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我国广大译者奉为翻译标准,被认为是译界的金科玉律。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信”、“达”、“雅”提出质疑。首先,认为“信”“达”“雅”不能称之为翻译理论;其次,指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质疑“信”“达”“雅”的经典地位,并提出人们不能盲目推崇“信”、“达”、“雅”,而应该拓宽视野,借鉴西方近几十年来翻译理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把中国的翻译理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2.
“年”、“岁”,作为一个异名同实的计时单位名称,是天文历法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是中华民族先人们与自然作斗争、生活实践和科学实验经验总结。旷古以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总要有个准确的时间概念,因此在祖国浩繁的古典文献中,“年”、“岁”之类计时名称频繁出现。同时,由于人们对其概括应用角度、方域、时代不同,用以表示这一概念的名称也较多。除常见的“年”、“岁”,还有“载”、  相似文献   

3.
提到启发式教育,人们常常引用孔子的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何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东汉郑玄的解释是:“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重点是笔者加的,下同) 宋儒也有人认为:“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发,则沛然矣。”他们都强调一个“待”字。  相似文献   

4.
在“四人帮”的“帮风”盛行之时,人们只要一提到为革命学文化,他们就大动肝火,指责你“眼睛只盯着中间,去掉两头”。于是乎,“文化至上”“智育第一”的大帽子从天而降。  相似文献   

5.
“杜撰”、“斧正”、“腹稿”之由来“杜撰”:说的是古时有个读书人,名叫杜默很喜欢作诗。但他写诗的内容都是凭空捍造的,没有生活事实的根据,令人厌烦;他诗中所用的韵句,也全不符合作诗的格律。因此人们每逢见到他的诗时,都气愤地讥之为:“这是杜默所撰的狗屁诗...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今年二期发表了《推敲辨》。该文认为“‘仔细推敲’、‘认真推敲’、‘深入推敲’前面的表程度的副词都应删去”。“推敲”一词是由贾岛在“推”“敲”二字间犹豫不决,“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而来的。贾岛的推敲只表示出动作在量上的多次重复,《辞源》、《辞海》等辞书正是据此将其解释为对字句的“反复琢磨”。因此,用“仔细”、“认真”、“深入”等形容词来修饰“推敲”是要求人们对字句的斟酌不仅要在量上不厌其烦,更重要的是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不要把反复琢磨变为简单重复。这种用法并不少见,老舍的  相似文献   

7.
《陈情表》采用了融情于事、融理于情的艺术手法。这一艺术手法存在着一个“事”、“情”、“理”的层进关系,因为没有“事”就没有“情”,没有“情”就没有“理”。如果说“事”是土壤,那么“情”就是土壤里生长出的大树,而“理”就是大树上所结的果实。然而,在实际的评论分析中,人们论及最多、最深的是其“情”,而对其“事”,特别是其“...  相似文献   

8.
我们看到的“”和“卩”实际上一个字。“卩”读jié,通常叫它单耳旁,有别于双耳旁“阝”。如,却、印、卯、卿等字都用它作偏旁。“”是后来人们从“卩”分化形成的,读音是fàn。用“”组成的字常见有:犯 fàn 违犯、战犯、犯愁、犯法。  相似文献   

9.
两千多年前,荀子曾把人们学习的过程分为“闻见”、“知”、“行”三个步骤。他认为,“闻见”是感性认识阶段,在此基础上,才能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的“知”和实践阶段的“行”。此三者中,他又特别重视“行”。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的这些见解闪耀着朴素唯物论的思想光辉。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他认为学至于行达到峰极的看法显然是不完整、不确切的,他还未能认识到把实践的经验回头再来检验理论、发展理论。人们学习知识需要“知”、“行”结合(实际上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决定了教师传授知识也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结合。为了真  相似文献   

10.
古人的名字,是“名”和“字”的合称,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字”又称为表字。二者既有区别,不可混为一谈,同时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人们在古书阅读中,对于遇到的大量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容易忽略。如果我们对古人“名”、“字”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值得提  相似文献   

11.
说到转化后进生,人们通常会想到一个字:爱!我体会,简单的“爱”不能使教育一步到位。我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深深感受到:转化后进生,应该唱好“三部曲”——“怕、服、爱”。序曲:让后进生“怕”  相似文献   

12.
成语“山高水长”与“山高水远”只有一字之差,其中“长”和“远”意思又比较接近,人们往往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把“山高水长”与“山高水远”混为一谈,认为意思接近,可以互换。其实不然,“山高水长”与“山高水远”是不一样的,前者形容人的精神品德永存,后者形容路途坎坷遥远。  相似文献   

13.
在围绕屈赋《九歌》:“东皇太一”的研究中,常常会论及道家“太一”和星辰“太一”。这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神“太一”、道“太一”、星“太一”三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结。问题是,人们并没有沿着这个方面作深入一步的探讨;即使有人曾作过这方面的尝试,也往往  相似文献   

14.
《大学》是一部蕴含丰富教育理论、伦理思想和政治智慧内容的儒家经典.“明德”、“知止”、“修身”是贯穿于《大学》始终的核心理念.“明德”是《大学》之魂,“知止”是“明德”之深化,“修身”是“明德”之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重新审视“明德”、“修身”、“知止”理念的深刻内涵,传承其重视培养道德人格,提升精神境界,崇尚责任和担当的传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与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上古无桌椅,先秦两汉时代的人都坐在“筵席”上,即地上先铺一张大席,称“筵”,“筵”上再加一张比筵略小的席,称“席”,人就坐在席上。古人席地而坐,坐的姿态与跪的姿态是相似的,但两者也有区别:以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压在后脚跟上,为“坐”;两膝着地,直身,臀股不接触脚跟,为“跪”。跪而挺腰耸身,为“跽”。臀股着地,两腿张开且平放而直伸,形似簸箕,为“箕踞”。坐席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把身体坐得靠后一点,表示谦恭的样子;“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在非正式的场合,人们为…  相似文献   

16.
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学管理工作好坏对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似乎有一种认识上的片面性,即偏重于“管”的一面,而忽略“理”的一面,使管理工作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实际上“管”与“理”是一事物的两方面,“管”是就制度...  相似文献   

17.
“某”、“某甲”、“某乙”是人们所熟知的隐名代词,用来代替人和事物的名称,而作为自称代词,就鲜见探讨了。唐宋时期是自称代词“某”、“某甲”、“某乙”盛行的时期,它们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一致,语用功能和分布却大有不同,复数表达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8.
在八年级上册,我们已经学习了数据的代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知道它们都是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量度.但在实际问题中若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还难以断定这两组数据的整体状况接近.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们还常常关注数据的“波动状况”.下面让我们共同学习刻画数据“波动状况”的几个量度——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结构”、“教材结构”、“认识结构”的关系问题,是揭示人类总体认识与个体认识的对立统一并加速转化的重大理论问题。对于“三结构”关系的研究,必将推进教学理论的发展。 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各种知识体系(即知识结构)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总体系,即人类总体认识。不论人们掌握何种知识,从心理活动来讲,都是掌握表象和概念所组成的系列,归根到底部是客观  相似文献   

20.
人们写信或写介绍信时,常在末尾写上‘人致”、“敬礼”,或加上“请予接洽为荷”。那么“此致”、“为荷”是什么意思呢?此,不是指后面的“敬礼”,而是指前面信中所写的内容。致,尽也,无保留地给予或呈献之意。“此致”的作用是概括全文,结束全篇。“为荷”中“荷”字有两种用法:一是名词,如荷花;二是动词,当动调又有两种不同解释。其一是“扛”“担”的意思,如“荷锄”、“荷枪”,其二是表示情感,如‘名荷”、“致荷”。“为行”的意思便是“为此感谢你”。“此致”、“为荷”当何解@郑裕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