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个题目是从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借来的。新闻记者而年老者,不算出奇,这样的老新闻记者经验丰富,功底深横,年老而心不老,实为新闻界的宝贵财富。如拥有350人的“广州地区老新闻记者协会”,壮心不已,时有令人赞叹的举动,新近编印的《我的记者生涯》一书,又博得一片叫好声。这是题外话,不赘述。  相似文献   

2.
3.
新闻不要“冷血记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1月.北京某报刊出了一则社会新闻,报道了一男子站在广州某酒店旁边的天桥上对着桥下京广铁路边的高压线撒尿,由于尿液导电,该男子当场被电死的事(详见2003年11月3日信息时报)。笔者注意到,这篇报道刊出后尤其是被搜狐网等网站转发后.在网上引起了一片非议。一个过去经常被媒体从业人员所忽略的问题再也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关注——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正确处理新闻报道和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记者的“介入“,也称记者的“参与“,是指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不仅以旁观者、记录者身份在场,而且直接介入和参与事件,以亲身体验、感性触摸甚至以“新闻策划“的方式,亲历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全过程。正如《北京青年报》记者在“体验售货员“时喊出的口号:“全身心去感觉、去采访,而不是单靠眼睛和嘴“。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1994,(6)
“情景记者”的“情景新闻”新华社著名军事记者阎吾被人们称为“情景记者”,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他采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闻名篇。这些作品大都是他亲临火线实地采访和观察的结果,因而情景交融成为他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情景记者”的美名...  相似文献   

6.
记者与新闻的“缘份”葛新德中国人喜欢用“缘份”二字,“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在我看来,记者找新闻也有个“缘份”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找新闻,新闻也在“找”记者。这一对矛盾,记者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新闻是客观存在的,记者们都在寻觅它、追求...  相似文献   

7.
1996年刚做农民第二个年头的我对乡政府收取“双查”的育龄妇女的3元钱一亨觉得有问题,在查阅了有关文件后,我便向《陕西人口报》守去了自己的看法,报社很快给我寄来处理此事的复函并附有一份样报,尽管当时没有得到圆满的结果,后来当育龄妇女与乡工作人员为“3元钱”的事吵起来时,我正巧在场,于是《窗口形象实录》的短稿刊出了,当天乡政府干部亲自登门向育龄妇女作了道歉并取消这一不合理收费,此一项全乡4000多名育龄妇女,每年减少数万元的不合理负担,知道这事是我干的,妇女及家属都为我叫好。 1996年底,我去赶…  相似文献   

8.
新闻敏感是什么?比较通常的说法是: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客观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 新闻敏感对于新闻记者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直接关系着报道工作的成败、优劣。特别是驻地记者,因其岗位的特殊性,具备较高的新闻敏感尤为重要。一名具有较高新闻敏感的驻地记者,往往能迅速准确地判断某一事实的意义,判断这一事实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是否对全局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并从纷纭复杂的事实中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把握时代的脉搏,准确、及时地宣传党中央精神,当好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企业经营者工作的千头万绪,给记者采访带来了难度。有的记者一连跑企业好几趟,也难见到厂长、经理的面;有的记者提前预约,可到时候厂长、经理却因别的事改变日程;即使找到了厂长、经理能够坐下来谈情况,可在一个小时内他们不知要接多少次电话,安排多少件事情,中断采访现象屡见不鲜。为此,新闻记者必须适应新的情况,改变新闻采访的作  相似文献   

10.
11.
当今社会资讯发达,特别是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媒体记者的"无冕之王"身份面临挑战。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深圳广电集团电视台的摄像记者就曾问深圳商报记者,"我们记者好像现在没有以前那样被人重视了。"其实,他的发问里折射了这样一些问题,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面对"扎堆"  相似文献   

12.
无疑,当前媒体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媒体吸引力、竞争力不断下降。但作为职业新闻人都知道,抓取独家新闻越来越难。如今各大媒体纷纷开设新闻热线等多种渠道面向全社会征集新闻线索,这为媒体从业人员在更短时间内得知线索提供了方便。可是每天来自于读者、通讯员提供的线索是有限的,并且数量不定、质量参差不齐,甚至一条线索被同城多家媒体采用。新闻线索的获得渠道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以为,记者"扫街"找新闻线索是获得独家新闻的一个有效途径,目前一些意识超前的媒体已经把巡街作为社会新闻部  相似文献   

13.
在悉尼奥运会上采访,记者分成“五等”。 第一等记者是组委会的官方记者,他们可以到距离运动员最近的场边进行采访;第二等记者是买了组委会转播权的美国NBC电视网的记者。每一次运动员比赛结束后,他们有权把运动员拉到他们的摄像机面前,进行独家专访;第三等是购买了采访权的国家电视台记者,比如我国  相似文献   

14.
陈影 《声屏世界》2004,(7):44-44
为使广播新闻节目更具可听性,记者们将目光和话筒投向了广大基层群众,重视采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社会新闻,这些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播音方式播出,往往会拉大广播新闻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新闻从采写到播出产生严重的影响力衰减。但如果让广播记者“说”新闻,直接  相似文献   

15.
“两会”记者抢新闻速写万京华/方小翔又是一年3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再次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据报道,今年参加“两会”报道的中外记者共计2100余名,人数超过往届。有关媒体曾经做过一个对比,1992年3月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不到1000人,1993年...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一名记者而言,他的新闻敏感决定了其发现新闻、处理新闻的能力和水平。记者凭借敏锐的新闻嗅觉观察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捕捉新闻、揭示事实、挖掘和分析新闻事件背后值得被关注的热点。只有具备了足够的新闻敏感,记者才能快捷地捕捉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判断出传播价值的变化,并真实准确地呈现给观众。由此可见,增强"新闻敏  相似文献   

17.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18.
“记者行动”与新闻策划杨黎光策划“记者行动”的由来1996年3月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断接到读者的投诉,称深圳蛇口港“的士”司机不打表收费,严重地损害了乘客利益。蛇口港是深圳一个重要的客运码头,每天往来于香港、澳门、珠海和海南的客轮,带来了很多游客,“...  相似文献   

19.
路霞  李剑峰 《新闻窗》2014,(3):79-79
走进基层、联系群众、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从新闻传播规律来说,记者只有走出办公室,到工厂车间、到村庄胡同、到人民群众中去,把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作为新闻工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才能采访到鲜活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喝茅台酒,写廉政稿”,“吃山珍海味,写艰苦奋斗”——这是群众对某些记者尖锐而绝妙的批评讽刺。群众已经把党政机关的某些腐败现象与记者的某些歪风连在一起了。有些记者抬高新闻产品“成本”,严重败坏着党和政府喉舌的声誉,严重损害着人民记者的形象。这是值得引起整个新闻界警惕的问题。我国新闻记者有着光荣的传统。就说新闻作品的范例——焦裕禄这篇人物通讯吧,作者的工作、生活费用可折成多少“成本”?也许没有人计算过。然而人们都知道,穆青等老同志是走泥路,雪路、磨鞋底,喝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