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师之匠心     
<正>说到"工匠精神",我们会不由得联想到:德国人的工作细节与名牌品质、日本手工艺人渗入器物的心魂与生命。当"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众多媒体的关注热点;当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不仅是经济改革需要培养"工匠精神",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更需要重拾"工匠精神"时,灯下,静读海安高级中学总务主任徐世明同志的事迹,日常的点点滴滴,细微平凡而让人肃然起敬,我们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似乎有了更深的理  相似文献   

2.
"德国制造"举世闻名,德国"工匠"忠于品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入骨髓,已成为其民族的文化符号,为世人所赞颂.我国正在全面实施"双创"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力求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因此,积极借鉴和学习德国"工匠精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完善制度,"重技精业",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建立鼓励和保护"工匠"创新创业的有效机制,这对我国"双创"人才培养,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成为重要的话题。厘清工匠与工匠精神是首要的工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工匠精神的典范,德国工匠精神的培育无法脱离其良好的社会氛围,得益于德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更离不开德国完善的教育体制。由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培育工匠精神的氛围,一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工匠精神,开放包容,学习外国经验,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职业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3月,"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它不同于机械重复和故步自封。德国是世界上最具"工匠精神"的国家,"德国制造"享誉全球,高质量的背后是德国完备先进的教育体系和杰出的教育人才。我国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先是教育的结果,从教育抓  相似文献   

5.
"工匠精神"的发扬传与承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重要条件。分析我国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比照德国、日本"匠人文化"的深刻启示,诠释和倡导工匠精神所涵括的技能、职业、精神、道德和价值的多维体现,有利于我国现代职业人的培养与产业经济的升级转型。  相似文献   

6.
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集中于技术的竞争。由于重"科学"轻"技术"的历史原因,在国家制造强国战略提出后,我国目前对技术重视尤为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工匠精神。从技术哲学角度看,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就是技术精神和精益求精精神,其中技术精神包括创造精神和创新精神。从科学、技术和工程"三元论"出发,我们可得出"工匠精神"是技术院校的类属性,技术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就应该按照工匠精神的构成要素有重点地加以培育和提升。  相似文献   

7.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支撑,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每一位劳动者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培养敬业精神。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政策,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已成为国家战略和全民共识。我国终身化职业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职业教育终身化视域,借鉴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的工匠精神培育、职业教育终身化先进经验,探究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8.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既需要国家政策导向,也需要教育强化."工匠精神"培育是高职教育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现实需求,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客观需求.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具体路径包括:转变价值观念,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顶层设计;依托课堂教学,打造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强化校企合作,构建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平台;厚植工匠文化,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浓郁氛围.  相似文献   

9.
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培育"工匠精神"对"中国制造2025"、高职院校内涵发展、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工匠精神"历史悠久,但也曾一度出现理解上的偏颇。当前,我国需立足自身,借鉴日本"职人文化"和德国"工作伦理观",将其与专业教学、实训课程、校园文化、校企合作相结合,着重在各行各业培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精神和"德才兼备、技术技能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0.
张宇  邓宏宝 《成人教育》2022,42(6):88-93
工匠精神是德国制造业的灵魂,也是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工匠组织自我约束、企业家文化传统、新教伦理“天职观”和古典哲学思想启蒙促进了德国工匠精神的发端。德国工匠精神的现代意蕴主要体现为认真踏实、质量至上、精益求精和匠心独运,其传承与弘扬得益于政府在提高工匠社会认同和经济待遇、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与生产标准、深化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建设、重视企业实训中规范处事习惯的培养等多方面的作为,我国可借鉴相关理念与举措,推动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1.
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需工匠之师培养大批富有"工匠精神"的工匠。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作为开展培养工匠之师的主阵地,迫切需要得到"工匠精神"的助力。文章通过对"工匠精神"和工匠之师内涵的分析,论述了培养工匠之师需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建议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通过调整培养目标指标、推行"校企校合作"的学徒制培养模式、加强"德艺双馨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和营造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等途径培养"工匠之师"。  相似文献   

12.
通过以德国和日本培育工匠精神的关键时期为参照,从培育工匠精神的环境出发,对培育工匠精神的内在基础进行分析,认为培育工匠精神的内在基础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支持,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高职学生过程创新的角色定位是高职创新发展的新方向,提出可分技术学习、技术选择、技术结合三个步骤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及实现制造强国的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工匠人才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工匠人才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工匠人才的职责,必须承担起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工匠精神的任务。基于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可以从国家、社会、企业和学校四个层面,探索高职院校通过将国家弘扬工匠精神的理念、社会推崇工匠精神的氛围、企业对于工匠精神的要求、学校培养工匠精神的全过程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建设好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4.
"工匠精神"是一种廉洁品质,廉洁品质则是"工匠精神"的基石.通过对湖湘工匠精神中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精益求精、敢为人先等要素的分析,对湖湘工匠精神与廉洁文化内涵进行了耦合性求证.最后得出打造独具湖南特色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即从传承湖湘文化、融入红色资源、服务三高四新等三个切入点着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何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欧洲,是象征瑞士钟表的品质、德国工匠的严谨与精确;在亚洲,则是日本制造的品质与贴心。财经学者吴晓波讲得很形象: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  相似文献   

16.
中国职业人是否具备工匠精神决定着"中国制造2025"的质量高低。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德国bbw教育集团合作,建立了中德合作班,旨在更好地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本文对合作班学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习惯进行分析,通过德国培训师日常教学中的引导和中方团队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学生个人品德和职业素养有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要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在制造业领域需要有"工匠精神".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文章系统分析了影响"工匠精神"培养的四个因素,提出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首先校企双方应该重视"工匠"的作用与地位,然后在专业课程教学、工匠型师资队伍的构建、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给出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离不开工匠精神,重振工匠精神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担负着职前人才培养重任的职业院校应把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提上日程。本文从社会、职业院校、企业以及高职学生等多个角度探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路径,认为只有全社会凝心聚力,才能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工匠精神"内在地蕴含着纯粹精神、完美精神、敬业精神、专注精神、厚实精神等精神维度。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应放在更加宽阔的视域,社会、学校、企业各方需从其应有的功能本位全面发力,社会营造匠人职业的尊重氛围。院校发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作用,企业提供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土壤,全方位地进行整体推动。  相似文献   

20.
破解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难题,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跃迁,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来引领。加强对理工科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将成为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要务。文章从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探究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从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探究工匠精神培育的特征;从理工科院校的教育理念、教学实践、校园文化等方面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从理工科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对提升大学生职业精神、自身素质以及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研究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