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访是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部分学生不欢迎教师家访,原因是惟恐教师在家长面前“告状”。由此,在教育实践中,我尝试了“报喜式”家访,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第一,出示“安民告示”。在每一学期初,我都告诉学生,老师这一学期会到你们家去家访,反映你们在学校的表现。老师要求你们从现在起为老师准备好家访的“礼物”,比如学习进步、比赛获奖、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等等。学生听后个个精神振奋,积极表现自己。第二,及时上门送“礼”。我在教育过程中随时注意学生的表现,努力寻找学生的…  相似文献   

2.
我当了十五年的班主任,多年实践使我逐渐懂得了,家访工作一定要了解学生和家长的思想性格特点,注意研究家访时学生与家长的心理,采取适当方法,讲究家访艺术。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严,但管教不得法,动辄打骂,往往造成孩子在家长面前循规蹈矩,一旦离开家长就“无法无天”。家访时如多讲或只讲学生缺点,家长火冒三丈就会打骂孩子,会使孩子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访问这样的家长,我总是把《班级学生情况记载》带去请家长看(学生不在场),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向家长介绍教育孩子的方法。这样,家长能和老师很好配合。有些学生的父母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不一致,家访工作就应做到更细致些。几年前,我班有个女生,比较散漫。她父亲对孩子要求严格,性格爽直。家访时我  相似文献   

3.
家访有感     
我对两次家访至今记忆犹新。有一阵子,连着几位小朋友都告葛亮的状,说他总是欺负小朋友,还和别人打架,几次“战争”都起因于他。小葛亮脑瓜聪明,创造能力很强,平时老师还特喜欢他,没想到他竟然去和别人打架。我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并对他说:“我要找你家长。”因连续几天都是他奶奶接送他,于是,我决定去葛亮家家访。带着一种不悦的心情,我敲响了葛亮家的门。见到葛亮父亲后,我按捺不住地把几天来葛亮的“不俗”表现和盘托出,同时一再告诫家长好好管教孩子。葛亮的父亲一句话也没说,只是用眼睛狠狠地瞪着孩子。走出他家不远,…  相似文献   

4.
徐卫 《四川教育》2012,(2):33-33
“家访”一般有i种情况:一是学生在近一段时间里出了什么问题,家长又没能到学校来协助老师解决问题.无奈之下老师只好亲自登门造访,这是一种被迫性的家访;二是学校有硬性要求,班主任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家访,于是,老师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孩子的家庭进行探访,这是一种半主动半被动的家访;三是教师出于对某位学生特别的关注,认为有必要与家长交流沟通.于是进行主动性的家访。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作为家长,对带孩子所要付出的艰辛肯定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惟独没想到家长是个很没面子的角色,似乎只配被学校呼来喝去。孩子小时,家长免不了要接送。但学校似乎从不考虑家长的时间如何安排,是否宝贵。学校心目中没有家长,还把教师应尽的责任推给家长。“陪读”,是每个家长都经历过的。默写生字、背外语、检查作业、试卷签字等等,老师布置的,家长即便有意见也不敢违抗,出于无奈,只得照办,惟恐孩子“吃不了,兜着走”。老师向家长告学生状的事,在我们周围更不少见。不少家长常因孩子淘气而被老师“勒令”到校,接受训斥。回家后,…  相似文献   

6.
家访之我见     
一、家访的优势1.家访能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例如:一名学习中等的女生,怀疑一切人,性格孤僻。通过家访,了解到是因父母经常吵架闹离婚所致,使孩子的心理受到了严重伤害。而家长由于好面子也没有向老师提及。通过老师的家访,家长发现,确实该和老师说说实情。后来,虽然老师试图调解学生父母关系的计划失败了,但学生的家长却始终如一的信任老师,有些什么消息,老师都可以从家长或学生的口中准确地了解,这样一方面老师可以时刻提醒家  相似文献   

7.
家访,能让老师亲眼目睹孩子的生活、学习环境;家访,能让老师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与沟通;家访,能让孩子和家长感受到老师心中装着学生,这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鼓励……家访的重要性,每一位班主任都心知  相似文献   

8.
作为老师,我常对学生进行家访,而在家访中我常听到家长这样的话——“孩子不怕我。”“不怕我”本该是好事,它体现了孩子与家长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有利于孩子独立性格的形成。可是,一些家长所说的“孩子不怕我”却是饱含了家教中的“无奈”。意思是孩  相似文献   

9.
对于家访,有这么一种倾向:学生普遍将老师的“家访”与“告状”划等号;家长也认为必是自己的孩子做错了事,不然,老师何以登门拜访呢? 我接触到一个班主任,他的班上却出现了一股要求家访的热潮。为什么呢?原来他家访时采取的是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学生有了错误,他不马上向父母告状,而是亲近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蒋德利 《班主任》2023,(12):38-41
<正>家访是沟通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及学生心灵的桥梁,有助于促进家校共育,实现学生健康成长。自从教以来,我一直重视家访工作,精心设计,充足准备,把每一次家访都视作一节精彩的德育课来完成,在争取家长配合支持的基础上,收获了最佳教育效果。一、有的放矢,知家访的“天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好一堂家访课,必须避“虚”求“实”,立足于学生与其家庭的真实情况,知晓家访的“天气”,让家访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1.
教育需要沟通,以往家校沟通的方式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常受时间和空间条件制约。现在信息时代,“家校通”为学校与家长们之间构建了及时沟通信息的网络平台,成为老师、家长、学生相互交流的好助手。一、巧用“家校通”搭建学生成长阶梯因为成年人也需要肯定与鼓励,所以在与家长的联系中,我们要多肯定孩子的长处与进步,“赞美”家长在育子方面的优点。发现家长教育方法欠妥时,应以“建议”方式提出,千万不要“指责”。教师与家长关系融洽,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把家长当成服务对象。平时,我多方面、多角度地去了…  相似文献   

12.
家访是班主任常用的工作方法,但由于学生居住分散,家长又比较忙,给老师的家访带来诸多不便。班里召开家长会,越是差生,其家长越不参加。而家长会大多数都是要针对差生解决或说明一些问题的,往往形成“拉锯战”,老师越找家长越不来,家长越不来而老师越要上门找,针对这一问题,我采取了由“家访”变为“校访”的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现在有些学校除了每年召开一两次家长座谈会以外,平时老师很少有走出校门到学生家去访问的.老师遇到学生有缺点错误,就把家长招到学校来“告状”,给学生和家长造成很重的精神负担,甚至会使一些家长用种种惩罚手段对学生施加压力,给果给学生的思想和学习都造成许多不良影响.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日到学生家访问,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通信息,相互配合,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必要.怎样才能搞好家访呢?我在自己的实践中体会到,学生的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带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上门访问,家长从成绩上可以看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也可由此谈到学生的其它问题,这样家访效果较好.开学了,我诱导学生思想上积极上进,学习上  相似文献   

14.
归来吧,家访     
孩子读了几年书,本人就盼了几年“家访”。可孩子现在已读初中二年级了,而所有的老师却一次也没有“家访”过。直到最近与一位老师交谈,方知“家访”早已过时了、不搞了! 想当年,本人在校读书时,班主任老师隔三差五地到家里来“访问”,我在家里、在学校的情况,让老师、爸妈弄得个“明明白白”。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访”的老传统已逐渐被丢弃。为什么呢?据说,主要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今非昔比,教师工作量大,时间有限,实在抽不开身;不少学生并非就近入学,给老师“家访”带来一定的困难;有的甚至是怕引起家长的误会。 于…  相似文献   

15.
一位家长在网上抱怨说,他每天都会接到老师没完没了的短信,指示家长完成改、默、判、背、预习、复习等各项辅导工作,家长业余时间完全被占据了。家长真的成了老师的特别助理?教孩子学习功课,到底是家长的事,还是老师的事?教师使用短信,主要是希望更为快捷更为方便地架起家校之间的桥梁。二十多年前,我们与家长沟通的方式主要是家访。短信与家访  相似文献   

16.
谢彦 《今日教育》2009,(7):60-61
1加1怎么会等于90呢?看到这个明显不成立的数学算式,您心中肯定会冒出这样的疑问。我想说的是,第一个“1”指的是老师,第二个“1”指的是家长,“+”指的是家长和老师之间有效的沟通,“90”则表示孩子健康成长的效果指数。笔者近日看到一则消息—政协委员提倡恢复家访,大意是现在的老师不爱家访,  相似文献   

17.
点燃心灯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纯朴的家长把老师当神一样看待。每次家访,心灵都会受到巨大的震撼;家访的每一幕,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随着家访次数的增多,我愈发感觉到:我们不是神,但我们可以用师爱点燃学生心中的灯。  相似文献   

18.
家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串门走动,也不是教育手段的点缀。对教师而言,家访是一个教师世界观、价值观、人品、胸襟,甚至是眼光的全面展示;对家庭而言,家访带来的是家长的惊喜、孩子健康成长的曙光;对学校、社会而言,面对面、心对心的家访更能有效拉近家长和老师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促进  相似文献   

19.
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方式很多,新时代的教育已融入了新理念、新形势。自全省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以来,老师们大胆创新家访形式,变传统的"告状式"家访为家长、孩子乐于接受的主动式家访,融洽了家校关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提升了教育形象。  相似文献   

20.
纪延淑 《山东教育》2004,(28):19-19
有些教师由于工作忙,或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学生犯了错误时,常常这样“命令”:叫你爸爸(妈妈)到学校来!这无意中将自己职责中的家访变成学生家长的“校访”。这种做法,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危害却是极大的。对家长而言,因是老师的旨意,又望子成龙心切,所以无论自己多忙,或心情如何,都得准时到校,否则得罪了老师,担心贻误孩子。家长被传“校访”,教师常常对家长批评、责难。家长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把孩子的错误违心地大包大揽过来,并且替孩子下保证,订计划,对学生起不了多大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而言,常常是因犯错误被罚而让家长“校访”的。自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