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升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也融入了新课程理念的血液。近年来黔西南州中考的改革,思想品德和历史学科合为"文科综合"卷,并实行"开卷"考试,其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不计入中考总分,使得很多学校老师和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不够,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对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更欠缺。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自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如何定性,一直以来争论不休。《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可见,“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的第一个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认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其人文性,  相似文献   

3.
4.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必须以学生的参与为前提,从而在此基础上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一、巧用媒体广告,培养学生参与的热情各种媒体广告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许多广告因其图、文、曲并茂,具有内容精要、意味深长等特点而为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因而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适时、有针对性地引入一些精彩的广告,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维护权益拒绝假货》的动画广…  相似文献   

5.
贾红玲 《文教资料》2010,(34):140-141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构建自主学习方式,交还学生提问权利;营造民主平等的环境,激发学生提问勇气;创设问题情景.刺激学生提问动机;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6.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是教学中极为宝贵的财富,让问题走进课堂,切实发挥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以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和高层次的学习,同时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如何  相似文献   

7.
"人文精神"是宽泛的概念,人文精神及其教育应该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系统。它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是人类以文明之道大化于天下的生命大智慧。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予以彰显,加以弘扬的。  相似文献   

8.
邢军 《文学教育(上)》2009,(17):102-1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通过高中语文的学习,应在发现和创新方面达到以下要求:“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在求知路上不断的探索,勇于挑战困难问题。思维方式从各个不同的领域发展,延伸。  相似文献   

9.
程伟 《考试周刊》2010,(24):168-169
当前,在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很少提问题或根本提不出问题的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现实的应试环境: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加强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问题意识。在恩品课教学中要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思品课的价值性,使学生想提问;要改进教学方式,增强思品课的趣味性,使学生乐提问;要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体现思品课的人文性。使学生能提问。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语文教学中也让教育者们引发了不少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如何让课堂更有效、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有机融合、如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意识等都是教育者们的思考内容.  相似文献   

11.
刘雪芹 《山东教育》2004,(11):17-19
西方思想分三种不同模式看待人和宇宙:超自然的,集焦点于上帝,把人看作是神创造的一部分;自然的,集焦点于自然,把人看作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人文主义的,集焦点于人,以人的经验作为人对自己、上帝、自然了解的出发点。人文主义的信念是:每个人在他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都有其潜在能力,这些能  相似文献   

12.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师应该把握住课堂教学主阵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3.
温海光 《现代教学》2013,(11):56-57
语文教学如果停留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忽视思想的教化、能力的培养,就很难引导学生去传承文化。一些学生思想偏激,传统美德缺失,文化观念淡薄,应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挖掘文化元素,肩负起传承人类文明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当前中学生人文缺失的现状,重构其美好的人文精神家园,本文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养,丰富人文底蕴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三个突出问题:一是把思想品德课教学当成纯学科教学,成为考试的工具。根本目标并不是要育才树人,传授学问,而大部分在于应付考试过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在这方面似乎比其它科更甚。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说教色彩浓厚,学生感到压抑厌烦。我们的  相似文献   

16.
范淑华 《湖南教育》2004,(15):28-28
一、加强朗读教学。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是书面语言的声化。朗读的时候,刺激范围从视觉扩大到听觉,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精神实质。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多数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价值取向,特别是有许多  相似文献   

17.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自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如何定性,一直以来争论不休。《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可见,“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的第一个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认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其人文性积累学生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新课标》还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  相似文献   

18.
韦国富 《中学文科》2007,(10):13-13
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苏格拉底也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可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20.
刘万华 《考试周刊》2013,(43):20-21
为适应新课改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参与中学习,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强调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学应围绕学生的需要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