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纾与杜亚泉这两个在清末民初具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表面上互不相干,实际上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杜亚泉在自己编辑的刊物上支持林纾的翻译,开启了林译小说报刊登载的先河,林纤也以自己的翻译给予杜亚泉编辑的刊物以大力支持.同时两人都因保守的态度及中西文化调和的立场受到了五四新青年派的批判,有着相似的遭遇与结局.  相似文献   

2.
杜亚泉是清末民初时期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启蒙思想家。他的文化调和思想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他对中西文化问题的开放心态、辩证分析和理性思考,在当时的"五四"思想界还是独树一帜的,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也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政坛上一直是个纷争不休的话题。在清末,这一问题夹杂在有关“立宪”的争论之中,在民初,这一问题直接表现为有关联邦制与郡县制的争论。本文择取商务印书馆1904年创刊的大型综合期刊《东方杂志》为研究个案,通过对镇刊一群文化保守主义者相关言论的剖析,从中析离出他们既不同于极端的集权派,也不同于极端的分权派的相对独特的调和思想与折衷主张,以此深化我们对这一历史话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杜亚泉是 2 0世纪初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他的文化主张明显区别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派 ,也有别于纯粹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在五四时期思想界可谓独树一帜。其思想体系斑驳繁复 ,芜菁并存 ,虽不乏深具学理性的文化思考 ,但又带有顽固保守色彩。其文化主张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文化调和论” ,在五四前后曾引起广泛关注 ,并对后辈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评析其文化调和论中合理与谬误的成分 :一、其文化调和论的哲学方法论基础———“接续主义” ;二、他对中西文化性质及各自优劣的比较 ;三、他的文化调和论主张和他对中国文化出路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杜亚泉是20世纪初的一位启蒙学者,东方文化派的代表。但长期以来受传统学术范式的影响,很少被学者所提及。本文从杜亚泉的文化主张入手,对其文化思想进行了粗浅的剖析。  相似文献   

6.
1912-1922年间,杜亚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以《东方杂志》为舞台,集中地表达了他们的民族主义思想。他们倡导的和平、民主、文化的国家主义思想有合理可贵的积极价值,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7.
杜亚泉的文化思想--兼评杜、陈文化论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亚泉是“五四”时期“东方化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张在当时产生过较大影响。在东西化对比上,他提出化“动静说”;在新化建设方面,他主张新旧调和,用中国固有明统整西方物质明,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杜陈化论争,拉开了东西化问题论争的序幕,这次论争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东方杂志》的研究问题涉及甚多,诸如《东方杂志》的内容、政治主张、其在东西文化论战中的作用等,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从其他角度看,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重评“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四”前后,以杜亚泉、梁漱溟为代表的东方化派和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新化派围绕东西化问题展开过一场大的争论。争论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东西化差异的性质,新化派认为是“古今之别”,而东方化派认为是“中外之异”;二是新旧化的关系,新化派主张“弃旧图新”,而东方化派主张“新旧杂揉”;三是中国化的出路,新化派主张“化取代”,而东方化派主张“中西调和”。从学理上分析,新化派和东方化派的主张都是正确与错误并存。分开来看,它们构成悖论,合而视之,则又互为补充,形成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东方杂志》在中国近现代的公共舆论界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中,它秉承自由主义的理念并表现出浓烈的参政意识,围绕着如何摆脱社会危机、实现民族振兴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通过对这一个案的把握,重点分析了在民同现代化思潮的勃兴和传播过程中该杂志所起的催生与培育的作用。对其所主张的自由理性精神在营造社会公共论坛中的推动作用也给予了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11.
杜亚泉的“新文化”愿景,是中庸思维在文化问题上的具体运用.他运用物理学的力量“对抗”原理,解释中庸之道的合理性,认为所谓“新文化”就是通过古今、中外的“中和”之后的“第三种文化”.在他那里,文化调节有以A补B、以A济B、AB相因三种类型,分别适用于东与西、精神与物质、古与今三种关系;在这三组关系中,主客体不能颠倒,主体应该为“我”、为“今”,客体应该为“西”、为“古”.他还提出“协力主义”、“接续主义”和“多元主义”,作为处理文化问题的基本原则.杜亚泉的文化探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其思维也充满辩证和理性因素,但同时存在缺乏“时中”、“权变”等不少问题,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农村文化匮乏,主要表现为文盲比率高和陋习盛行。时人主要从农民的贫困和新式教育的不良来分析农村文化匮乏的原因。以《东方杂志》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从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归农运动和移风易俗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杜亚泉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自然科教科书编辑者。讲求实学、救世济民的理想和对自然科教科书作用的认识,是他编辑自然科教科书的动因。他提出了选择教材的"四要件"思想和应处理好的三对关系,并贯彻和体现在其所编辑的自然科教科书内容中。他编辑教科书的思想与实践发挥了重要的启民智、育新人的历史作用,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出现的东西文化问题论战对该时期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陈独秀等人对西方文化的积极态度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 ,对于中国史学接受西方史学思想和方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争论的另一方所持的观点 ,亦促使中国史学在接受和借鉴西方史学的过程中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也对此提出了有价值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梁漱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深切反思,是对近代西方文明观照的产物,其理论不失为对传统文化现代化,对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大且探索,梁氏对文化的思考,仍对后人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因为五四时期与《新青年》展开东西文化论争,《东方杂志》遂长期以来被认作是保守力量的代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对手。而事实上,1920年改版后的《东方杂志》不仅不再是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反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扎实推进者、建设者和宣传新文化的重要阵地。从辨析新文化的内容与性质、探讨新文化的发展路径、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实施、保持对新文化运动正确的心态等四个方面可看出《东方杂志》对于五四新文化建设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阐释了对中西文化融合论的看法,是梁漱溟新儒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在当时的东西文化论战中引起思想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提出的"文化三路向"、"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孔子学说推崇论"及"中西文化融合论"四个方面值得大家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身处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北京大学学生领袖罗家伦,在所编辑的《新潮》杂志上发表《今日中国之杂志界》一文,批评矛头直指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等刊物。《东方杂志》被迫实行编辑改革。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就是更换主编,陶惶存(又名陶保霖)接替了杜亚泉。于同年七月,陶惺存发表署名为“景藏”的回应文章,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杂志观,对杂志的概念作了独到的界定,并把杂志的社会职责分为三类来认识,进而提出了杂志的六条编辑标准。以编辑学术观点来审视罗家伦和“景藏”的杂志观,后者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前者。  相似文献   

19.
《东方杂志》创刊于清末新政时期,该刊对近代教育思想的传播极为重视,虽然不是教育专业刊物,但却利用各种渠道积极的介绍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对清政府办学堂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极力的批判,表现出了强烈的教育救国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东方杂志》知识分子认为近代中国的新闻传媒的现状是:发行量小,种类少;内容贫乏;与外国报纸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新闻记者素质低下。未来新闻传媒要发展,必须要注意:多设报馆;调整报业的社会功能;选用良好的新闻记者;多设英字报;报纸自由;新闻与意见分离。《东方杂志》知识分子还对报纸与杂志进行界定,并认为社会性是近代新闻传媒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