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問題的提出摩罕达斯·卡兰昌德·甘地(1869-1948),是印度傑出的爱国者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領导者,数十年来,甘地遵循着自己的“理論”——“非暴力抵抗”从事印度民族解放斗爭。甘地的經济理論,是甘地主义——非暴力主义的一个組成部分,其主要內容即所謂“手工紡織”运动。在过去,人們对甘地的以“手紡車”为中心的經济理論曾有各式各样的評价,其中許多是片面的和不正确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要求史学工作者重新全面而正确地評述甘地的历史作用,这是一件光荣的任务。由于篇幅所限,本文試图就甘地的以“手紡車”为中  相似文献   

2.
浅谈甘地非暴力主义的宗教性与民族性李义中甘地自称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发现了“非暴力*。真理是目的,“非暴力”则是达成目的的手段。从南非时代起,真理和非暴力这两大精神武器,经由甘地的倡导运用,在印度发扬光大,终至于对整个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甘地的名字也因...  相似文献   

3.
据《印度总理尼赫鲁》记载:甘地被暗杀后,“(印度的)穆斯林们惊恐地躲在各自家中,他们害怕假如凶手是一个神经错乱的穆斯林,可怕的血洗就会顷刻而至。……当知道凶手是印度教徒后,他们悬着的心放下了。”“尼赫鲁和印度要人们听到噩耗后赶到现场。蒙巴顿突然间听到一个声音对人群高叫:‘穆斯林杀了他,是一个穆斯林。’他刹那间便厉声驳斥他:‘你这个笨蛋,你难道不知道刺客是一个印度教徒吗?’其实当时他也不清楚凶手是谁,可他知道,如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阅读》2007,(7):56-58
甘地是为印度独立而奋斗终生的民族英雄,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甘地一生饱经忧患,历尽坎坷,为印度民族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影响力几乎能与宗教相媲美,其辉煌业绩千秋万代永垂不朽。然而,他却在1948年的教派纷争中遇刺身亡,享年79岁。  相似文献   

5.
林格 《教师》2011,(26):1-1
历史上的圣人先哲,用了不同的词阐述基本的心性。基督教徒称之为“上帝”,印度教徒称之为“婆罗门”,佛教徒称之为“佛性”。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并要求它的教徒用一生演化和体悟这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心性。  相似文献   

6.
对未来的“圣雄”甘地来说,南非时代(1893-1914年)是他宗教、人生观成形的关键时期。甘地在立足继承印度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注重吸纳欧美名家的思想,尤其推崇列尼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和人生追求,并在自传中,把托翁称为影响自己一生的三个人之一。  相似文献   

7.
邪教与自焚     
邪教是人类社会的一大公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邪教组织一般有几个共同特征,即:秘密结社、组织严密,崇拜教主,宣扬末世论,思想上控制教徒,聚众敛财,反抗社会,残害教徒身心。当邪教内幕曝光或罪行败露时,他们不惜以教徒的生命作为牺牲品和赌注,诱导信徒制造绑架、暗杀、投毒、爆炸等恐怖事件。而集体自焚,往往是他们经常采取的一种疯狂残忍的恐怖行为。   1986年,日本 7名“真理之友教”成员在海岸为死去的邪教教会精神领袖自焚。   1993年,美国“大卫教”教徒对执行搜查任务的美国司法当局进行…  相似文献   

8.
莫汉达斯·卡尔姆昌德·甘地(一八六九——一九四八)是印度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历史人物,他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史学界对甘地的评价历来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在对甘地思想的核心——非暴力主义的评价上,大多数论著的意见却是一致的:即不管对甘地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对甘地非暴力主义都是基本否定的.其理由主要是:第一,“‘非暴力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根本对立的”;①第二,“所谓‘非暴力’的道路,只能葬送民族解放运动”②;第三,“‘非暴力主义’限制革命的群众运动”③。笔者认为这三条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拙作《对非暴力主义应基本肯定》(见《世界历史》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已经对第一条理由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本文仅对另两条理由再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9.
陈红梅 《中学文科》2007,(6):116-116
甘地主义的核心内容是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种斗争形式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甘地主义对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印度国大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据国外多家新闻媒体报道:1999年7月2日,在中美洲的哥伦比亚约有100多名圣教徒到阿尔里斯山的山顶去朝拜。这伙圣教徒相信1999年8月“世界末日”来临,他们上山去祈祷上帝的拯救。谁知这伙教徒上山以后  相似文献   

11.
韩国教育近来在悄然发生变化。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下学习感兴趣的东西,着重培养孩子性情、陶冶孩子情操的“自由学校”和私塾在韩国越来越流行。韩国晋州市郊的甘地学校成立于1997年,1998年获得韩国政府的认可,成了韩国第一所“自由学校”。  相似文献   

12.
调用BitBlt函数将第一个图片框中的图形一部分一部分地复制到第二个图片框中,通过改变复制的顺序、方向,实现各种图片特效.给出了“从上到下、开门、百叶窗、逐段翻开”四种效果的实现原理和源程序.  相似文献   

13.
l图片插图的处理 图片的引入一般分两类。一种是从外部引入,如:*.bmp、*.jpeg、*.jpg等图片件,另一种是使用Authorware的工具盒自己绘制图片。第一种方法的实现通过菜单“插入/图像导入”,第二种方法则可灵活、快捷插入绘制一些简单的图形,且最好用菜单中的“编辑/组合”选项对分散的图素进行组合。  相似文献   

14.
“非暴力主义”是甘地主义的核心。我们欲想实事求是地评价甘地及甘地主义的历史地位,必须对甘地“非暴力主义”的渊源做一番研究。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宗教色彩最浓的国家之一。国内教派林立,情况复杂。印度人习惯于以宗教来区划民族,以宗教来代替政治。印度社会长期的贫困、闭塞、愚昧,使得宗教思想到处滋生、蔓延,造就了印度人民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宗教观念。印度的一切,无不打土宗教的烙印。但印度的各种宗教,大多宣扬“善良”、“忍耐”、“宽恕”、“服从”,强调和平与仁爱。因和平而轻视斗争,因仁爱而反对…  相似文献   

15.
一个学期下来,开发的图片“微课”使用殆尽,可以说是“弹尽粮绝”。假期,便喜欢上网“搜索”图片,以丰富作文“微课”图片资源。高中作文“微课”类型很多,我们课堂上设计与使用最多的是图片“微课”,特别是“点式”图片“微课”。这种“微课”内含一张或两三张图片,配上音乐或者背景文字,用于解决作文单个“点”上的问题或者对某个主题的作文素材作“点”式补充。当我们设计、建构、使用这种“单点式”图片“微课”时,如何增强图片“微课”的课程意义呢?一、从课程层面审视图片 设计、建构图片“微课”可以促进作文课程建设。有了“微课”支持,作文课堂上,图文之间就实现了相互解码,情意之间就实现了相互叠加,言语与精神之间就能够交会整合。但网络空间中图片资源包罗万象,自己拍摄的又技术平平,要遴选出具有语文“微课程”价值的图片并非易事。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微课”图片必须彰显课程价值—充满诗意、启迪哲思、促进认知,又必须富于强烈的刺激、趣味高尚、瞬间难忘。只有这样,进入作文课程的图片,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触发言说,表达心声。因此,一张课程视野内的图片,其教育价值往往超越了图片本身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黄平 《当代电大》2006,(4):25-25
甘地是印度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有一次,甘地乘火车外出办事,由于拥挤,他上了火车才发觉自己的皮鞋掉了一只,而此时火车已经启动。要知道,当时的印度正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印度人民的生活十分困难,拥有一双皮鞋还是很不容易的。正当全车厢的人都在为甘地惋惜的时候,他却做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迅速脱下另一只皮鞋扔到了车窗外。甘地的举动让所有的人都大惑不解,有人就问甘地:为什么不想办法找到掉了的那一只皮鞋,反而把另一只也扔了下去?  相似文献   

17.
小哲理     
有一天,一位母亲带着小儿子去拜见甘地,对他说:“我儿子非常喜欢吃糖,医生说这样对他不好,但没人能够阻止他。我儿子非常崇拜您,只有您能制止他。请帮帮忙!”甘地对这位母亲说:“你们下个月再来。”  相似文献   

18.
甘地的家教     
阿仁·甘地是印度名人圣雄·甘地的孙子。阿仁·甘地8岁那年,他跟随祖父来到南非,在当地一所小学读书。由于肤色不同,白人和黑人小朋友经常欺负他。小阿仁非常愤怒,他暗暗发誓:“等我锻炼好身体,我会‘以牙还牙’,一定要叫你们知道我是谁。”于是,他开始刻苦地锻炼身体,准备将来报仇。圣雄·甘地得知此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小阿仁说:“愤怒就像电流,滥用会造成危害,运用得当则成为有益的能源。与其受愤怒所左右,不如控制怒火,用在造福人类的事业上。”甘地的一席话,终于让小阿仁消除了以暴制暴的错误想法。还有一次,小阿仁在家里做完功课,顺…  相似文献   

19.
言论     
“以眼还眼只能让全世界陷入黑暗。” 因“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受到世界关注并受人尊重的印度哲学家M.K.甘地(M.KGandhi,1869——1948)信奉“和平解决”的学说在这句话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0.
①点击“打开”,打开一张需要处理的图片。②单击“图片处理”标签。③单击选择“局部彩色笔”功能键,图片自动变为灰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