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克兰福德镇》的叙述声音具有明显的女性标记,其小说文本对男性霸权进行了严厉批判。这些女性主义观点有些是出自作者的声音,但大多数并非如此,而是表现在人物的个性话语中。小说文本中还存在着个人叙述声音与集体叙述声音混合交融的特点。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结构上“优越的”声音,它统筹着其他人物的声音。盖斯凯尔夫人在建构女性群体的情况下还建构了集体叙述声音,文本中以单言、轮言和共言模式实现了集体型叙述,形成了带有政治意义的女性集体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推进对《克兰福镇》这一重要文学著作的研究、探究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概述了现有的主要研究成果,继而指出其中的褊狭与不足,最后提出并论证了应基于原作的问题意识、情节叙事、思想主旨来参透其在时空场景、人物描写等方面的"虚"与"实",从而洞察原作作者的问题意识以及建构"新克兰福镇"的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3.
结合盖斯凯尔夫人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包括独身女性形象、劳动女性形象和堕落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告诉人们女性也有能力去服务社会,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克兰福镇》是其重要代表作。这部小说是运用"越位"写作方法的经典之作:通过女性越位担当男性角色以及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形象的塑造,深度启蒙了两性关系的和谐;通过描写不同阶级成员的身份越位与变迁,刻画了当时阶级阶层关系的现状与变化趋势;通过各群体间的帮扶救助与伦理越位,讴歌了脉脉温情的乡村社会。这些修辞格的运用艺术再现了盖斯凯尔夫人建构"新克兰福镇"的道德理想与美德乌托邦的情结。  相似文献   

5.
朱毅 《文教资料》2010,(19):30-31
中西方传统文化对道德内涵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直接引起了中西方道德范畴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即救赎观的不同。本文拟就明朝作家吴承恩的《西游记》与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桑尼尔·霍桑的《红字》所反映出来的道德观进行比较,来探究和揭示中西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救赎观的差异:一个主要是现世的救赎,一个主要是神性的救赎,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更合理的救赎观。  相似文献   

6.
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具有很强的人性意识,它从人的欲望、情感、爱、本性等角度出发来对人进行深刻的认识和解读,从而让读者进一步地认识到了人的本质特征。小说中主人公之间激情、澎湃、阴暗、模糊的爱情过程,实则就是人性本身自我克制与自我释放的双重体现,从爱情本身出发,在现实社会的种种羁绊下,到最后他们无力挣扎到相约死亡的过程,让他们看到了人性的回归和升华,从而实现了人性的救赎。这部小说的创作让读者见证到作者的情爱观,他更多地通过对人性的自然状态、人性的情欲等进行客观描述,从而来最大限度地把握人性中情与爱的本质,以此来从根本上加深对于人性的认识,这对于人的自我成长、成熟都有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7.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经典的关于救赎的电影。影片中因为诸多象征手段的运用,才赋予了"救赎"以深刻意义。主人公安迪的隐忍、睿智和坚忍不拔不仅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狱友、监狱乃至社会。"救赎"的主题在影片中贯穿始终,是热爱生活,永不放弃的一种人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现代著名作家大卫·理查兹的小说《孩子间的仁爱》用第一人称叙事,以主人公悉尼·亨德森的儿子莱尔的口吻讲述了主人公悲剧的一生,深入探讨了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信仰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说的不同章节中第一人称叙述者莱尔思想和行为的改变,来探究莱尔超脱于祖父和父亲的悲剧命运而实现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
吉倩倩 《语文知识》2012,(4):105-107
王安忆擅长书写女性故事。对女性的生存境遇进行深切的审视和观照。《天香》中细腻、丰富的女性形象刻画和生动、真切的女性命运描写,延续了王安忆小说中对女性人物的精彩书写。《天香》中的女性充满了自我意识,面对感情的受挫和命运的不济,她们敢于从爱情、生存的困境中突围,并通过建立姐妹情谊和对劳动艺术化的追求实现了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0.
《乌托邦诗篇》始终贯穿着救赎的主题。这种救赎的主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给予了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压力下经常感到无奈、孤独、麻木的人们很好的启示。作品的救赎主题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尝试用宗教情感来拯救人心,用爱心来实现对人心的救赎,用民族历史文化积淀使人们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1.
《肖申克的救赎》一直被誉为电影史上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励志影片之一,是一部揭露美国司法黑幕的巨片,一幅用友谊和希望描绘的生命画卷,一部蕴涵人生哲理的警示之作。影片以诸多成功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个极富哲学和宗教意味的故事,宣扬主人公在腐败的司法体制下追寻自由、自我救赎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当代著名作家茹志鹃的代表作亦是成名作,写于1958年,当大跃进的热浪席卷全国.文学界也因此充满了打擂比武的声音的时候,陕西省文学刊物《延河》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百合花”的小说。尽管《延河》地处西北,《百合花》也仅只是一篇几千字的短篇,但它却以自己独有的百合花般的气息与芬芳。给当时一片燥热的文坛带来一缕清新的风。  相似文献   

13.
刘媛 《英语广场》2020,(11):13-15
小说《面纱》是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毛姆刻画了一个有着觉醒与救赎意识的女性角色——凯蒂。凯蒂这种觉醒与救赎意识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家庭及失败婚姻的影响,但凯蒂自身刻在骨子里的强烈的依附意识严重影响了她的独立,进而影响了她摆脱依附、救赎自我的决心及彻底程度。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凯蒂的觉醒和救赎是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14.
纵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作品,几乎每一部小说中都弥漫着一股受难气息,主人公在历经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磨难之后最终都得到了净化,获得了救赎.这种救赎并不是被动的,单向的,而是主动的双向的.本文以<罪与罚>为例揭示并探讨其中主人公之间的这种双向救赎.  相似文献   

15.
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被视为象征手法运用的典范。小说中珠儿的出生暴露了海斯特与他人(丁梅斯代尔)通奸的事实。作为故事开端的引发者,发展的线索人物以及结局的承受者之一,珠儿既给海斯特带来痛苦与惩罚,也给她带来幸福。对珠儿象征的分析与探讨,可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与把握小说的整体基调。  相似文献   

16.
李利红 《英语广场》2022,(31):39-43
《小妖精集市》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最负盛名的寓言叙事诗。诗歌讲述了妹妹罗拉难以抵挡小妖精集市诱人水果的诱惑而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姐姐丽西为救妹妹而奉献自己换取水果的故事。诗歌中妖精集市的水果是核心,它是罗拉欲望的载体,也是其精神得以救赎的介质和途径。本文围绕罗拉对妖精集市水果的欲望和救赎展开,探讨罗拉救赎背后以丽西为代表的女性力量。  相似文献   

17.
<茉莉香片>是一部对于生命救赎渴望的获取可能全然解构的文本.它以悲观性的凄惶基调完成了对于人生困境的绝望宣言,同时也颔首了这种挣扎的过程之美.其实解构本身就证实了她对于此问题的关注,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张爱玲或许并不是一个冷漠的作家.  相似文献   

18.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的救赎》,在1994年上映之后大获成功,被赞誉为"无冕之王",成为难得的传世经典。这部作品之所以让人震撼和鼓舞,不仅是因为跌宕起伏的剧情,更是因为作品中塑造的各个传神人物语言、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折射出的希望与救赎理念激发了观者内心深处的积极因素,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19.
在悲剧《炼狱》中,普罗科托因犯下通奸罪不经意间启动了萨勒姆镇一些人的种种欲望和罪恶,为自己和那些无辜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直不能正视自己罪孽的他,面对法庭和宗教强权的逼索,在妻子的帮助下最终战胜了自己的罪恶、软弱和自卑,找回了自己纯净纯善的灵魂,完成了自我救赎。这只迷途的羔羊终于回到了上帝的怀抱,坚持真理、捍卫良知,获得了新生而成为圣人。该剧展示出现实社会中严峻考验下人性最光辉的一面,让观众对人性的回归有了坚定的信念。  相似文献   

20.
《权力和荣耀》中威士忌神父虽然违背教义,有着种种罪过,但是逃亡路上慢慢学会了怜悯与爱;中尉尽忠职守,成功逮捕了神父,却觉察出隐约的失落;在神父与中尉二元对立的背后是作家对救赎之路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