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课教学》2013,(6):31-31
“国际卓越校长计划”近年的跨国研究发现:世界各地的卓越校长邮展现出了非儿的上正向领导特质、策略与领导行为,这使他们在学校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这些卓越校长的正向领导行为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2.
校长的领导方式是校长指引、控制和影响教职工行为的工作方式。那么,校长如何寻求最佳的领导方式来发挥领导作用、提高领导效能呢?本文运用管理学的原理控讨这个问题。一、最佳领导方式的选择现代管理学的研究表明,很难说明哪种领导方式绝对的“优”或“劣”,并不存在一种普遍的“最好”或“不好”的领导方式。领导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校长采用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3.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如果说校长是“学校之魂”,那么,决定校长教育行为的办学理念就是“校长之魂”。  相似文献   

4.
一“、课程领导”是学校领导的重要一环所谓校长的“课程领导”是校长课程实践的一种方式,是其指引和统领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活动行为的总称。校长课程领导能力的强弱、领导艺术的高低,决定着课程理念的转化程度和转化效率。1.观念更新——校长课程领导的“第一要务”。校长更新观念,含义有二:一是校长自身的观念更新;二是校长引领师生群体的观念更新。实现观念更新,校长要借助两条途径:一是学习理论,二是反思实践。校长要带领教师认真研读新“纲要”,践行新“课标”,明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功能、课程管理、课…  相似文献   

5.
综合采用有意抽样与滚雪球抽样方法,选取3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实施两阶段主题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27种校长领导行为的理解、感受和评价。分析发现,在教师心目中,相较于其他领导行为,“德行垂范”“情感关怀”和“教师发展”对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更大。基于研究结果,建议校长在未来领导实践中要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加强教师情感关怀,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如果说校长是“学校之魂”,那决定校长教育行为的办学理念,就应当是“校长之魂”、“管理之魂”。 不久前,我受聘担任新组建的江苏省翔字教育集团首任总校长,有机会在更大的范围里实践自己的办学理想。集团拥有4所学校:宝应县中学,淮安外国语学校,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和宝  相似文献   

7.
校长的教学领导是指其对教与学产生影响的活动.对A学校A校长的个案研究发现,她的教学领导行为主要集中于形成与沟通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开发与宣传校本课程、提供教师发展指导与资源、承担课堂教学这五个方面;校长并不是唯一的教学领导者;“权力”“专业”与“理念”是影响教学领导角色分布的筛子.  相似文献   

8.
胡秀波 《广西教育》2008,(19):36-37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认为: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校长的领导靠理不靠力,校长对学校管理应实现从“管人到管心”的转变。从担任校长起,我就思考自己能为师生们做什么,如何为学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担任校长两年多来,我有幸参加了校长提高班学习及“校长建设年”活动,聆听多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学习兄弟学校的办学经验。在“学习——感悟——实践——积淀”的过程中,我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为师生服务”的学校管理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摸索,加深体会。  相似文献   

9.
陈艳 《文教资料》2013,(29):177-178
本研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对江苏省初中校长的领导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高绩效校长领导行为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高绩效校长领导行为特征表现在创造思维能力、职业认同、注重教科研、听取教师意见、关心教师、信任教师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所谓校长的“课程领导”是校长课程实践的一种方式,是其指引、统领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活动行为的总称,“课程领导技艺”这里界定为课程领导能力、领导艺术。校长课程领导能力的强弱、领导艺术的高低,决定着课程理念的转化程度和转化效率。因此,探讨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技艺对推进新课程实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观念更新———校长课程领导的“第一要务”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观念,改革才有动因、才有动力。校长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领导者,其观念具有群体影响力。一所学校只有校长在观念层面上有所突破和转变,充分认…  相似文献   

11.
1,重教育行政领导,更重教育思想领导。校长是学校精神的代表,是学校思想的引领者。校长的眼界决定学校的境界,校长的思想高度决定学校发展可能达到的高度。所以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而后才是行政的领导。”教育思想领导能促使校长把所有的管理行为作为一个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促使校长对教育问题思考得比较深刻,可以站在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前沿领导和管理学校:促使校长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成为学校发展的航标。这种注重教育思想的管理,能够获得教师极大的认同和共鸣。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过十余年历程。为全面深入了解新课程改革带给广大中小学校长在课程领导观与行为方面的影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项目编号:BFA110054)“校长课程领导的策略研究”课题组对此做了较大规模的调查。  相似文献   

13.
<正>“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长期以来,校长领导学校发展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点课题。“领导”的含义是:带领并引导,朝一定方向前进。按照学校管理学的解释,校长的领导应该是,在学校组织和师生群体内,为实现学校预定目标,校长运用其法定权利和自身影响力影响师生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由此,自然衍生出校长领导力的概念。描述物理学中的“力”,需要抓准“力的作用点”,更需要画好“力的方向和大小”(矢量性)。  相似文献   

14.
个性是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所谓校长个性则是一种学校领导和管理的职业个性。是校长在实际领导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的行为模式,对领导管理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力。校长个性内容丰富,研究校长个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将为教育选拔管理人才,促进改革提供依据。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要想评估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由此可见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现就校长的个性与学校管理试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现代校长个性发展的趋向 校长个性作为一种个体与社会化相结合的社会现象,随历史的发展而进步,每位校长以不同的个性,精神面貌活跃在学校领导管理的舞台上,在当今领导管理学校过程中“个性分化”与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校长的有效领导行为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有效的校长领导行为作一些探索和研究。我们所讲的校长领导行为,是指校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行使领导职能,而具有积极内在动机和领导意义的激励、组织、决策、沟通等外在表现,属于领导行为的范畴。而所谓有效的校长领导行为,则是指通过建立和  相似文献   

16.
构建科学合理的校长评价指标对于落实教育评价改革、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综合梳理国内外校长评价研究、对比分析国内外校长专业标准关注要点的基础上,构建包括“校长的基本素养、领导行为与过程、办学成果”三个维度的义务教育阶段校长评价指标框架。评价指标框架的使用要关注不同主体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7.
一、领导课程发展的能力 过去的课程设置完全是国家行为,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基本面对的是“一本大纲”“一套教材”“一份试卷”,政府评价学校也是使用“一把尺子”。在长期集体化课程政策之下,校长没有权力增加或减少课程,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可以说已消失殆尽。而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将课程决策权下移,实施三级课程,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赋予学校课程自主权,校长课程领导的角色身份便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8.
增强课程领导意识提升课程领导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领导源于课程管理,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校长职能的认识上比较熟悉“课程管理”,对“课程领导”相对陌生。“领导”作为一种民主的、内部驱动的统领行为,往往依赖于领导者的专业权威和个人魅力;而“管理”则是强制的、外部授权的行为,它更多依赖于行政权威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如  相似文献   

19.
运用问卷对我国东、中、西部七省(自治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行为实践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中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的实践工作不足.女性校长、本科学历校长、任职年限在6~10年及以上校长的教学领导行为实践程度较高.另外,本研究还发现教学领导行为实践程度与校长所在地区或城乡没有明确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循证支持”是美国校长效能评价的理论基石,也是美国实现校长评价科学化的关键密码。“校长效能循证研究”和“校长效能评价模型”是美国校长效能评价循证支持的具体内容。其中,校长效能循证研究以“校长领导影响学生成绩的方式和效果”为主,是美国校长效能评价的第一类证据;校长效能评价模型以“马尔扎诺聚焦型学校领导评价模型”为主,是美国校长效能评价的第二类证据。美国校长效能评价的循证支持研究对我国校长评价的改革具有以下两点启发:一是以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来提高校长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警惕校长效能评价循证支持的“量化至上”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