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同志: 我学新闻也有一半多时间了,但很“低产”,不是说见报少,而是写稿少,总感到把本单位一些好人好事报道后,就再也想不出还要写些啥,平时看到有的通讯员好像总有写不完的东西,心里很羡慕人家,可自己就是学不来。因此,想请编辑解答一下。 广西柳州 史秋云 史秋云同志: 从信中看,你和部分通讯员一样,都存在这个问题,写稿走入了一个误区,片面认为新闻报道就是写好人好事,写工作成绩,似乎舍此便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了,因此报道路子越走越窄。很显然,这主要是报道题材单一,不会拓宽报道面的缘故。当然,写具有典型意义的好人好事,写工作成绩和经验,这是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继续坚持做下去。但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社会各个方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的职责就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当好新闻单位的耳目,为新闻单位撰写稿件、提供新闻线索。为党报当一名通讯员,责任是重大的,任务是艰巨的。有时,听到一些通讯员讲:“工作太忙,没工夫写稿”。也有人说:“工作是硬指标,不干不行,写稿是份外事,写不写都可以”.从而把工作和写稿对立起来。我觉得工作和写稿表面看来是一对矛盾,但,实际上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如果我们不做工作,也就没有新闻线索,当然也就谈不上撰写稿件。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这对矛盾。我在实践中做到了:写稿促进工作,工作促进写稿。  相似文献   

3.
我给新闻刊物写稿,以《新闻三昧》最早。起初是由于报社一位老师的推荐,我手头有了一本《新闻三昧》。至于《新闻三昧》编辑部里的人,我是一个也不认识。我边学边写,尝试着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整理成文字,投给《新闻三昧》。在等待了半年多时间、数十次投稿之后,我的文章终于变成了铅字。当然,在这些被发表的铅字中,有好多是经过编辑老师给修改过的。兴奋之余,我将发表过的文章与原稿进行对照,看编辑老师是如何给修改的,以便从中汲取营养,然后再进行总结。之后再写稿,再投稿,用稿率慢慢地也就提高了。  相似文献   

4.
编辑和记者有何区别?在出版新闻工作的业务探讨中至今还鲜见这类的文字,似乎还缺乏专门的研究。但从实际工作的情况看,作为新闻出版队伍中两个司空见惯的主要岗位,如果不对其各自的业务特点予以廓清,则确实会影响编辑记者素质的提高,因此有分析一下这两者异同的必要。 编辑和记者的不同,最表面的当然是干的事不同:编辑以编别人的稿子为主,记者以写自己的稿子为主。但是在一些较小的新闻单位中,往往采取的是采编合一的体制——工作人员在单位编来稿时是编辑,出去采访就是记者。在这样的单位中,人们就感觉不出编辑和记者的不同。有不同也不过是  相似文献   

5.
我在一家地方报纸工作。我们报社新闻工作队伍的状况,总的说来是好的,他们热爱党的新闻事业,勤勤恳恳地工作,特别是许多业务骨干,一向兢兢业业,为办好本报尽心竭力,表现了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高尚品德,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但是,在社会上一股“一切向钱看”的歪风影响下,也有极少数的编辑记者,追名逐利,不讲道德。有的人不是专心致志地搞好本职工作,为本报多写好稿,而是在工作时间里醉心于采写外稿。为通讯员加工整理稿子,本来是编辑、记者应尽的职责;可是有的人编了别人的稿子,也硬要署上自己的名字;极个别的人甚至把通讯员的来稿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作品向外投稿,干起剽窃的勾当。有的人利用职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我向报社投了几篇稿件,都被退了回来。编辑说主要是材料太琐碎,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不好采用。我也知道自己写稿不得要领,但怎样才能有效的克服这个毛病呢? 于敏之 于敏之同志: 你明白自己写稿不得要领,我看主要是犯了堆砌材料的毛病,对事例不加选择,事无巨细,一味堆砌,当然写成的稿子会给人不知所云的印象。有的通讯员写稿子总觉得没啥说,提笔两三行就写不下去了,你则是提笔写不完,这两种毛病虽表现形式不同,但原因基本相同,即写文章的基本功不到家,不会立意,不会确定主题,也不会选择材料和运用材料。 克服堆砌材料的毛病,办法有  相似文献   

7.
或许有人看了文章的题目会感到奇怪:报纸当然是编辑办的了,记者写稿,编辑编稿,然后印出来,就是报纸。怎么可能是报纸来“办”编辑呢?话是一点也不错的。从报纸的“生产流程”来说,报纸是“我”生产  相似文献   

8.
有机会,看了大量的申报高级编辑、主任编辑同行们的材料。这些同行有的是平时就认识、就熟悉的,也有的还尚未谋面。这些申报者往往是各单位业务的佼佼者,从那一份份字迹工整的业务报告中,从后面附着的一页页奖状的复印件和一篇篇业务论文或新闻作品中,我真正掂出这一切的份量:这是每位新闻工作者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心血啊!对于这,我不得不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9.
每当我们打开报纸、刊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标题。一则好的标题,不光能表达文章、报道的内容,吸引读者注目,有的还能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把读者引进稿件内容特定的意境之中,浓化对读者的感染力。有的标题旗帜鲜明,读者一看便知报刊的立场、观点,有的标题含蓄,读者阅后会沉思良久。当然,也有的标题平淡无味,读者一看连文章、报道本身都不想再看……可见,制作标题在写稿中占有重要位置。 有些同志对标题不重视,总想依靠报刊编辑给自己的稿件制作一个好标题。这种想法虽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0.
常和一些通讯员接触,发现他们中有不少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业余写稿,连年取得工作、报道双丰收,生活中充满了乐趣。然而,也有一些通讯员却因为写稿而常常陷入一种焦燥、苦闷和烦恼的状态之中,有的写稿不少,采用的却很少;有的上稿虽多,可在单位里处境艰难……,因而影响了工作和写稿。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笔者意外收到某报社寄来的“报喜信”,在信的第一行赫然写道:“首先,祝贺你被评为本报2001年度上半年优秀通讯员!”更令我激动的是,该报社为了“加强联系,沟通感情,鼓励写稿”,“诚邀”我参加“颁奖大会和为期4天的新闻培训班”。遗憾的是,由于单位工作忙,我失去了与编辑老师见面并请教的机会,这让我怅然若失。  相似文献   

12.
一次我到一家新闻单位办事,一位编辑对我说:编辑难当啊!随后给我看了一些来稿。映入我眼帘的是:写稿不用方格纸;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还有涂改得很乱的,……  相似文献   

13.
某报编辑在讲新闻写作时说:“编辑看稿看前三行,前三行不行就枪毙了。”对此,我实在难以苟同。我没有作过统计,给新闻单位写稿的人中不懂新闻五个“W”,甚至连什么叫导语也不懂的占多少比例。但是我敢肯定,这样的人为数不会很少。我们不是提倡开门办报、依靠广大读者办报吗?那么,不懂新闻基础知识的人给报纸写稿,自然也该是受欢迎的。而这样的人写稿往往不会把功夫下在  相似文献   

14.
我是1987年开始写稿的,才写稿那阵儿,因没老师指导,自已又不懂新闻写作知识,就连最起码的新闻五个W也不知道,难怪写出的稿子人家编辑不用。有一天,我去乡文化站借书,见当时的文化站专干熊应学正在看一本杂志,出于好奇,便走过去  相似文献   

15.
编辑的独特心理活动、心理因素构成了编辑心理学。这里仅就处理通讯员来稿方面,谈谈编辑心理的几个方面: 其一,编辑喜欢适合本报编发的稿件。因为在内容上不适合本报用的稿件,编辑连看都不想看,根本谈不上选用。故要求通讯员在投稿前,要研究对象,分析报刊的特点和需要,投其所需;否则势必如石投大海。  相似文献   

16.
胡永球 《新闻三昧》2005,(10):54-56
编辑工作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句话反映了编辑工作淡泊名利、埋头苦干的特点。今天这种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翻开报纸,打开收音机或电视,看到听到的许多新闻作品署有多位作的名字,其中有的作往往就是作品的编辑,也有的是记兼编辑。在有些报纸的《本报新闻》版,这样的作品占了大部分。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其中存在一些什么问题,笔认为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7.
《广州日报》1月13日《职工之家》专栏刊登了广州海运管理局吴超元的呼声:《不要冷落乒乓球运动》,并加了编者按:“吴超元同志是本报通讯员,他投此稿到本报后几天便因车祸不幸逝世。我们特刊登此稿,以示哀悼。”读完这则编者按,我深为《广州日报》对通讯员的深厚感情所感动。通讯员利用业余时间为党报写稿,为党的宣传工作不辞劳苦地工作,他们的辛勤劳动理应得到重视。然而,有的地方对宣传报道工作有成绩的优秀通讯员却重视不够。江苏省盐城市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编辑几乎成了苦差事的代名词,大学毕业的学生当了记者的就神气,当了编辑的就丧气,即便是资深记者,有了更多的经验更适合做编辑了,也大都对编辑工作越来越不感兴趣。于是,有的单位便把一些能力不强的记者打发到编辑岗位;有的单位迫不得已只能不断地向社会招聘编辑;有的单位干脆做出规定,新入社的大学生必须做几年编辑工作。这样,在新闻界就形成了一个怪圈:没人愿意做编辑——编辑队伍素质下降——编辑岗位不被重视——更没人愿意做编辑。所以,新闻界大记者常被称道,而大编辑则越来越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19.
给编辑争光     
和爱好写稿的朋友聊天,有的同志总认为只要和编辑关系好,稿件就能刊用。其实,事情也不完全是这样。编辑编发稿件,也不是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而是遵循一定原则、择优录用的。倘若编辑都用关系稿,整个版面的文章质量不高,结果,领导不满意,读者不爱看,编辑也觉得脸上无光。因此,作者写稿时,应把心思用在提高文章质量上,要有一种给编辑争光的意识。 在与编辑的交往过程中,我感到编辑喜欢那些有真才实学、能吃苦、上进心强的作者。而对于写不出高质量文章又请编辑照顾的,编辑往往是一愁莫展。即使有时碍于情面用了,也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编辑常与通讯员和稿子打交道,窥见了不少通讯员的复杂心态。有的通讯员笃信“朝中有人好做官,编辑部有人好上稿”。本来,贴上两角钱的邮票,寄稿到编辑部就可以了,却不惜破费和劳累,风尘仆仆地专程到编辑部送稿。有的向编辑大作“广告”,摊开自己的剪报本,逐篇向编辑介绍,说某文在何报刊发表,受到专家称赞,荣获征文奖,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有的在稿件上详细介绍自己的学历、学衔、参加的学会等:更有甚者向编辑赠送名优产品和土特产品。这些人把主要心思没有用在写稿上,而是花在了自我推销和拉关系上。若距编辑部近,通讯员亲自送稿是可以的。向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