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新闻的定义 拙作第一小节题为《“新闻”一词的三层涵意与新闻的定义》。我说:“‘新闻’一词,古已有之。汉语的‘新闻’是名词,有三个层次的涵意。一是指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二是指新闻稿,包括口头的、文字的、音响的、图像的报道。……三是指报纸。”然后,我就汉语“新闻”的第一义、第二义分别下了定义:“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新闻稿(包括口头、文字、图片、摄像的报道)的定义:新闻稿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的报道。” 姚福申先生的文章不提我所说的“新闻一词的  相似文献   

2.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度报道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深度报道的基础。也可以说,调查研究的深入与否是决定能否写出、写好深度报道的关键。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挖出深度问题什么是深度报道?《新闻学大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深度报道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深化,要求一方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另一方面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从总体联系上把握其真实性。深度报道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模式,要求对新闻事实进行跨时空的,由里…  相似文献   

3.
口述实录体新闻,就是新闻作者通过对人物的采访,将人物口述的新闻事实、新的观点和主张等作实录报道的一种新闻样式。它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亲近感。从口述实录性新闻的写作特点和内容来说,需要作者注意以下几点: 1、从口述实录中反映新闻事实。口述实录体新闻不是人物一般语言的记录,更不是人物的讲话稿,而是要言之有物。这个“物”就是新闻事实。也就是要在人物的口述中,把新闻事实反映出来。否则,就不成其为新闻。例如《“吹灯兵”的情怀》(1987年全国好新闻作品),实录了一连阵地长张玉江的话:“说我是‘吹灯兵’?那倒不假,不瞒您说,吹了8次啦。战友们爱跟我开玩笑,说我和‘8’字有缘分。您看,我1980年入伍,当了8年兵,8次立动受奖,8次代理排长,可也被80年代的姑娘‘吹’了8次‘灯’。”接着,记者实录了张玉江谈的找对象被姑娘8次‘吹灯’的原因和经过,以及他的态度和想法。他的谈话本身就是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4.
全国“两会”期间新闻媒体如何报道重大新闻,一直是新闻界关注的对象。今年的“两会”,传统媒体各施解数报道新闻自不待言,网络媒体的大量介入更是为“两会”报道增添了不少热闹气氛。人民日报网络版的一则新闻中曾经对网络媒体记者介入“两会”报道的情况作过这样的描述:“网络版记者从会议现场向报社传输图片和稿件时,经常被众记者围观,成为‘两会’期间  相似文献   

5.
在夜班与稿件打交道时常遇到一些“险情”,深感有些报道人员对“新闻真实”缺乏应有的坚持。前些天为军报通讯员培训班学员讲课时,我先当场做了一个小调查:“了解‘客里空’含义的请举手!”遗憾的是,在40多位学员中举手的只有1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帮助刚步入新闻工作行列的同志切实了解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报道失实的危害,同时提醒“老新闻”们自觉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确很有必要。新闻为什么必须完全真实?这首先是由新闻的属性决定的。什么是“新闻”?陆定一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由此可见: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事…  相似文献   

6.
新闻监督报道受众不满意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舆论监督研究”课题组,抽取全国9个省(直辖市)作为调查地区,对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受众进行抽样调查(见《新闻与传播》2003年第5期《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现状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中有3点应引起重视:1、普遍反映舆论监督对象的层次偏低,批评最多的是“行业不正之风”,舆论监督最多的是“一般干部”。2、舆论监督报道一般化,监督力度不够。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舆论监督报道“不敢碰硬”、“批小不批大”、“只打‘死老虎’不打‘活老虎’”等。3、新闻从业人员普遍反映舆论监督难。  相似文献   

7.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8.
“新闻即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若干年前,我曾提出过:“新闻是‘事学’”。这只是一个论题,正如“文学是人学”一样,不是定义,而且有待商榷。但有一点十分清楚,“新闻是‘事学’”,是从“文学是人学”引发出来。我要探讨的,也仅在新闻的源流。 文学主要是写人。可以出于想象和虚构,通过概括集中,突出人物性格,使所写的“这个人”典型化。新闻有所不同,它要用事实说话,报道一桩一件的事实,通过信息的传递,使许许多多个别的事实具有新闻性。因此,新闻主要是写事,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即使是着重写人的报道,包括人物通讯,也不过是因事及人,终究离不开大量事迹。所以说,“新闻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第三条规定:“新闻与广告必须严格分开,不得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为被报道单位做广告。凡属新闻报道,新闻单位不得向被报道者收取任何费用,凡收取费用而刊播的,应标明为‘广告’。”这一规定,为处理新闻与广告的关系提供了依据。但是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企业在新闻单位做了广告,同时这家企业又创造了先进经验或涌现的突出的好人好事,这些经验或事迹不少内容与广告内容有密切关系或一致,新闻事实与广告事实发生“重合”现象(以下简称“重合”现象)。能不能和怎样宣传上述新闻,让广告与新闻二者宣传内容“重  相似文献   

10.
党报与时俱进 回答“为什么”比反映“是什么”更重要 新闻学把媒体上的报道分为三个层面:“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早在20世纪中叶,一位美国新闻学者曾经说过,“‘为什么’与‘是什么’同样重要的时代来临了。”进入21世纪的今天,对于党报而言,我们则要说,“为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的时代来临了。  相似文献   

11.
博览     
新闻五要素新说叶春华在《新闻写作》一书中认为:五个W不是新闻五要素,而只是“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这一基本要求的具体化。他认为,新闻的要素也有五个,它们是: 具体性,“指的是新闻必须是具体的,它是客观事实的报道,是用事实来说话的。”真实性,“指的是这些具体事实必须是真实  相似文献   

12.
新鲜性是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指报道的事实新,时间新,角度新,同新闻的时新性相近。有人据此特点把新闻比喻为‘活蹦乱跳的鲜鱼’,提出要‘抓活鱼’,向人们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①笔者认为,从事实角度讲,新鲜性应该是指过去从未发生或发现过的,从内涵角度讲应该是  相似文献   

13.
读了《新闻知识》今年第四期龚志聪同志关于新闻作者署名的文章后,自觉受益非浅。但对作者一定要署真名实姓这一点不敢苟同。首先我以为新闻作者署名不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一般不具有新闻性。‘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根据这个定义,一条新闻具备了‘新近发生’、‘事实’、‘报道’这三点就可以了,至于是谁报道的无关紧要。作为作者,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读者要看的是你的文章,而不是看你有什么职务,代表了谁。十年动乱期间,人们看报总要看谁写的,有什么背景,这种苦头我们已经吃够了。一个农民或一个县长写了一篇新闻稿,在本单位也许是新闻(其实不应该成为新闻,相信随着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这  相似文献   

14.
新闻策划与制造新闻兼与丁未先生︽﹃新闻策划﹄现象析︾一文商榷刘文帅新闻是可以策划的吗?新闻媒体可以“制造”新闻吗?丁未先生在《‘新闻策划”现象析》中作了否定的回答,为什么泥?作者认为“‘新闻’不等同于‘新闻本体不能策划应是十分明确的”。请问:“事实本...  相似文献   

15.
从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来说,写一条新闻总得有个“根据”或出处,表明报道的事实一有来源,二是新鲜的。否则,报道的事实缺乏“根据”或出处,既难突出新闻的“新”,甚而还会构不成“新闻”,同时又使读者感到新闻无来源,对它的可信性产生疑惑。因此,写作时应当努力交代出“新闻”产生的“根据”或出处,这便是新闻中的“由头”。可是,从报上常看到没有“新闻由头”的新闻。例如,今年2月3日《北京晚报》一版刊登新华社播发的一条新闻就有这个问题。先看新闻的开头:“北京市工业企业全面推行以‘两保一挂’为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新闻报道角度呢?《简明新闻学》中是这样解释的: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即从哪里入手来表述新闻事实,也可以说,新闻角度就是新闻采写的突破口或切入点。知名记者艾丰把选取新闻角度比喻为“探矿”。指出“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藏’,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怎样才能写出好的报道,找准新闻报道角度呢?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光有事实没有发现不成其为新闻,发现得太晚而失去时效性也不成其为新闻。发现与事实的发生总是有个时间差,相对要滞后些。批评对象不会开“新闻发布会”广而告之,批评事件的形成和批评线索的传递过程更费周折,这种滞后现象尤为明显。要解决求新与滞后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避免搞成“马后炮”式的工作总结,让批评报道真正成为“新闻”的报道,办法只有一个——运用创新思维去深入挖掘,在挖掘中发现,在发现中重新发现。  相似文献   

18.
庞进 《新闻知识》2005,(10):57-58
副刊散文,即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散文。副刊散文的特点在与新闻报道的比较中显而易见。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短短的十个字,说出了新闻的三个特质:1、新近发生的,即时效性;2、事实的,即客观性;3、报道,即讯息性。副刊散文不讲究这些,它的描写对象,可  相似文献   

19.
事实是第一性的。几乎每部新闻写作的基本教材,开宗明义,都会首先讲到这一点。新闻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向读者报道“事实”,报道“新近发生的”,“广大读者应知、欲知未知的”“重要事实”。不是所有的事实都有新闻价值,但是有价值的新闻却必须由事实构成。因此,我们在学习新闻写作时,头一项基本功,就是要研究如何选择你所要报道的事实。如何选择新闻报道的事实?这里面的确有着很丰富的业务内容。诸如,什么是“重要”的事实?有些事情在你这个单位,或者在一定范围内的确应该算是“重要”的,可是,在更大范围里,它却不一定算是重…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