文本的分析,来探析"杜子春"复杂的心理变化及其行为形象。  相似文献   

10.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事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及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成分,也包含许多谬误。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本文试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角度对田纳西.威廉斯的著名剧作《欲望号街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布兰奇和其妹妹斯黛拉以及妹夫斯坦利的人格结构进行分析,揭示出他们的人格与其行为的密切关系;同时指出这种批评方法对于解读这部作品不失为一个全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2.
王俊耀  朱志卉 《海外英语》2013,(15):202-203
《魔戒》是英国著名奇幻小说家,被称为"奇幻文学之父"的托尔金的代表作,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不谋而合,小说中人物所体现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极大地推动了故事的情节的发展。该文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理论分析小说的人物,通过这一全新视角阐释了咕噜、弗罗多和甘道夫与魔戒的矛盾以及形成原因,以便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相似文献   

13.
《死亡诗社》是一部内涵深刻、意蕴丰厚的电影。该电影在其竭力展现教育理念交锋的背后潜藏的是对生命个体的人格冲突,内心挣扎的思索。试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对影片的三位主人公进行深层分析,以探究该影片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层次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4.
吴红慧 《中学教育》2004,(12):14-16
人格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临近晚年时提出的,这一理论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这三者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人的心理。研究这一理论,深入挖掘其教育思想,对促进受教育者的人格完善,推动教育发展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封笔小说,也是其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对于该的悲剧成因,评论界多是从哈代的宿命论或是社会环境来讨论分析,绝少有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角度探讨的.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从裘德和淑的三个"我"之发展错位分析<无名的裘德>中正是"我"的错位造成了这一曲史上悲剧,以期对哈代悲剧研究做出新的阐释,帮助读者加深对哈代思想及其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拉康批判美国式精神分析派的"自我心理学",认为这样的精神分析学研究严重偏离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把精神分析变成了一门实践科学。拉康把索绪尔语言学融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他的精神分析语言学理论在二十世纪的文学理论界掀起了一场精神分析与语言学的变革,他使精神分析引入了结构语言学的思想,并且更加注重语言的无意识结构,因而他被誉为"法国的弗洛伊德"。克里斯蒂娃也深深受到了拉康的影响。然而在后期,克里斯蒂娃开始发现拉康的"语言暴力"的片面化倾向。克里斯蒂娃质疑拉康的基本理论前提,并指出虽然拉康一直打着"回归弗洛伊德"的旗号,然而却曲解了弗洛伊德理论中"符号"的复杂含义,导致了拉康的"菲勒斯中心论"。本文明晰了克里斯蒂娃是如何通过对"贱斥"、"符号分析学"以及"异质性"等理论概念的阐述,挑战拉康的"象征秩序"、"能指/所指公式"和"同质结构"的概念,重建了女性空间和诗意空间。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适应及人格发展四个部分,他的人格理论包含有很多合理的成分,也有不少谬误。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指出,"力比多"不但是性冲动的力量,也是人格发展的源动力。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女主人公曹七巧不合常理的对待自己和家人的畸形性格的形成,都可以通过对"力比多"的分析得出答案,是性本能受到极度压抑而得不到宣泄和升华才导致了她人格的变异和人性的失落。  相似文献   

19.
于艳 《现代语文》2009,(7):48-49
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人文学科,弗洛伊德以此为切口,窥视着每一个人的灵魂,我们循着弗洛伊德的目光来解读《西厢记》中一位至情的女人——杜丽娘,运用人格结构理论探究她在爱情之路上本我、自我、超我的斗争,进而了解剧作家汤显祖“以情反理”的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20.
论拉康结构精神分析学无意识的语言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克·拉康以索绪尔、雅各布森结构语言学为基础,借用他们所指、能指、隐喻、换喻等相关理论,重新书写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重要概念"无意识"。他认为无意识具有像语言一样的结构。拉康提出想象界、符号界、真实界三个人格领域,并认为主体的语言无意识乃取决于主体性的"他者"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