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从《一名新记者的困惑》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鹏 《新闻记者》2005,(1):38-40
新闻晚报记者李宁源在采访阿富汗中国工地遇难者家属时.遇到了采访新闻重要还是尊重遇难者家属的平静更重要的困惑(见《新闻记者》2004年第11期《一名新记者的困惑》)。类似的尴尬,不少记者采访中都曾遇到.李宁源提出的问题也是带有普遍意义的。近两年来,各种灾难事故报道在媒体上日益增多。但是如何处理好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如何把握灾难报道的重心,  相似文献   

2.
《新闻实践》2011,(9):I0002-I0003
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温州察看“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现场,悼念遇难者,看望受伤人员,对伤亡人员家属表示深切慰问,并回答了中外媒体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3.
词序,指的是词语在词组或句子中的先后排列顺序(或词素在合成词中的排列顺序),有人也叫它做语序;对汉语来说,它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同虚词一样,能够表示一定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因此,词序不同,或者词序改变了,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词序不同,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也就随着不同,如:“思想解放”是主谓结构,组成部分之间是主谓关系;“解放思想”则成了动宾结构,组成部分之间是动宾关系。(2)词序不同,结构关系未变,但意义改变了,如:“北京的早晨”是偏正结构,说的是何处的早晨;改变为“早晨的北京”,仍是偏正结构,但意义变了,说的是何时的北京。(3)词序不同,结构关系未变,所表达的意思虽然基本未变,但所强调、所突出的对象却有所变化,如:“北京、上海和天津”与“天津、北京和上海”就有所不同。(4)词序变了,组不成什么语言结构,因而,既不能表示什么语法关系,也不表示什么意义,如:“产品质量很高”,转化为“产品高很质量”,就只是几个词的胡乱堆积了。正  相似文献   

4.
去年12月间,大众日报曾在一版刊登一篇题为《一曲精神文明的赞歌》的通讯,其引题中曰:“遇难者安然脱险”。该文还附了一张照片,说明为:“这是安全脱险的七名农民矿工。”这就奇怪了:“遇难”岂能“脱险”?查《现代汉语辞典》,关于遇难一词的解释是:因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遇难,不是遇到困难或危  相似文献   

5.
在北京中国记协俱乐部里,记者和诗人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兴致正浓时,记者问:“诗人今年几岁?”答曰:“千岁,鼻祖五千岁。”诗人问:“记者今年年庚几何?”答曰:“记者今年九十九。”这一问一答很有意思,幽默、实在而又不玄乎。“诗人千岁”隐喻我国最早的诗歌专集《诗经》已有千年的文明史,“鼻祖五千岁”系指五千年的文明史。然而“记者今年九十九”也是有根有据的。记者,即新闻记者。在我国最早出现“记者”一词的日期是1905年3月10日上海《申报》,一篇题为《论今日各国对中国之大势》的文章中。从1905年到2004年,正好九十九岁。1905年以前,…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周刊》2008,(3):12-12
1月12口,韩国利川冷冻仓库爆炸案发生之后的第6天,遇难者家属代表团和“KOREA冷冻”方面就索赔问题达成协议。  相似文献   

7.
抓问题,是记者(通讯员)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许多同志从走上新闻工作之路的第一天起就学着抓问题,干了几年、几十年,还在念叨着“抓问题”这个词。抓问题为什么如此重要?怎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抓问题的能力从而写出新闻精品呢?结合新近评选出来的第9届“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本文围绕“什么叫抓问题”、“抓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抓问题”这三个方面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8.
卫之 《新闻记者》2006,(7):27-29
北京大学一位大四女生在五一游玩中不幸遇难,《华夏时报》一名年轻女记者假装是遇难者以前的同学,进入遇难者宿舍采访,直至走前也没有说明自己的身份。第二天,报纸上的报道令几位室友同学感到受了“欺骗”,于是将这件事公布在北大的BBS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之后多数意见认为,《华夏时报》记者隐匿身份的采访行为缺乏职业道德;但也有意见认为,这恰恰是记者职业素质的表现,“表明她动了脑子”。那么,记者该不该动这样的脑子呢?  相似文献   

9.
代表作:《海难,为什么发生在这里?》(2001年8月26日人民日报)反响:福建省福清市江阴镇北郭村遇难者家属给人民日报社寄来感谢信,信中说:“人民日报为民伸张正义,体恤民情,遇难家属子孙后代将永远记住人民日报的功德。”许中田总编辑表扬作者深入采访的精神,批示:“应该大力宣传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5,(6):57-62
《新京报》与《南方周末》对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遇难者杜宜骏的报道,激起了复旦学子与新闻媒体的争议,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灾难性事件遇难者媒体呈现的反思:为何报道遇难者?对于遇难者,我们应该报道什么?如何报道遇难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终将促使媒体理性、克制地报道逝者,促进媒体与遇难者亲属之间的体谅与沟通,使报道获得遇难者亲属的理解与公众的认同,并在实践层面完善并发展灾难性事件遇难者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把对方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提出来,引起对方的注意——这是《现代汉语词典》对“提示”一词的解释。录音采访中的记者提示与之略有不同,提示的目的常常不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而是为了引起第三者(即听众)的注意或是让听众能够明白。录音采访时,记者与被采访者交谈,从现  相似文献   

12.
徐学贵 《视听界》2004,(3):50-50
打开电视机,每每看到现场报道,时不时听到现场解说的记者精神饱满、情绪激昂地介绍说,在记者的“身后”发生了什么新闻事件。笔者在为电视台采用现场报道这一形式深深叫好的同时,也为解说词中引用“身后”二宇感到如鲠在喉。是这些记者不明这一词的用法,还是词汇贫乏? 辞海对“身后”一词释义为人百年之后。显然,在新闻现场中,记者用“身后”一词不妥。记者的本意是相对于自身的方位。其实,“身后”这一词早已是约定俗成  相似文献   

13.
去年12月间,大众日报曾在一版刊登一篇题为《一曲精神文明的赞歌》的通讯,其引题中曰:“遇难者安然脱险”。该文还附了一张照片,说明为:“这是安全脱险的七名农民矿工。”这就奇怪了:“遇难”岂能“脱险”,查《现代汉语辞典》,关于遇难一词的解释是:因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遇难,不是遇到困难或危难。还有一篇题为《送子伏法受称赞》的报道,一看标题,耸人听闻。“伏法”,犯人被执行死刑也。而报道的事实是:大队党支书把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而出走的儿子找回,送到政法部门,而政法部门只是将其“收审”而已,哪里谈得上“伏法“? 看来,望文生义极易以词害意。这一点,为文时不能不予注意。  相似文献   

14.
在英语中,“reporter”这个词,可以是指“记者”,也可以意谓“报告员”。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以同一个词为语言裁体,或许就因为这两者的确有某些共同之处吧。在上海的某一次招待会上,一位美国朋友打趣地对杨美蓉说:“你们夫妇俩现在是starreporter了”!杨美蓉会心地笑了,她知道这是一语双关。那意思是:他们夫妇俩在那里(美国)曾是“明星记者”,而在这里(上海)又成了“明星报告员”……  相似文献   

15.
记者的钻劲     
当记者,要有一股子钻劲,要敢于钻、善于钻。人说“钻空子”,本是贬义之词;而对于记者,却要有“钻空子”的精神,记者“钻空子”,寻新闻,就无疑成了褒义之词!  相似文献   

16.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来宾们和朋友们,今晚我们假森林酒家开一个慰问家属的联欢会,我以上海球厂——体育记者俱乐部的名义,对你们的光临表示由衷欢迎!”这是上海电视台体育部主任兼体育记者俱乐部主任沈永毅的开场白。接着,他在欢迎词中说:上海各新闻单位的70多名体育记者同家属欢聚一堂,送旧迎新,可以说是破天荒第一次。在过去的1988年,记者、编辑们辛勤工作在报道第一线,终年忙碌,任务一个接一个,几乎没有节日,没有假期。在取得的报道成绩中,也有各位夫人、丈夫们的功劳。是你们的热情支持和谅解,使我们能够无后顾之忧,全力以赴投入  相似文献   

17.
一资深编辑提及:上海某记者报道.“同盟会员某某在沪去世……”而另一记者同样报道这件事,“最后一名同盟会员,目前在沪因病去世……”显然,后者的报道高于前者。原因当然是他的背景交待得好。记者该如何用活资料呢?  相似文献   

18.
细节在新闻报道中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恰如其分的细节描述可以清晰地交代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勾勒和刻画出人物的形象。然而,笔者在翻阅一些媒体的报道中,却发现部分报道出现了一些令人心寒的“细节”。2005年12月27日,笔者在浏览报纸时,在一天的时间里面同时发现了两条这样的新闻。一个是内蒙古一家报纸27日的报道《内蒙古客车坠入黄河21名遇难者遗体上岸》。内蒙古的这次重大恶性事故使得载有36人的大客车上仅有9人生还,在报道完遇难者打捞过程和善后工作之后,记者找到了几名幸存的乘客,让他们讲述车祸发生前后的情况,以获取更多的细…  相似文献   

19.
1996年8月份,《南方日报》对雷州市“7.11”海难事件进行了连续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海难中玩忽职守的两名责任人被判刑,另有7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国家农业部专为此事发出通报;遇难者家属得到了妥善安置.收到民政部〔」和社会备界捐助的大量财物。报道达到了鞭挞丑恶.弘扬正气的目的。作为连续报道的首篇消息《雷州市渔民出海遇难水产局领导见死不救》是我所参于采写的批评报道中较为满意的一篇,它的获奖得益于整个系列报道采写及策划上的几点成功之处。一、读者来信部记者也要有抱新闻的意识。按老眼光,来信部的记者是揣…  相似文献   

20.
某部“军嫂报道组”9月宣告成立后,她们立即投入了工作,目前,5名“军嫂报道员”已实现在地市级以上见稿“零”的突破。这个部队领导与随军家属座谈时,发现她们对官兵各方面的情况摸得很准,官兵有心里话也愿意向她们讲,有“知兵”的优势,并且有的家属文化水平较高,于是便萌生了让她们担任业务报道员的念头。仓库将5名写作热情高、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军嫂集中,并邀请驻地广播电台、报社编辑记者来库专门为她们授课,使她们很快进入了“情况”,5名家属认真采写的第一件“作品”,均被驻地报纸、电台采播。冯贵成郭选某部成立“军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