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河西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政权。各政权辖境分布着众多的汉人和少数民族,他们错居杂处,相互学习,相互吸收,使民族间的差异性逐渐减小,促进了河西各民族的大融合,对恢复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做出了贡献,为隋唐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河西学院学报》2016,(3):54-59
十六国五凉时期虽然战事连绵,然垂悬一隅的河西地区相对北方黄河流域仍是较为安定区域,其域内传统农牧经济在经历了较为平稳的过渡之后仍获得了缓慢发展,而手工业作为当地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承接以往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又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制盐、冶铁、纺织、木器、皮革、陶器、酿造、建筑等手工业部门。  相似文献   

3.
河西教育渊远流长,历史悠久。自汉武帝置河西四郡开发河西后,河西儒学教育就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到五凉时期,河西私学教育在中原长期战乱、官学沦落的大背景下,由于西州大族的支持和自身所具有的众多优势特色,取得了辉煌成就,形成了名儒众多、规模宏大、地域广泛、著述丰富的兴盛局面。  相似文献   

4.
《河西学院学报》2017,(3):61-65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永宁初年(公元301年)张轨出任凉州刺史主持凉州事务开始,至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占领姑臧,共计有138年的历史。由于该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五个称"凉"的政权,故称其为五凉。五凉时期河西地区曾发生大规模多形式的移民活动,这些移民活动的类型规模,都直接间接的影响到河西地区区域性历史的演进与变迁,是推动河西地区成为"民族走廊"的动力性元素。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时期,河西五凉政权的手工业发展并未因政局多变而停顿。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比较大的发展。由于五凉时特殊形势及地位,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地域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五凉文化"指发端或保存于五凉时期的河西地区,并经由北魏重新引入中原地区,至隋唐得以振兴的中国传统文化。前凉张轨以后,河西社会环境比较安定,大批侨寓的中原学者和本土士人传习学业。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智力环境为五凉政权提供了文教振兴和学术昌明的条件。五凉特有的地理环境,大批学者的辛勤耕耘,使河西在经学、史学、文学、佛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五凉文化兼容并蓄、承前启后,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17,(4):42-46
"五凉"指十六国时期在河西地区建立的五个政权。五凉文学亦脱不了整个十六国文学的大背景,即应用文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应用文体在五凉时期呈现特殊情形,与同时代的东晋稍有不同,就下行文言,五凉国主偏好"书"、"令"等具有灵活性与权威性的特殊文体,其上行文的创作具备一定的艺术水准。在创作者双重身份影响下,致使两种应用文种类集一身,大概与十六国时期诸国间的政治关系和正统观念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河西学院学报》2017,(4):35-41
淝水战后,弘农杨氏播迁河西,对五凉后期政治产生重要影响。后凉时代,杨氏家族凭借西征功臣和吕氏外戚的双重身份跻身中枢权力机构,杨颖得到后凉统治者重用,历任中书侍郎、中书令、太常等官职;杨桓则以姻亲之故,官至尚书左仆射、凉都尹,受封金城侯。南凉初期,杨统提出消灭后凉,"坐定姑臧"策略,奠定了南凉时代的基本国策,后任西郡太守,肩负着控扼删丹岭、保卫边疆安全重要责任。北凉时代,沮渠蒙逊招降杨统,破格提拔为右长史,颇为礼遇;杨穆任西平郡功曹,成为郡府重要僚属,他与金城赵氏结成婚姻关系,同是沮渠氏统治集团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国家治理的概念。其中,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而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目前,西藏、新疆以及内蒙古的边疆治理在我国可谓重中之重,而就西北来讲,河西走廊的治理又是历史之重。因此,研究五凉时期河西走廊的边疆治理经验对我国的边疆治理大有裨益。通过细致梳理五凉时期河西地区历代统治者的边疆治理经验,总结出初级治理、中级治理和高级治理的治理之道,发现以文化建设为核心思想的高级治理之道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和民族地区治理思想相吻合,尤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路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0.
产生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五凉文学,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它以独有的地域风貌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填补了这一时期文人创作的空白,为十六国文学注入新的因素,并促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研究五凉文学,不仅对进一步认识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民族融合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和文化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产生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五凉文学,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它以独有的地域风貌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填补了这一时期文人创作的空白,为十六国文学注入新的因素,并促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研究五凉文学,不仅对进一步认识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民族融合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和文化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16,(4):40-43
公元383年爆发的淝水之战是前秦发动的旨在灭亡东晋的一场南北间战争,结果前秦大败,北部中国重新陷入混乱状态。在这一形势下,被前秦统一的凉州地区内部诸族势力得以发展,导致诸凉政权的并立局面,并深刻影响了凉州政局的变动。  相似文献   

13.
西晋末年,我国北方长期陷入分裂割据状态,黄河流域的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广大人民流离失所.割据河西地区的"五凉"政权,推行"保境安民"政策,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吸引了大量中原流民,促使河西的经济、文化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宝卷在河西走廊一带颇为盛行,武威作为河西走廊上的重镇,至今在其下辖的凉州区广大农村里仍然活跃着宝卷的身影。每年春节前后及农闲时节,"宣卷"活动是农村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  相似文献   

15.
李军 《家教指南》2007,6(6):71-79
由于史书记载简略,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晚唐时期凉州节度设置的具体情况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利用敦煌文献等资料,进一步证明了史书中关于唐政府设置凉州节度的可信性,而且还对晚唐凉州节度使的人选及其任职时间做了具体的考证.  相似文献   

16.
魏睿骜 《家教指南》2023,(1):121-130
张淮深于咸通十二年(871)发动了针对嗢末的战争,并再次成功收复了凉州。“五稔三迁”是指张淮深咸通七年至十二年(866—871),由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升任沙州刺史充归义军兵马留后,继而进称户部尚书的过程。唐王朝于咸通十二年停置凉州节度,新设河西都防御,阴季丰是张淮深再收凉州后的首任河西都防御使。乾符三年前,唐王朝将河西都防御的辖区由六州调整为凉、甘、肃三州。继阴季丰之后任河西都防御使的还有郑尚书、翁郜、郑从嗣和冯继文等人。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在西夏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作为河西走廊门户的凉州,更因其地理环境、交通、自然经济和历史等因素倍受西夏统治者亲睐,从崛起、建立国家到灭亡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凉州的经营。凉州在西夏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凉州方言属兰银官话河西片。本文描写凉州方言方言的语音系统,内容包括:①凉州方言的声韵调;②凉州方言同音字汇。  相似文献   

19.
汉代凉州地区的粮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敦煌悬泉汉简释粹》《居延汉简》《居延新简》等五大汉简资料中,有不少关于汉代粮价的记载,它们反映出汉代凉州地区的粮价低于内郡地区粮价,并且处于当时粮价的低水平甚至最低水平状态。这种低水平状态的粮价,对当地各阶层人们的生活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20.
晋末,五凉政权凭借河西天然的地域经济割据称雄,地域内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其进行经济调控和行政运作的基本依据.由于此期羌人的数量占优势,故此间的人力资源是以羌人为主的民众.而羌人在河西久居,多年的经营垦殖,河西的土地资源亦异常丰富.河西的其他民族也日趋羌化,在以羌人为主体的各民族百姓的支持下,五凉得以割据存在并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