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伯特·帕克是角色身份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角色与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身份有关,正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拥有不同的身份,因而其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王秀 《海外英语》2014,(16):257-258
该文认为"身份"这一概念是具有动态性的,并不只是"社会人"的一种不变属性,同一个参与者参与不同的会话,其身份也在发生改变。该文运用会话分析原理,并结合具体录音实例,剖析了参与会话的双方是如何在会话中构建其教师与学生这两种会话身份的。  相似文献   

3.
浅析语言与身份转换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身份(identity)是语言文化学习的中心纲要。身份不是固定的,一程不变的,而是彻底随着语言的文化特定结构随时发生变化的。简言之,身份是当人们使用语言并选择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来描述自己时塑造出来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对话,在每段对话中,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使用语言实现并确定了自己不同时刻的不同身份。因此,话语(discourse)是了解身份如何在口头交流中构建或表现出来的源泉。身份与话语在每一个社会举动,社会事件和社会群体中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4.
身份认同对于人们能够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和价值起到重要作用,而空间理论认为不同空间的碰撞可以对身份认同起到同化和异化的作用,从而促使身份主体更加积极寻求自己的角色定位。本文通过分析《江城》中作者在中国生活的思想经历,研究探讨空间变更对身份认同定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音乐与身份的自我叙述”这一独特视角,结合有关身份认同的后现代理论,以及流行音乐理论,对小说的人物、主题思想、情节、结构、叙事方法等进行了认真分析,探讨了小说与“身份认同”的后现代理论与流行音乐,特别是爵士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爵士乐》是一部挑战美国主流文学的力作.  相似文献   

6.
公民概念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直到20世纪初期,公民概念开始在中国出现和传播。公民身份理论是一种研究作为国家正式成员的个体与国家、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政治理论与社会理论。就其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形成两大流派,也称两种理论传统:一是公民共和主义理论;一是自由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后,国外的公民身份问题的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特别是在199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研究的高峰。公民身份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理论及社会理论中一个亟待展开深入讨论的基础领域。  相似文献   

7.
于庆焕 《文教资料》2011,(10):88-89
权力思想可以说是当代法国著名学者米歇尔·福柯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更是多年来学术界常谈不衰的一个话题。但是.由于福柯本人前后思想的多变性,以及关涉主题的广泛性.人们对他的权力思想,尤其是微观权力学说多有歧议和误解。米歇尔·福柯认为权力不只是物质上的或军事上的威力.权力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可以掌握的位置.而是一种贯穿整个社会的“能量流”。本文分析了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探讨了知识与权力、爱情与权力的关系问题.揭示出福柯的权力理论是对强调团体(比如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的传统权力关系观念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生产力三要素说和生产要素的讲法是一个理论误区,既不合经典著作的原意,也不合逻辑,导致了人们理解上的混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实际上是生产要素,它们只是体现了生产的不变属性,而科技、管理、制度、分工等才是生产力要素,只有这些因素才能体现生产力的活跃性和革命性。纠正这个传统的理论误区才能真正地讲通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Henri Tajfel提出了社会身份理论,从此引发了国内外从不同维度对身份问题的探讨。经过半个世纪发展,身份理论的发展日趋成熟,且有关身份问题的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发展趋势。本文拟从多维度视角分析身份建构的理论机制和本质内涵,以期引导人们关注身份建构由静态化向动态化转变、外在建构向自我建构转变的发展趋势,为人们的职业素养提升和自身专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传统译论中,翻译(译文)总是被认为是对原作的复制和翻版,是女性化的产物。本文论述分析了女性主义译者如何借助解构主义理论颠覆翻译(译文)在传统译论中的次等身份,并以此为工具质疑和颠覆在社会历史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1.
James Paul Gee认为人们使用话语实际上是在创建或重构社会身份、社会活动和社会机构。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语网民们是如何通过网络话语这一种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表露、建立和识别自己的社会身份和态度。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语用学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语境,作为语用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几乎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传统的语境现认为,语境是一种预先设定的、静态的客现存在,而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语境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是呈动态发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在人们的语言活动过程中,语境的动态性发挥着许多奇妙的语用功效,正是基于这一点,笔者对动态语境及其语用功效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罗伯特·帕克是角色身份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角色与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身份有关,正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拥有不同的身份,因而其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决定个体身份的主要因素有权威、财富和声望。作为影响个体道德成长的家长和教师,其拥有权威的程度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权威是期待他人屈从的合法化的权力。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具有权威的教育者,能使受教育者对其产生尊重,进而认同其所传递的价值观。而在道德教育中,家庭和学校具有不同的权威,其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一、家长的权威家庭是儿童道德社会化的重要…  相似文献   

14.
欧洲核子研究的科学家对中性 K介子的衰变特征进行了迄今精度最高的观测 ,进一步直接确认了“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的存在 .早先的理论认为 ,物理定律在空间反射的情况下是不变的 ,这被称为“宇称守恒”.宇称守恒可以简单理解为 ,基本粒子在照镜子时 ,其镜中的像与粒子具有对称性 .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之后 ,人们认为应当存在“电荷宇称联合守恒”(CP守恒 ) ,即将粒子换成电荷与之相反的反粒子并进行空间反射后 ,物理定律是不变的 .但这一假设无法解释为何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中 .根据现有理论 ,宇宙…  相似文献   

15.
多民族国家视域下的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是一种高层次的现代文明意识.公民身份是人们国家属性的反映,对公民身份的认可是人们对国家认同的一种表达,国家认同是超越其他认同的高级认同.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公民,通过公民教育,要将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与公民身份认同、国家认同三个维度协调、统一起来,不仅有效激发各民族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也有利于保留少数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不致断裂与消失.在我国现阶段正确认识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有利于社会稳定,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少先队辅导员是我国少先队教育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教师队伍中极具专业特色的一支队伍。本研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及变迁情况的分析,呈现出这一群体在时代演变中的身份建构,为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提供启示。研究发现三代辅导员的身份认同呈现出典型的时代特征,有"组织依恋""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三种不同取向。研究认为社会转型、公众期望的转变以及身份需求与现实的冲突是身份认同变迁最主要的原因。最后,研究认为提升辅导员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明晰辅导员的身份定位、增加辅导员专业学习及理论提升的渠道是强化当代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7.
用户身份认证是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第一道屏障.目前防水墙认证主要采用传统的静态密码认证,在身份认证过程中易被窃取,这严重危胁着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针对防水墙身份认证的安全需求,提出了基于混沌理论的一次一密动态密码认证及角色访问控制相结合,实现了身份认证的无约定动态变化,增强了防水墙身份认证及系统访问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考察传统的“天人之辩”出发,认为从汉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到宋理学以来,在建立了一套天理规则系统后,从而使其僵化,时至近代,则成为一道迈出中世纪的篱藩。而在西洋船坚炮利压迫之下直接造就的封建理想天国的崩溃,使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日渐失去根基,在民族危亡的外力作用下严复祭出的“天演”援引西方理论,对“天人之辩”进行了一次近代扬弃,对中国思想界及各阶层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本文就此分析了其近代特点与传统的关系,试图从另一个视角蠡窥中国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中一些思想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共同富裕的实现不仅需要发展生产,也需要完善分配。中国传统均平思想是传统时代人们对分配和公平分配问题的最主流回应。然而,传统均平思想并不天然指向共同富裕。身份为据、权力掌控、秩序取向才是其中蕴含的底层逻辑。身份为据指以人们的等级身份为分配的依据,等级身份决定了人们在分配中的地位,分配也是有等差的,这在当时人看来是公平的。权力掌控指等差的分配结构由国家权力建立,由国家权力主导,并以国家权力为依托,这种分配与国家政策和国家治理过程融合在一起。秩序取向指分配的首要目标并非公平或效率而是秩序,为此在治理思路上注重调和。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均平思想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20.
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对传统的女性主体身份进行了审视,自理论提出以来便得到学术界普遍关注,但是由于性别操演理论对传统文化结构中的伦理、责任等构成挑战,使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饱受争议。对此,巴特勒一直在努力完善自己的理论,通过不断进行讲座和发表学术著作来弥合人们对性别操演理论认知上的断痕,然而,以目前的理论框架来看,要彻底说服公众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