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基于"教育哲学"和"儿童立场"提出的"第七号教室"里的"七号课程",基于儿童立场进行课程的设计,通过资源整合进行课程实施,关注生命发展进行课程评价。本着基于儿童、回归儿童、成就儿童的教育情怀,全面建构"七号课程",用课程挖掘儿童生命成长的潜质。  相似文献   

2.
一切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儿童立场"应该是语文教学坚守的价值取向,可是在日常教学中,儿童立场在教学中体现得还不够足。作者以教学实践为例,阐述了教师要做"长大的儿童",用儿童的"心"、"眼睛"和"耳朵"去关照课堂,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从而走向神圣的教育殿堂。  相似文献   

3.
课程的实施应该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学科课程生本化是广大教师践行课程理念的自觉追求。多向度统整,可以在课程规划与设计中拓展儿童发展的空间;多维度编织,可以在课程实施和创生中唤起儿童沉睡的潜能。唯有将课程目标指向完整的人的培养,重建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把儿童培养成能够适应未来的"可能生活"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实施过程中"儿童本位"的理念越来越得到公认,"促进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该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立场。好的教育一定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无论何种教育,归根结底只有通  相似文献   

5.
课程地图既是一种课程理念,也是一种课程实施技术。它在可视化、资源整合和课程管理功能的基础上强调儿童在课程实践中的中心地位,是提升课程实施质量和儿童学习结果的重要途径。利用课程地图建设园本课程,就是要基于儿童的立场建构和实施课程,依据儿童学习规律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促进儿童的自主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形成。基于课程地图建设园本课程时,可以把民间文化和生活实践作为课程的基本内容与实施手段,通过创设自主参与的课程学习环境,支持儿童良好学习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促进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该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立场。好的教育一定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无论何种教育,归根结底只有通过儿童自身的选择与建构,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儿童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意、态度、品性等的发展)的现实。"小学教育要站在儿童立场,  相似文献   

7.
《江苏教育》2014,(17):8
<正>主持人语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只有充分认识儿童的诗性本质才能在语文教育中真正确立起儿童立场——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性,引领其超越,实现儿童的自主生长。当前,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尝试着从儿童的文学阅读和创作、课堂师生的诗意对话、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等视角去关注语文课程中的儿童,但是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开发相融通的整体视角来实践儿童立场的探索还是远远不够的。本话题试图描述一所学校如何基于特色校本课程——儿童诗,从中提炼出"诗意儿童文化"来反哺整个语文课程,进行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这样一个典型案例,为探索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全面实践儿童立场提供一种思路,也为师生在语文教育中的诗意生活展示一种可能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陈瑜 《福建教育》2023,(3):12-14
<正>2012年,伴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让教育回归儿童立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从“教师视角”向“儿童视角”的转变,成为这十年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何谓“儿童视角”?它是“指成人在了解儿童的特点和兴趣的基础上对其认知、经验和行为的理解,是成人在尽可能接近儿童的经验之后,所创造出来的‘对儿童的理解’”。2012年,亦是我园生活化课程实施的开启之年,“儿童视角”的提出,让教师从关切自己的“教”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幼儿的“学”。于是组织生活化课程时,我们越来越多地倾听儿童、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作为一名品德课程老师,在课程实施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达到做中学、做中悟的目的。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去思考,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要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迁移到教学中,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的观念在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都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著名学者成尚荣先生认为:"毋庸置疑,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儿童,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这就是教育的立场,因此,教育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儿童立场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命题,直抵教育的主旨。"英语教学的影响力最终也是要通过儿童自己去实现,英语教学自然应当从儿童出发。然而,我们常常以成人立场来从事教育,常...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基于“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通过多个阶段持续性、沉浸式的实践研究,引导教师站在儿童立场思考幼儿生活和幼儿园课程的内涵,回归对幼儿和课程的基本认识,进而探索贴近幼儿生活的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法,不断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学习,并形成“幼儿园一日生活导引”,支持教师真正以生活为中心支架幼儿学习与发展,实现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课程价值。基于真实情境中对儿童立场的探讨,能够为教师打开一个理解、支架儿童学习与生活的视角。从最真实的幼儿一日生活入手,依托鲜活的案例,  相似文献   

12.
任丽芳 《江苏教育》2014,(17):11-13
<正>我校从21世纪初即开始思考如何在语文课程中凸显"儿童文化",并于2005年正式将"儿童诗"作为校本课程进行系统开发。迄今为止,它已经具备了课程标准、全套教材、教学课程、学生活动和评价体系等课程基本要素,标志着这门课程已经走向成熟。儿童诗课程脱胎于语文课程,在发展成熟后又充分反哺其母体,尤其让我们认识到儿童发展的精神特质,儿童与世界沟通的独特方式,使我们心目中的儿童立场有了  相似文献   

13.
杜红梅  殷霞 《生活教育》2014,(20):81-82
课程开发作为课程领域的一个常用的重要概念,我园主要采用主题式审议、生成式审议和个案式审议的方法,使课程审议有步骤、有侧重点。基于儿童立场,在课程审议中充分发挥课程开发中教师的因素,捕捉课程开发中幼儿的需求,挖掘课程开发中教学的反馈,审议基于儿童立场课程开发的个案发展性。  相似文献   

14.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这是本门课程教学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也反对“立竿见影”的简单化联系。要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要着力培养“践履躬行”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擦星儿童绘本阅读课程为例,阐述了基于儿童立场的绘本阅读课程的建构与实践探索。结合具体的绘本阅读课例,从儿童美学鉴赏、儿童哲学启蒙等不同的维度,展现了绘本阅读课程的多种实施样态,以及如何根据儿童思维发展和认知水平的阶段性特点,构建课程板块,选择课程内容,确定课程策略,进行课程统整。  相似文献   

16.
统整课程是系统地统领整合课程,充分落实学校培养目标,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课程。本文认为在课程统整建构中,"儿童立场"是出发点和创新点,遵循儿童价值,还本真于儿童,课程统整设计才符合科学性。基于此,本文从"主题性""项目性""实践性"课程实践统整这三大板块,具体阐述了如何建构和实施课程统整。  相似文献   

17.
大自然是幼儿的活课堂,让幼儿在大自然中"深呼吸"才能解放孩子的天性。追随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我们对幼儿教育有了新的思考:教师应是幼儿"生命的牧者",自然教育课程要培养亲自然、乐探索、爱生命、尚创造、善生活的儿童。那么,如何基于儿童立场,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开发自然教育课程,我们做了几年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8.
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中要求:"课程应该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应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因此,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避免纯科学化的德育和生硬的说教,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常州市河海实验学校从儿童立场出发,基于对幼小衔接真问题的探究,通过研读相关政策、开展跟岗体验,梳理出幼小衔接的关键点。在此基础上,学校以课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为重要载体,通过开设参观体验课程、入学准备课程、角色适应课程等,推进幼小衔接的科学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游戏是儿童的特权,儿童教育需要"自由、自在、自然"的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游戏文化、游戏教育应该也有必要在我们的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我们的"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实践包括"游戏文化大乐园""游戏思想进课堂""游戏文化主题大单元""游戏文化教育资源""游戏文化校本课程"五大块,以游戏活动为媒介,以健全儿童的生命人格,建造儿童发展的精神家园为价值追求,以"充实生活、自由成长、快乐学习、健全生命"为发展目标,力求探索出一种适合儿童、提升儿童的现代特色学校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