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人“逗”孩子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方式方法也很多.合理的“逗”孩子方式,可以促进成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际.但不合理的“逗”孩子行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使之产生厌烦感,造成隔阂.成人要做到理解孩子,正确看待和处理自己的“逗”孩子行为.家长也要对自己的孩子给予引导和帮助,让孩子免受“被逗之苦”.  相似文献   

2.
闲时,读到一段话,觉得非常有道理,马上分享给我们班的家长:父母应该注意,不要对小孩儿发脾气,生气上火.不要用脾气管孩子,一用脾气管孩子,你的气火就跑到孩子的头上,坏了孩子的性灵,在孩子的头上加一个“紧箍咒”.生一次气上一回火,就加一回“紧箍咒”,日积月累,“紧箍咒”越来越多.虚的“紧箍咒”慢慢就变成了孩子实在的头痛病,做父母的年龄大了也会下肢腿脚痛,既害了孩子,又害了自己.孩子的性灵也被牢牢地禁锢和损坏了,智慧无所从来.  相似文献   

3.
一位家长对我讲:“考试时我孩子常算错,他不是不懂呀!”我问她:“睡觉前,你孩子把自己的衣袜放在哪里?”家长:“乱扔,第二天早晨乱找.”我笑了:“乱和错常在一块发生!”家长也笑了:“这孩子就是乱,也缺乏耐力.”  相似文献   

4.
时下,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既是一句醒目的标语,也是非常流行、十分吸引人眼球的口号.仔细琢磨这句口号,可“喜”之处在于,它提示和号召人们关注孩子、重视孩子,以孩子为主体,彰显一种“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而“惑”则在于践行起来很难做到.在三个“一切”中,“为了一切孩子”应当做;“一切为了孩子”难做到;“为了孩子一切”做到难.对待这一口号的正确态度应是,它可以作为行动的参考标准,但不能成为行动指南.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即由善意的引导变为可怕的误导,变成一种忽悠、虚饰与矫情.  相似文献   

5.
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家长担心他被人欺负,于是有些家长就教给孩子“小朋友欺负你,就告诉老师”之类的话。也有的孩子不用家长教,遇到一点儿小事就去告诉老师。孩子爱告状,那他通常会向老师说什么呢?1“.老师,××打我了。”2“.老师,××不和我玩。”3“.老师,××说话了。”老师,××不听话。”4“.老师,××打小朋友了。”我们可以从孩子说的话看出,发生的都是些小事,不是什么大事。就是这些小事,孩子也需要处理,也需要应付。如果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处理这些小事得当的话,可以为其长大后处理大事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家长别小看了孩子处理…  相似文献   

6.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并流行至今的一句教育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体现了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再苦不能苦孩子”表达了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的愿望,但也隐含着对孩子的溺爱之意.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度地吃点“苦”,有利于磨砺其意志,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孩子的行为习惯在家庭中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是通过四种方式——教育、感化、模仿和熏陶。“教育”即父母有意识地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教导,孩子也有意识地去学习;“感化”即父母有意地为孩子做出榜样和示范,使得孩子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学到很多习惯;“模仿”即父母并没有特意教导孩子.而孩子有意地观察并习得行为习惯;“熏陶”则是父母的教导和孩子的学习都是无意的.孩子也能获得很多行为习惯。见下表。  相似文献   

8.
孩子问:木字带不带钩?我说:不带!孩子从字典里翻出“茶”字让我看,果然,“茶” 的下方是个带钩的“木”.孩子又问:“为什么本字有的带钩有的不带钩?”我愕然!于是,搬来工具书找“茶”.《说文》未收,可见它是汉代以后的字.《集韵·麻韵》:“荼、(木荼)、茶,茗也.”原来,“茶”的本字是“荼”.“荼”字下方虽非“木”,但却带钩,“茶”既由“荼”而来,带钩也是“有所依据” 的了.  相似文献   

9.
一个星期六的上午,一个10岁的小女孩提出自己去上书法课.妈妈坚决反对,理由很简单,怕孩子在路上出安全问题.妈妈坚持送孩子,孩子坚持自己去,最后孩子要挟妈妈:“如果你执意去送,我就不去上书法课了!”妈妈也和孩子较上劲了:“必须去!”并且强拉硬扯地把孩子拉上车.小女孩又哭又闹,虽然最后妈妈胜利了,但是却破坏了孩子学习书法的好心情.我们大人有时往往因为一件小事喜欢和孩子较劲,其实和孩子较劲是没有格局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所谓“学习困难”,通常是指智力正常而学习效率低下,处于持续困难状态。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越易出现“学习困难”现象,到了初中,学习困难者一般占23%左右,即使学习成绩中等的孩子,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就家庭而言,相当数量的家长在对待学习困难孩子方面,至少存在着以下的五种弊病。 1.“亡羊补牢”。患此“病”者平时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不留意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即使发现孩子学习上有问题也掉以轻心,待到孩子学  相似文献   

11.
不少朋友向我咨询:孩子“顽皮”、“捣蛋”、“特别”怎么办? 眼下,许多家长为孩子的成长日益烦恼着。其实,孩子在成长中也充满了烦恼。在成人眼里,“顽皮”的孩子不够“乖”,“乖巧”的孩子不够“灵”,孩子要讨大人喜欢,一定得是“多面手”。  相似文献   

12.
成人“逗孩子”是常见的社会现象,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包括身体层面、心理层面和文化层面的逗乐行为.从文化的角度剖析可以发现,逗乐行为中包含了民间的儿童心理学;满足了成人的权威心理和“好大人”心理需要;消解了人性中的善恶,逃脱了道德观的稽查.逗乐行为也是不公平的,它让成人感到其乐无穷,但却让孩子感觉其“涩”无比.减少、消除或者杜绝逗乐行为,成人要教育孩子大声说“不”,要自我觉察与反省,承担保护儿童的责任,从而使孩子免受被“逗”之苦,为儿童的成长护航.  相似文献   

13.
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形成“我是谁”的自我意识。正处于自尊心极强的阶段,面对一系列的当众屈辱,一般孩子都承受不起这样沉重的打击。更何况他本来就是一个不善表达的孩子。而父母如果仍然像以往一样要求他、批评他,只会起到雪上加霜、火上浇油的负作用,使孩子的问题更趋严重。即使一些孩子眼下不出现异常,也可能成为以后诱发心理问题的隐患。本案中的李铭从小是一个听话、省心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也是容易受伤害的孩子,他们往往不善倾诉内心的苦闷。对于这种性格的孩子,父母尤其要关心他们内心的感受。在家庭教育中,建议父母:从小要允许孩子适当顶嘴。不要一昧要求孩子“听话”。实际上,父母在家里也代表了“权威”,孩子跟父母“顶嘴”需要“反抗权威”的勇气.所以,“顶嘴”的孩子也更具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4.
“孩子,上课一定要注意听讲.”这是父母经常嘱咐孩子的一句话.作为老师,也一再强调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然而,我发现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何为认真听讲,以及怎样认真听讲.他们没有养成“听”的习惯,也没有掌握方法,不会“听课”.因此教给学生“听”课的技巧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5.
孩子上学,家长“陪读”;孩子读书,家长坐在旁边当“顾问”;孩子写作业,家长坐在旁边当“参谋”;有的孩子学什么,家长也重新当起了小学生,同样也学什么;个别家长甚至还经常代替孩子做作业。这种现象反映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教子成才无方”。  相似文献   

16.
通晓新媒体是新生代孩子的必备技能 新媒体时代来临,网络从未像今天这样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少家长感觉“孩子不听话了,被网络带坏了”,面对“顽皮”的孩子,许多家长采取了“断网”等严格控制措施,却无法收回孩子的心. 孩子们现在可以通过网络知道他想要了解的任何信息,而不用像以前一样对父母的话深信不疑.也有一些家长表示,从来没有一个时代的孩子像今天这样难教育,因为信息时代动摇了父母和老师的权威地位.我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家长存在这样的误区,觉得是网络带坏了孩子.  相似文献   

17.
案例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是“绿领巾事件”.“你学习不好,所以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放学的时候,一个小学的学生被领巾的颜色自然分成了两队,一个带红领巾的孩子对另一个带绿领巾的孩子如是说.这是二年前在西安某所小学发生的真实一幕.学校解释说这是激励孩子上进的方法:为学习好、思想品德好的同学发放“红领巾”,让学习差思想道德差的“差生”佩戴“绿领巾”,这样可以激发“差生”向优秀生学习,让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争取也早日戴上“红领巾”.于是学校顿时被分成了“红”“绿”两个阵营.  相似文献   

18.
有些孩子,平日挺安静,挺听话的。可家里来客人,就变得闪兴奋异常,甚至一反常态,谁的话也不听,话也多了,礼貌也不讲了,也克制不住自己了,人们往往称这种孩子为“人来疯”。孩子为什么会“人来疯”,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种: 1.家庭生活单调。三口之家平日有规律的生活虽然比较平静,但对孩子来说未免太单调,缺乏刺激性。一旦来了客人,孩子觉得很新奇,就闹了起来。 2.家长平时管束太严,对孩子卡得太死,孩子没有一点轻松自由的感觉。客人来访,父母忙于招待客人,孩子有  相似文献   

19.
目的1.训练孩子在水中的躲闪力、追逐力,提高全身协调的能力,促进听觉神经的发展。2.充分体会在水中嬉戏的乐趣,激发孩子学习游泳技能的兴趣。准备夏天,带孩子去游泳池的浅水区嬉戏。玩法1.分配角色并和孩子商定游戏规则:大人演“青蛙”,孩子演“蝌蚪”。2.“青蛙”紧闭双眼,通过水声和孩子的尖叫声去追逐和找“蝌蚪”(允许孩子大声尖叫会引起孩子的兴趣)。3.“青蛙”在追逐“蝌蚪”时,“蝌蚪”可以攀沿在水池的边沿快速移动躲避。4.当“青蛙”抓到“蝌蚪”后,“蝌蚪”就变成了“青蛙”,成了新的追逐者。5.重复几次游戏,让孩子…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一个特殊孩子的关注不应让他感到压力,而应在宽松自然的过程中进行,最重要的是要在“接纳”的基础上促使他自然成长.这种“接纳”是尊重特殊孩子的现有能力和水平,也是尊重他作为“人的个体”的存在,应时时刻刻体现在教师与孩子的互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