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成了“探险记者”强荧作者简介:强荧,1957年生于上海。1980年开始记者生涯。现为新民晚报特稿采编室负责人。10年寒窗,先后完成机械、中文、新闻等学业,现研修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班。已发表数百万字新闻作品,屡获上海市和全国好新闻奖。已出版4本...  相似文献   

2.
娱乐圈最不缺的就是负面新闻,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人红是非多,娱记们总是乐于发现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明星们不"美丽"的一面。于是,满文军吸毒、周杰撞车、黄维德伊能静偷情、阿娇艳照……等负面消息便不时映入我们眼帘。无奈,娱乐圈本来就是大染  相似文献   

3.
王健 《新闻实践》2012,(9):59-60
案例 案例 2009年12月2日清晨,杭州三里新城一户独居的老夫妻被邻居发现双双死在屋里,家里平时用的是瓶装液化气,现场还弥漫着浓浓的煤气味。当晚的电视新闻和第二天的纸媒,纷纷报道了这起事件。报道基本大同小异,说了事情的结果,然后猜测原因,不少媒体引述住户们的看法——这是一起煤气中毒导致的意外。其中,稍微负责任一点的,用了"疑似煤气中毒"的说法;不负责任的,则直接定性为"煤气中毒"。当然,更加负责任的,比如都市快报记者经过调查,采写了《三里新城独居老夫妻死在卧室床上——邻居都认为煤气中毒但燃气集团专家说这种可能性很小很小》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现在,对记者“妖魔化”已经成为一种舆论、一种倾向,记者的公众形象不是很好.但这与实际状况和人民的希望是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当然也是很有害的.在新闻事业空前繁荣、互联网高度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正确面对媒体,借助媒体推动工作,是各级机关单位、各类人群都要思考的斯课题.新闻监督的强化,是群众的呼声,是社会的需要,是锐不可当的发展趋势,也是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媒体的监督,怕、防、躲、堵、压、灭,都是愚蠢的、难以奏效的,也是适得其反的,正确的态度是坦然面对,诚恳接受、勇于承担.  相似文献   

5.
现在,对记者“妖魔化”已经成为一种舆论、一种倾向,记者的公众形象不是很好。但这与实际状况和人民的希望是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当然也是很有害的。  相似文献   

6.
一次采访中,一位采访对象感叹地说,你们有些记者不像记者,像导演.他告诉我,一家电视台记者来采访时,要什么镜头,该做什么,从头到尾都是记者在提要求,作为被采访对象,只是按照记者的要求去做.一次采访下来,感觉就像在拍戏.  相似文献   

7.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8.
圆了“记者梦”本栏责任编辑万木《浙江青年报》社徐忠友我这人生来爱做梦,曾经做过不少多姿多彩的梦:读书梦、当兵梦、爱情梦……但做得最多的是记者梦。(一)记得上初中时,学校里每天下午有一节读报课。担任班长的我,被班主任“加封”为读报组长。每天读报课,我便...  相似文献   

9.
我这人生来爱做梦,曾经做过不少多姿多彩的梦:读书梦、当兵梦、爱情梦……但做得最多的是记者梦。 少年便做“记者梦” 记得上初中时,学校里每天下午有一节读报课。担任班长的我,被班主任“封”为读报组长。每天读报课,我便站在一米高的讲台前,为同学读报。班主任则坐在教室后面,有时“抓”出一个我读错的字帮助纠正;有时候当我对报上的内容进行讲解时,他会叫  相似文献   

10.
最近,有记者用绿茶替代尿液送检,随后医生称检测出炎症、霉菌和杂菌等。8月1日,卫生部新闻办相关负责人称,仪器无法鉴定样本是否为尿液,相关报道有悖于媒体职业道德,是误导公众。负责人称,5年前已有类似案例,卫生部当时已作出回应,此次态度也没有改变。(《新京报》,8月2日)卫生部寥寥数语作答,虽未直接了当地评论,但态度显而  相似文献   

11.
今年以来,马鞍山发电厂通过开展季度的“记者之星”评比,有效地调动起基层通讯员创作积极性.使企业宣传呈现了良好势头。截止到8月底,该厂已累计上稿200余篇,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厂部下达的年度对外发稿任务。通讯员的新闻写作热情及稿件质量的提高,与该厂一贯重视宣传报道工作是分不开的,同时,今年企业的新闻不断,热点频频,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感人,以及贯穿全年的”凝心聚力工程”更是以数  相似文献   

12.
17年前,我告别家乡亲人,入伍来到胶东半岛的一座军营。17年来的军旅之路,使我记忆最深、受益最大的是当新兵时担当连队的办报员。是她──黑板报,培养我成了一名先后在各级报刊、电台用稿千余篇,被《前卫报》等多家新闻单位聘请为特约记者的通讯员。  相似文献   

13.
读了<中国记者>2009年第4期<当记者成了导演>一文后,认为作者观点有失偏颇,不敢苟同. 我认为,他不了解电视记者是如何进行再现事件的.对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用文字不难还原事件真相.而作为用画面说话的电视记者,就不是件易事.  相似文献   

14.
大凡干记者的,都有个从“新记者”到“老记者”的过程,这是个时间上的概念,本文所要阐述的,尚不止于此。 记得初当记者的时候,“每天都有新感觉”,世上万物在眼中是那样新鲜、有生命力,真所谓“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也由此变得丰富多彩。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阅历的增多,司空见惯的东西多起来,就渐渐地习以为常,“见多不怪”了。  相似文献   

15.
大凡干记者的,都有个从“新记者”到“老记者”的过程,这是个时间上的概念,本文所要阐述的,尚不止于此。记得初当记者的时候,“每天都有新感觉”,世上万物在眼中是那样新鲜、有生命力,真所谓“太阳每天都  相似文献   

16.
尹薇 《传媒观察》2006,(7):26-27
我国各级媒体作为党和国家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在典型宣传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而且典型宣传一直是媒体日常宣传报道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有必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将典型宣传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是要提高典型宣传的效力,亦即“公信力”。对于  相似文献   

17.
“黄远生为何当记者”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慧  陈斌 《新闻记者》2008,(11):74-77
<新闻记者>2008年5月号刊登的<黄远生为何当记者?--中国近代记者的新闻职业观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在一开始就表示:"试图将黄远生作为个案,论述其职业观的思想来源,力图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下重新审视黄远生的职业观,并从一个侧面展现出近代记者的职业观在中国最初的建构过程."虽说角度独到,但个案的粗线条论述,最终影响到文章意图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某部一位通讯员将单位领导的一篇理论文章传真发到我手中,一看开头.写了一段300多字的“编者按”,把这篇文章所阐述的观点提纲挈领地拎出来.强调其观点十分重要云云。这事让我甚是纳闷:写“编者按”完全是编辑的事。通讯员怎么越俎代庖干起编辑的活了?说实话,此举让我大为不悦,这不只是低估了我做编辑的职业道德.也低估了我的智商.  相似文献   

19.
为何“不沉底”了?邓立品在农村的春耕播种前,都要选种浸种。我们老家那儿在给谷子浸种时,都把浮在水面上的种子捞掉不用,说那是“没有发芽本事的空壳子”,也叫做“扁谷”,只能当糠头用;而真正有用的可以往田里播的是沉在桶底那结实圆满、十粒五双的种子,叫做“沉...  相似文献   

20.
在改革的年代里,要报道的事情很多,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有的问题光发条消息,是很不够的,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记者述评”,则可以弥补消息的不足。从去年1至10月,本报发的25篇“记者述评”,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也证明了这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