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沉睡的巨人,教育就是要唤醒每个人内心沉睡的巨人,使其发现自己内在的大师。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他们内在的巨人一旦被唤醒,就能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过程等,就会随之而改变,就会主动而积极地自觉融入到课程改革中。此时,活动即成长,教育即成长,管理即成长,生活即成长,一旦一个人的生命被唤醒,就会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自己不断向前进。  相似文献   

2.
游戏原本与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即游戏。在游戏视角下,课程就是被组织了的游戏:课程中的师生是平等的,课程的意义是不断生成的,课程的过程就是目的,课程的内容日益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3.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和生活应该是浑然天成的。学生就会对文字所表远的情思有一种亲近感和共鸣,对文字的领悟是鲜活的、到位的,久而久之,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除了依赖文本细节,还会植根于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之上。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在艺术的境界里,细节就是上帝。"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决定了细节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关注点点细节,让课更有灵性,更有魅力呢?  相似文献   

4.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和生活应该是浑然天成的。学生就会对文字所表达的情思有一种亲近感和共鸣,对文字的领悟是鲜活的、到位的,久而久之,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除了依赖文本细节,还会植根于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之上。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在艺术的境界里,细节就是上帝。"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决定了细节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关注点点细节,让课更有灵性,更有魅力呢?  相似文献   

5.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和生活应该是浑然天成的。学生就会对文字所表达的情思有一种亲近感和共鸣,对文字的领悟是鲜活的、到位的,久而久之,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除了依赖文本细节,还会植根于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之上。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在艺术的境界里,细节就是上帝。"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决定了细节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关注点点细节,让课更有灵性,更有魅力呢?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正>传统教育者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分离。改良一下,我们就遇着"教育生活化"和"教育即生活"的口号。生活教育者承认"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我们主张以生活改造生活,真正的教育作用是使生活与生活摩擦。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其三个组成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就是教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教育。“社会即学校”是主张以社会  相似文献   

8.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把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他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物理来源于生活,那么物理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在物理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物  相似文献   

9.
吴江  陶建燕 《成才之路》2012,(20):80-81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的演讲中讲道:是生活的就是教育,不是生活的就不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生活的就是坏教育。高一新生是刚刚步入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紧张与好奇过后会产生一系列不适应的现象。如,思家心切、人际关系的困惑以及高手如林的失落感……而各科教师只是在学习方面给他们指导,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需要。作为班主任必须善于观察与思考,及时关注不适应现象,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寻求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把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他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物理来源于生活,那么物理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在物理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4,(A0):173-174
生活就是舞台,是一切艺术创作开花结果的源泉,任何的美术创作如果离开了生活,就会变得生硬呆板,没有生机,何谈美感。美术老师应该在美术教学与生活之间,为学生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作力、观察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审美能力。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命题,其涵义可以解读为三个层面:在内容上,是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具有教育意义;在方法上,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生活法即教育法;在目标上,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同时,该命题存在三个方面的疑义:就教育的范畴言,教育影响不同于教育目的;就教育的功能言,意向之教有别于成功之教,教育的意义存在不同的标准;就教育的实践言,教育中的生活区别于生活中的教育。检讨生活与教育的关系,需分析教育在指称和含义上的多歧性。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新生     
宇宙是在动,世界是在动,人生是在动,教育怎能不动?并且是要动得不歇,一歇就灭!怎样动?向着哪儿动?我们要想寻得教育之动向,首先就要认识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之对立。一方面是生活教育向传统教育进攻;又一方面是传统教育向生活教育应战。在这空前的战场上徘徊的、缓冲的、时左时右的是改良教育。教育的动向就在这战场的前线上去找。传统教育者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分离。改良一下,我们就遇着“教育生活化”和“教育即生活”的口号。生活教育者承认“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  相似文献   

14.
<正>"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生活即教育"作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有三层含义:其一,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其二,教育必须作用于生活,教育就是对生活的改造;其三,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通过生活成为真正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即对教育场所的看法——既然"生活即教育",那么到处是生活,也就到  相似文献   

15.
<正>好多词语,你用,我用,他用,似乎无可挑剔,似乎就是真理。但是一琢磨,就会发现原本脱口而出的词语经不住反复审视,几个回合下来就会露出破绽。"创新"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它似乎成了一个人人叫好的主旋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不喊"创新"。教育尤其如此,天天新名词,年年有口号,让身在其中的教育人晕头转向、无所适从。"创"者,造也,即"造出一个新来"。可是很少有人问:"新,便是对的吗?"全世界每年生出多少新的病毒,谁会喜欢这个"新"呢?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新"?创新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和别人  相似文献   

16.
葛晔雯 《教师》2014,(1):95-95
正"教育即生活"——这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一条教育理论,是一种崭新的、有别于传统教育的理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然而,传统的学校教育经常会出现学校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那是暖房式的教育,是真空的教育。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要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融入生活,  相似文献   

17.
<正>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和教育原本是没有界限的,应该是一个统一体。"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幼儿园的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园的主要活动之一,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自然是活教材,它向幼儿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能培养幼儿探索和认知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与情  相似文献   

18.
怀玉柱 《考试周刊》2014,(49):174-175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即教育就是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生活小常识与学校教育有着相似之处,只要善于发现、大胆创新,就会在教育过程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社会性和实践性"成了我们教育的主要特征。由  相似文献   

20.
"莫疑春归无觅处,静待花开会有时。"这就要求教师要静待花开,对孩子有耐心,对孩子有信心。教育原本就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教师有水滴石穿的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