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是古代“历史上最大的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为历代许多数教育家所推崇。孟子称赞孔子的经验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朱熹也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相似文献   

2.
一、孟子少时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①?”母日“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日:“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相似文献   

3.
声训与词义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书注解、古辞书释义常见声训(又称音训)。声训是以音同、音近的词来解释命名缘由的训诂方式。例如《孟子·滕文公上》: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作为地方学校的名称“庠”、“校”、“序”,孟子用声  相似文献   

4.
孟子所处时代,“教”与“学”的活动日趋活跃.惟此类活动尚未定型,人们对“教”也有不同理解.孟子提出“五教”之说.“五教之说”揭示了我国早期教育文明的诸形态同近代以来教育形态有着诸多联系.  相似文献   

5.
切实加强师专学生的德育工作铁岭师范专科学校孟昭良一、重德育是古今中外的普遍现象古代教育家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①古代教育家董仲舒也说过:“以教化为大务。”②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老先生认为:“传授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拥有丰富的教育遗产。批判地继承千百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做到“古为今用”,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古人积累的教学经验是多方面的,教学原则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历代的教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认真研究古代教学原则,吸取其精华。 1·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国古人,就很重视因材施教。孔子曾根据弟子的个性差异而施以不同的教育:“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①可见孔子认识到高柴的质地愚笨,曾参的天性迟钝,子张少诚实,子路性粗鲁,因此就因“材”而教之。后来孟子提出了因人而异的教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②孟子认为学生有五种,第一种是修养  相似文献   

7.
孟子德育思想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崇高精神境界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发蒙作用,对于孟子“孝”之思想更具有普世价值.深入挖掘孟子“孝”之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于新时期思想政治建设、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孟子“何谓大事”,“何谓大孝”,“如何行孝”及孟子“孝”思想之当代启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古今中外不乏具有深邃思想的教育家。但是,能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自己的思想巧妙地扩散开来,并令人心悦诚服地终身追随的教育家却不多见。孔子是此类卓越教育家中的佼佼者。有关孔子教学方法的研究文章古往今来所载甚多,本文旨在以孟子对教学方法多样性的高度概括——“教亦多术”为前提,以《论语》所载孔子言、行为依据,于微处见深意,探究孔子教法之妙,这将有益于当今之教者。一、“示不教而教之”——试发孔子不见孺悲之微  相似文献   

9.
师范毕业已二十多年了,回想起来,许多上课的内容至今已不留什么印象了,只有一句话仍记得那么清晰.那就是老师为了动员人人讲普通话在黑板上写的:“引而置之庄岳之间”.经老师解释,我们得知那句话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是孟子同戴不胜谈话时,打了这样的比方:有个楚国大夫,想让儿子学齐国话,那么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认为“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来打扰他,虽然天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庄岳”:“庄”是街名,“岳”是里名,都在齐国国都临淄城内.)意思是在把小孩放到齐国都城中去数年,即使时常打他,要他讲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了.孟子在这里通过比喻,说明环境可以影响人、改造人的深刻道理.这是唯物主义的,是十分可取的.它不但是学习语言的原则,也是全面育人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0.
《孟子》与《庄子》都关注个体的生存问题,并且作都意识到人类心灵具有三个层面。但是孟子着眼于在道德领域实现自我,注重于尊德性,思维是由“一”到“多”向外发散,洋溢着乾健精神;庄子则着眼于心灵的逍遥自得,思维通过摒弃感性、知性因素之“多”而内敛于“一”,显现了坤顺之性。二在中国化史上各领千秋。  相似文献   

11.
《孟子》一书具有很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要研究《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首先应从了解《孟子》一书的字、词、句入手。“之”字为古汉语中最常用之字,使用频率较高,仅《孟子》一书,“之”字就出现了1902次。本文打算把《孟子》一书“之”字的用法,略加分析。代词:一、“之”作代词,一般都用作宾语,可代人、事物、处所。所代的对象,大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他(它)、他(它)们等。或将所代的对象直接译出,有时也可不译。例如:“是何异于刺入而杀之。”(《梁惠王上》)“之”,代人。“孰能与之。”(同上)“之”,指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道德实践的主体、道德实践的根据及道德实践的目标三个方面对孟子的伦理思想作了剖析,认为孟子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提出的人性本善理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他所讲的“性善论”实际上是定势化了的主体意志方式,同时也是道德主体实践的根据。因“性善论”的认识论表现是“良能良知”说,故认知方式亦就成了尽心、知性、知天,据此主体而实现“天人合一”,由之而塑造起自己的人格形象。文章最后点明孟子伦理思想的价值和局限。  相似文献   

13.
读《孟子》总使人有气势磅礴之感 ,咄咄逼人之势。孟子论辩的进攻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可见一斑。在该文孟子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后 ,回答齐宣王的问话 ,说“是心足以王矣” ,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了。至此孟子已回答了齐宣王三个问题 ,即“德何如 ,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 ,可心保民乎哉 ?”“何由知吾可也 ?”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的是 ,您有仁爱之心 ,你可以行王道。那么齐宣王是否接受了孟子的观点和主张呢 ?孟子深知没有。于是 ,孟子提出“百姓皆以王为爱 (吝啬 )也” ,待齐王坚称“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垂直应用,教育新基建借助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优势赋能产教深度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新基建赋能产教深度融合,当以塑建新领域、助力数字化、构筑新场域、迈向高质量为应然向度。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存在顶层设计“碎片化”、智慧职教“滞后化”、产教融合“内卷化”、产教评价“薄弱化”等诸多现实梗阻,引发教育新基建驱动产教深度融合何以知之、何以为之、何以言之以及何以改之的深入思考。根植于此,创新提出以建立健全“顶层设计”为旨向、以全面推进“数字职业”为指引、以着力深化“产业适配”为准心、以综合应用“大智移云”为依托,切实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质增效的工作策略。  相似文献   

15.
孟子对孔门诗教意义的生发,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然而人们却往往忽略了诗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背景,那就是孔子至孟子时,《诗》正经历着由与乐舞结合走向分离的过程。把这一背景纳入考量范围就会发现,在《诗》学巨变过程中,孟子在《诗》的政教意义的最终赋予上具有其他诸子难以企及的贡献。孔子之时,诗乐舞尚未分离,《诗》教即是乐教,换而言之,孔子并没有赋予《诗》之文本以独立的政治教化意义;而《诗》三百脱离乐舞之后、其独立教化意义的赋予则多赖孟子之力。而这正是孟子于《诗》教发展的最大贡献,汉人解《诗》无不脱离乐舞而单从《诗》之文本入手,从这一角度上来讲,汉代诗学的经学化进程正是赖此而开;汉代乃至后世的《诗》的经学化阐释路径,也主要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  相似文献   

16.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是其代表著作.本文试根据《孟子》原文解读孟子“命”的内涵,分析孟子对待命运的态度及对道德自主性的强调,从而阐述孟子对命运与自主之间关系的看法.第一,孟子认为“命”的主要性质与特点是“命”的限制性、“命”的不可知性和“命”的外在性.第二,孟子对待命运的态度是强调不应让道德实践受到命限的影响,应当重视自身的道德自主性.第三,孟子认为不可改变不可预测之命与人的自主性是分立的两个部分,即“求在外”与“求在我”;君子能够将“命”之限制作为彰显内在德性的一个契机,即君子能够“见命知义”,彰显一种承担精神.  相似文献   

17.
《殽之战》是高中《语文》传统篇目,但注释与标点疑问仍多,今择四题试析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课文注释“孟子”:对孟明的尊称。 今按:课文注释非是。孟明是秦国贤臣百里奚的儿子,蹇叔与百里同辈,且素与之善。孟明当是蹇叔子侄辈,今唤其为“孟子”,并非尊称。这里的“孟”,即“大”、“排行第一”;“孟子”即“老大”之意。这样理解,方能与人物关系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内在超越与“性”从“生”而“性”的演化过程息息相关。孟子继承子思的思想,以性为枢纽,将天内化于心,又将心提升而超越地达于天。荀子则沿着告子的思路发展了“生之谓性”的思想,反对先天的道德性。他从知的角度,将以“仁义”为特征的道内化于人性,从而构造出与孟子不同的内在超越的另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19.
《书博鸡者事》一文中的“臧氏之子”一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译为“这臧家的孩子”,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臧氏之子”一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臧氏”指鲁平公的小臣臧仓,他曾以孟子行为不合乎礼义非为贤者为由,阻止鲁平公去见孟子。孟子对臧仓这种作法大不以为然,说:“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其对臧仓的轻视和不齿之情溢于言表。“臧氏之子”。指的就是臧仓这个  相似文献   

20.
王婷婷 《现代语文》2009,(2):149-150
从先秦百家争鸣到唐宋古文运动前这一阶段的母语教育活动,我们把它称之为诗教课程。如果说孔子是最早确立诗教性质的人,那么孟子则是在继承和发展孔子诗教理论基础上的积极践行者。他在孔子“兴观群怨”实践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知言养气”的诗教实践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