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佤族木鼓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佤族先民创制的木鼓在佤族传统社会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不仅是通天的神器 ,也是被崇拜的神圣之物。佤族文化以木鼓舞为代表 ,再现了佤族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悲壮情景 ,传承了佤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时代,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令人堪忧。而云南佤族音乐在文化传承中,却有着积极的因素,其音乐文化圈稳定,地理位置独特,同时民间文化传承机制良好。深厚的文化底蕴,饱含着佤族先民们的教育智慧,折射出对英雄的崇拜。本文首先介绍了云南佤族音乐概况,并剖析了云南佤族音乐传承良好的原因。再次,对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进行了探讨,最后分析了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澜沧江以西与萨尔温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崇山峻岭之中的佤族,在社会生活中特别崇拜牛。牛崇拜是佤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崇拜祖先、重视农耕和祈求丰产的山地农耕民族文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文山学院学报》2014,(4):102-105
西盟博航阿佤文化生态村是典型的佤族原生态珍稀村落,佤族生态文化富集,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通过以资源分析为研究基础,结合实地调查,分析博航村寨与西盟及周边佤族村寨旅游产品并对比得出博航村适宜开发佤族宗教特色旅游的结论,以期为后续进一步打造该村优势的宗教旅行游览项目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黄佤"的神林崇拜,反映出佤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态保护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对"黄佤"神林崇拜所蕴含的生态保护思想进行挖掘和整理,能为解决当今的生态问题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木鼓在佤族社会生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犹如村寨的灵魂和一个部落的旗帜,一切重大的祭祀、农耕、军事等活动都离不开木鼓。木鼓被视为“通天”神器,也是被崇拜的神圣之物。其形制特别,佤语称呼鼓腔里的“蜂巢”和木鼓舌为“结”,与称呼女性生殖器同音,木鼓崇拜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女性生殖崇拜,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以后,才逐渐演化为村寨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木鼓崇拜是历史上佤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佤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木鼓起源神话、木鼓形制、木鼓祭祀女神、拉木鼓仪式中猎女人头等均与女性有关。整个木鼓崇拜中女性无处不在。通过对木鼓文化的人类学分析,揭示木鼓文化背后的社会性别象征,探讨佤族社会的女性观念,进而反观社会性别研究中对女性身体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之岳宋和马散属于“阿佤山”中心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围绕佤族原始宗教和民俗,价值观和民间信仰,以“魔巴”为中心,论述全球化背景下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变迁情况,揭示魔巴文化变迁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西盟阿佤山原始的佤族文化在与现代文明冲撞融合之后,其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到底发生了多少变化。从对部分佤族传统文化进行的调查来看,佤族社会传统的文化核心内容保存是较为完整的,但带有很大的脆弱性,保存和研究佤族原始文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直过民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使用的概念。它是特指一部分保持浓厚原始公社残余的少数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后,未经民主改革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民族。本文以云南"直过民族"佤族为研究对象,论述"直接过渡"给佤族居住的"阿佤山区"带来的不仅是传统思想中的生产方式的跨越。更重要的是,通过民族识别,使佤族实现了从政治文化边缘族群的"他者"向新中国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转换,并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纳入到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框架内,以及采取团结民族上层人士、革除猎头祭谷等传统习俗、破除旧有生产关系等系列柔性策略,全面建立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相似文献   

11.
舒婷 《教育教学论坛》2014,(33):133-134
佤族人民世代与音乐有着不解的情缘,良好语言氛围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支撑着佤族音乐的有序传承。佤族音乐元素折射出佤族人民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向佤族人民传递着佤族社会的世代社会规范,透露出佤族人民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饱含着佤族先民们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2.
佤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和学校教育,青少年的教育只能在家庭及村寨内,以言传身教的形式进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佤族的教育已经从传统的教育方式转型到现代意义的学校教育,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清代四川并不存在明显的祭祀圈和信仰圈。作为四川"地方性"文化的主导因子之一,民间信仰与综合文化的分区基本一致。清代四川民间信仰可分为川西平原民间信仰区、川东北民间信仰区及川南民间信仰区等三个大区。川西民间信仰区自然崇拜遗留较多,与农业相关的神灵崇拜及民间信仰较为兴盛,民间信仰的娱乐化特征非常明显;川东北民间信仰区自然崇拜等信仰遗存较多,质朴而有古韵,与农业相关的神灵崇祀虔诚而质朴,尚巫传统突出,鬼巫信仰兴盛,各亚区存在较大差异;川南民间信仰区古老信仰保留最多,最为古朴,特色民间信仰较多,受少数民族影响更为明显,民间信仰更加古朴和原始。清代四川民间信仰的地域差异是四川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的一种适应性结果。  相似文献   

14.
佤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及外来文化对佤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构建新的文化体系,让各种新的文化元素与佤族传统文化之间相互协调、融合,使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中,形成稳定和良性循环的态势,是佤族固守民族文化阵地、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人鬼和谐——人鬼对立——人类反鬼,这是鬼话故事随社会发展的轨迹。佤族的鬼魂信仰是最具原始文化的形态。佤族的原始信仰,实际上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探讨。而今,由于受到社会与时代的影响,真正能够反映佤族历史文化的作品已经不多了,只有在传统的神话作品里面,我们还能够依稀看到真实的保留着佤族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故事,这些故事和民间的习俗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长久地传承下来,成为还原佤族历史发展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6.
西盟阿佤山原始的佤族文化在与现代文明冲撞融合之后。其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到底发生了多少变化。从对部分佤族传统文化进行的调查来看。佤族社会传统的文化核心内容保存是较为完整的。但带有很大的脆弱性。保存和研究佤族原始文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侗锦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是研究侗族历史、文化、习俗的重要实物资料。侗族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 ,他们的不少历史传说、崇拜意识、崇尚信仰和向往等在民间都是通过口头文字、工艺美术、歌舞、祭祀等形式来表现和传承的。繁衍是原始人类最基本的群体意识之一 ,它贯穿着人类发展历史的全过程 ,反映这种意识的即生殖崇拜 ,它的表现形式乃阴阳相交即雌雄 (男女 )结合。作为侗族传统文化的侗锦 ,自然地把它作为表现这种意识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对于佤族木鼓的原始用途,目前学者持有警器说、法器说、乐器说、崇拜之物说等几种各异的观点。综合目前佤族木鼓研究成果、鼓文化研究成果以及佤族社会历史发展纪实,再根据事物发展普遍规律,佤族木鼓上述用途应是一种历时性而非共时性存在。在所有用途中,战争之用的警器应是其最原始的用途。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佤族"司岗里"神话的传承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指出在口承文学日益消失的今天,"司岗里"神话的影响仍然渗透在佤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佤族传统文化得以存留延续的内在依据,在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冲击下,它正面临着断裂消失的危机.  相似文献   

20.
《文山学院学报》2014,(1):22-26
广南县壮族传统舞蹈"曰唱"是流传在广南县壮族侬支系村寨的祭祀性舞蹈,其八套动作套路传统、古朴,舞蹈步伐沉着稳健,动作流畅舒展、粗犷豪放,独具魅力,伴奏节奏感强、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是文山州乃至云南省少有的纯男性舞蹈,也是一种神秘而古朴、独特且典型的壮族民间传统舞蹈,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传承和保护"曰唱",对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