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美学研究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两大美学传统之间是否有共通的概念性基础可供对话?在众多中西美学思想家中,刘勰和F·W·J·谢林是两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虽然生于不同的时代,长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其艺术理论也汲取了不同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但是,他们的艺术论却代表了中西两大美学传统的核心思想。通过对两者的艺术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他们在艺术创造、创作灵感、艺术与自然、神性与艺术、形式和内容、表征和阐释等核心问题上表达了异曲同工、甚至是惊人的相似看法,他们的洞见超越了文化传统和审美意识的差异,触及了人类审美意识的本源,不仅可以构建两大传统进行对话的共通基础,而且可以展望全球性美学理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21世纪初,新自由主义及其模式在西走向衰落。新自由主义走向衰落的现实原因主要有: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和危机的加重;世界范围内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世界经济秩序不稳定性的强化;一系列全球问题的出现。从深层原因分析,新自由主义所以走向衰落,是新自由主义作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体系,不可能在理论和实际上解决西方社会的根本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屈原与苏格拉底生死观的比较研究,旨在揭示他们在各自人生的探寻和追索过程中的相似境遇:不被自己深爱的国家和民众理解和接受,反遭放逐和背弃,直至自杀。一方面关注先行者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共同处境,另一方面试图辨析屈原与苏格拉底在实现人生价值、践履道德理想的途径和方式的差别,凸显中西生死观的迥异。由于不同的价值观赋予死亡的意义有别,同样是慷慨赴死,他们的生命却迸发出不同的光彩。  相似文献   

4.
说书人的审美观与"宋四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方对传统小说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传统小说的认识与之既有相似但同时又不相似,同样在中西小说与戏剧的结构上,亦存在这种补位或错位的情况。在这里,我们从中西文学比较的角度,探讨一下中国说书艺术中的一些美学原则及其在评析具体作品时所起的作用,以此希望能发掘一些对中国传统小说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中西方美术史上徐渭和凡高都可称得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画家,两人所取得的成就和艺术风格对后世的影响之大都为后人所称道。翻开美术史我们就会发现,两人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和艺术风格,而从这些相似的经历和艺术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艺术精神的“异质同构”和中西近现代艺术精神的“骤变”,正是这种中西的“异质”和特殊的社会文化造就了这两个中西美术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和费尔巴哈是中西哲学史上杰出的唯物主义者。他们在认识论上有相似的看法,也有不同的见解。本文通过对他们的认识论进行分析比较,旨在说明我们中华民族不仅有灿烂的科学文化,而且有丰富的优秀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一般是三个来源:一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二是在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干部、教师、技术人员、军人、工人等),三是社会青年(包括知识青年和青年农民)。由于来源不同,表现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心态和追求;又由于他们都是电大学生,又表现出了他们与普通大学生相似的共同心理和思想特点。正确把握电大学生的个性与共性,是我们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从而正确地予以教育和引导。这正是笔者本文试图达到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与林黛玉两个人物,一实一虚,一男一女,看似不相关联,但性格命运却极为相似,都身处多事之秋且日渐凋零的时代或家庭,家国不断衰落的命运及辗转漂泊的人生经历对他们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极为相似,在不幸的惆怅与哀婉中,感伤情调也日益成为他们人生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人性假定是研究法及法现象的人性基础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方法,而人性善恶观又是法的人性假定的主要内容。中西法律传统中法理观念差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人的根本认识有差异,同时中西法律传统中对人性善恶的假定中又存在某些相似或共同之处,所以从人性善恶观对中西法律传统的影响出发,可以发现和认识中西法律传统的某些异同。  相似文献   

10.
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是18世纪世界上两位著名的君主。通过对他们施政方针及政策制定原因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在康熙盛世表面现象的掩饰下,康熙时代的中国社会正开始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1.
双子星座:徽商、晋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的徽商与晋商兴衰轨迹极其相似,商帮性质也别无二致。但经营机制各具特色:徽商任用宗族人员,使用僮仆,慎择掌计;晋商避亲用乡,采用人身顶股制和层级管理制。价值取向也迥然有别:读书仕进是徽商的终极追求,而经商谋利是晋商的第一选择。由此产生的不同影响是徽商衰落了,但其所支持的文化事业发展了,他们培养的一代代文化精英,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晋商衰落了,随之而来的文化事业上的空白,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遗憾。  相似文献   

12.
当前,国家对教育家办学有着急切的呼唤。在教育领域,大学校长是最有条件成长为教育家的人物,然而,是大学校长并不一定就能成为教育家。因为教育家是那些在前人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过富有成效与特色的教育实践并为其所处时代培养出许多有用之才的人,以及那些在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过独到的教育理论并产生过一定社会影响的人。在近代大学校长群体中,那些优秀的校长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他们之所以成长为教育家,与近代社会转型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国家民族危机赋予教育的新使命、政治管理相对松驰为教育改革提供的新环境、思想文化解放运动给教育变革注入的新活力以及中西文化教育的交流碰撞为教育发展提供的新借鉴有密切的联系,但根本是由这些校长多方面的能力、中西兼容的知识结构、优良的性格和堪为人世楷模的道德品质决定的。当代大学校长如何实现向教育家的转变,近代一些大学校长成长为教育家的历程具有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老子和赫拉克利特是中西哲学史上两位杰出的辩征法思想家。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其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对立面是相互转化的。他们有相似的正确认识,又有不同的错误看法。他们的辩征法有相近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4.
国家生命周期与中国崛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借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国家生命周期理论,并对几个大国崛起的历程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从世界现代经济发展历史看,的确存在国家发展生命周期,大体有四个或五个阶段。一个国家的兴起可能是由于国家之间竞争,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响应,从模仿创新到主动创新;反之,一个国家的衰落可能是由于国家之间竞争,创新能力减弱,甚至消逝。这一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理论,既可以解释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轨迹,也可以解释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既可以解释中国为何从强大到衰落,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从衰落再到强大。作者指出,国家生命周期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能否创新,能否持续创新、不断创新和鼓励创新是国家崛起的背后动因。  相似文献   

15.
何三凤 《考试周刊》2010,(33):33-35
李渔和布莱希特是来自不同国家、身处不同年代的戏剧理论家。他们的戏剧理论虽然有不同之处,但也有很多相通之处。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是"间离效果",在李渔的理论论述和实践中早已有所体现。从观众、演员、剧作者三方面来比较两者的戏剧理论,从中可以看到一些中西戏剧理论发展、交融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中唐诗人李贺和19世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美学追求的比较,发现二人在诗歌创作内容、创作手法上有很多的相似点。他们的诗歌都崇尚“以丑为美”。他们的美学追求都与各自时代中西传统的美学观相悖。本文对他们美学追求的相似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维科与王船山同为欧洲和中国的早期思想启蒙家,也是中西历史上最早的历史哲学家之一。他们的历史思维中不但拥有历史进化论的观点,而且还有着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闪光。比较他们的历史进步观,可以更好地对中西史学史以及史学思想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以寻找中西史学发展的共同轨迹。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探索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的道路上,传统与现代化是他们思考的主题之一.它衍变出"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论"和"中西综合论"三种理论形态.三种理论形态各有千秋,褒贬不一.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实质乃是中西新旧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解决传统与现代化之矛盾,才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高校青年教师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希望和现实力量。他们思想基础好、知识新、思路活 ,富于开拓进取精神 ,希望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存在一些相似和相通之处 ,使得他们能够以班主任、辅导员等身份深入到大学生当中去 ,以同代人的身份影响当代大学生。同时 ,他们思维敏捷 ,精力充沛 ,易于接受新知识 ,新技能 ,利于搞好教书育人工作。但同时 ,高校青年教师中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思想政治问题。有的青年教…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因苏东剧变走向衰落,又因中国、越南等以改革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而勃发生机与活力。社会主义运动在当代社会分化、变迁的新情况下,为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新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