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在学校例行的“推门听课日”中,笔者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有关“立体图形的体积”的复习课。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前一天梳理的关于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大约2分钟后,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到黑板前展示,再结合这名学生对知识点的梳理框架,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又一次带领  相似文献   

2.
余颖 《江苏教育》2006,(2A):25-27
近日在学校例行的“推门听课日”中,笔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有关“立体图形的体积”的复习课。上课开始,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前一天梳理的关于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大约2分钟后,教师请一位学生到黑板前展示,再结合这名学生对知识点的梳理框架,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又一次带领全班同学逐条回顾了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还特别提示了需注意的事项,且作了相应的板书。当以上过程结束时,一节课的时间已过大半。  相似文献   

3.
这种结课方式较适合知识点较为零散的课型,也是教师们常用的一种结课方式。讲课结束前,教师可采用梳理、归类、总结和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整理,梳通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相似文献   

4.
案例:“认识大约几时”在一次数学新教材课改专题研讨课活动中,三位教师执教的课题都是一年级第一册“钟表的认识”。在这一节课中认识“大约几时”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又能让学生主动地、自主地获取知识呢?三位老师就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实施了不同的教法。第一位教师课前教学设想:认识大约几时是本节课的难点,借助课件直观地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发现,总结认读方法。紧接着用抢答的方式来巩固深化。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在玩中巩固新知。课堂情景描述:认识7时整后,教师用课件同时出示“大约7时”的两个钟面。…  相似文献   

5.
邓光显 《山东教育》2005,(31):46-46
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一年级数学“统计”课。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同学生:“学了这节课,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一时间,学生的回答可谓各式各样。有回答贴动物、贴水果、贴纸工的.有回答贴的本领的.更有回答大象过生日的。显然教师的用意是通过提问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可是学生却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教师又问:“那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啊?”有的学生立刻回答:“学会了贴的知识。”无奈之下,教师只好放弃了让学生自我小结的本意.自己指着小黑板,小结本课的知识点:“今天我们学了排一排、分一分、数一数,这些都是统计的知识。”  相似文献   

6.
栾海军 《科学课》2009,(6):39-39
《杯子变热了》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节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探究热传导的现象和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按照课本顺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都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前几天听了一位教师的课,我发现本节课的“活动准备”这一环节值得商榷。这节课开始的时候,教师按照课本的顺序先让学生用手摸一个盛凉水的杯子,学生觉得很凉,  相似文献   

7.
“预设生成”是每堂课必须经历的,我们课前的“预设”都希望在课中能够“生成”,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生成”决定这堂课成功与否。但是,并非所有的“预设”都能“生成”。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对:当学生不能顺利出现“预设生成”时该怎么办?笔者认为要看预设的内容而定。如果是本节课中不可缺少的、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或比较重要的方法等,那么一定要想办法促使其生成。那么,在课堂中怎样促其生成呢?笔者经深刻反思想到了以下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8.
曲丽  刘广民 《科学教育》2007,13(4):60-60
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教学中难度较大、知识点较多、学生学起来较困难的一课。为了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本节内容,笔者自制了“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的教具,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描述染色体、  相似文献   

9.
一、课前设想以往的复习课,往往是教师整理,学生听;教师归纳,学生记。怎样由传统复习课过多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技能提高走向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力提高和学习需求,努力实现“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发展”呢?我认为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力求凸现学生主体,通过竞争达到创新。具体做法如下:1.课前预习,自制系统整理卡和问题卡。通过制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运用各自不同的方法对其知识点进行梳理,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回忆并记录相应的问题与疑点,做到使复习内容心中有数。对教师来说,课前认真阅读每一位学生的两卡,…  相似文献   

10.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五年级两位数学教师教学同一节课"数字与信息"。这是一节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课前需要学生收集相关的数字与信息,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交流等活动。而这两位教师在处理"公民身份证"这一知识点时,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以取得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案例一:师:请各小组的同学相互交流一下,老师课前布置了调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双边活动 ,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要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师就应具有相当的应变能力。马卡连柯曾指出 :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怎样才能较好地掌握这种技巧呢?一、深究教材 ,把握教学之“本”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 ,做到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就必须潜心钻研教材 ,深入了解教材的教学要求、训练重点 ,每一课的知识点 ,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进行哪些训练 ,进行哪些方面的思想教育等。有一位老教师在成功地完成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后 ,有人问他 :“准备这节课 ,你花了多少时…  相似文献   

12.
吴敬德 《学周刊C版》2014,(8):187-187
几个月前.笔者观摩了几节美术评优课。其中某中学美术教师的课件出了点故障.临上课时怎么也打不开。那是一节人物写生课,面对下面听课的五十多位学生和七、八位评委.这位教师的紧张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而我认为本节课的内容即使没有课件也完全可以请学生担当模特.介绍人物的比例、动态等来完成教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教师在讲台上给大家鞠了个躬.说道:“我的课件打不开了.这节课没法上。”接着就准备离开教室。我不禁愕然了.参不参加评优姑且不论,而教室里还有五十多位等待上课的学生.  相似文献   

13.
<正>最近,笔者观摩了一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的“集合的概念”.纵观整堂课,仍是沿袭传统知识点教学的方式,即“教师讲解知识点,学生训练强化”.虽然不能说这样的教学效果不好,但却与数学育人的目标却相差较远.“集合的概念”作为高中数学的起始课,其重要性与教学地位不言而喻,那么本节课应该如何教学?  相似文献   

14.
一、“翻转课堂”到底是什么翻转课堂,又被译作“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所谓“颠倒”,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传统教学模式是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点,课后学生通过习题巩固内化所学内容,而“翻转课堂”则是在课前通过观看视频完成知识点的学习,知识内化则是在课堂上进行。[1]为了让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翻转课堂”的内涵,笔者将实施翻转课堂的基本要领梳理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玉珏 《考试周刊》2011,(73):108-109
本节课为高三英语一轮复习课,复习的内容为牛津高中英语第一模块的Unit3“LookingGood,FeelingGood.”。课前,教师对学生和教材进行分析后,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课堂上,教师合理地应用时间,用一课时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课后,教师对本节课的优缺点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6.
案例1在加拿大12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三年级)的一堂“统计初步”课上,授课教师课前把本节课所涉及的数学术语的英语单词和数学基本知识板书在黑板上,简单介绍后便开始进入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的教学。问题1:学生住宿情况的统计。  相似文献   

17.
1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在机房进行的,通过广播教学软件给学生进行演示,然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具体的问题,在会考练习系统的基础上巩固并拓展知识点。本节是信息技术课程“收发电子邮件”中“Outlook软件的应用”,在会考中是重点内容。所以笔者设计一节课的内容,结合会考练习系统进行知识点的传授。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不少导学案教学异化为课上做完一份学案的教学,忽视学生的思维参与,缺失了学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教师应多关注学生面对一个新问题的分析力、思维力.一、观察评价:解构常见复习课(1)先知识回顾,再习题练评上课伊始,师生共同将本节课所要复习的知识点罗列、梳理,一般采用教师询问、学生回答、其余学生补充、教师适时进行点评的教学形式.案例1 "平行四边形"复习教学片断环节一:知识梳理师: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它有哪些  相似文献   

19.
一节课在经过导学、研讨、展示和练习之后,下课前的一小段时间,是对整堂课的总结、归纳、梳理和点评的阶段,它对整课起到“画龙点眼”的作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将整节课中学生的表现,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展示等做评价,也可以将练习环节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做一讲解、说明,同时再将本节课的内容做归纳性总结。对于高中物理来说,一般情况下所学知识点规律性都比较强,教师的梳理和总结如能做到系统化,可以更多地将时间用于对学情的评价上,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相似文献   

20.
一说教材。很多教师说教材时,都说这节课很重要,是承前启后。“很重要”,“十分重要”说课者不必直接说出。它的重要性你应通过分析,有理有据地说出来,不必由教师简单下定义。可从本节课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在大纲、考纲占的位置两个方面说清楚。本节知识点、能力点、德育渗透点、重点、难点不应简单罗列了事,也不应光简单地把大纲中的了解、理解、综合应用重述一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