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著名记者唐·怀特黑特在《简明扼要并非易事》(见《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一书,新华出版社出版)一文中说:"一篇好的报道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我这样说的意思,是指写作要具有对话的特征——仿佛记者正和读者交谈。记者采用这种方法,可避免使用呆板的句式和令人费解的措词。许许多多的初学者往往想方设法按新闻腔的风格写作,其实简单陈述句本来是可以使他们的报道交待轻松一些,作品更容易为人阅读的。他们的这种做法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如果一篇报道朗朗上口,那么它读起来就会流畅、自然。你要是不相信这一点,那么你就试着大声朗读写得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长江日报的一篇报道《我上培优班的经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新闻界也认为是把新闻写活了。事实上,这种记者的模拟式采访并不新颖,如果回头看看去年的《记者贩菜记》,你就会发现它们如出一辙。为何这种报道形式常用常新,屡试不爽呢?因为它可以把不确定的新闻五要素成功地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3.
封面链接     
报纸与地图 挑选新店铺地点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是麦当劳的成功经验之一。如今,GIS正迅速普及到美国报界的营销、报道、发行和员工关系等领域。 简而言之,GIS就是将相关数据信息在地图上视觉化地表现出来。这种方法在美国新闻界的应用已有多年。1992年,《迈阿密先驱报》记者多伊格就在一篇揭露性报道中运用了GIS,从而帮助他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  相似文献   

4.
有经验的记者都会说,一篇好的报道七分在采,三分在写。鉴于采访决定写作这种关系,如何在采访中与采访对象进行融洽的交流与沟通,提高记者的交际能力,便成为记者们终身要学的一种本事。新闻记者作为信息的及时传播者,几乎天天要与人打交道,与自己的采访对象面对面,人际交流就成为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和基本能力,很难想象,一个不会进行人际交流的人能够成为一名称职的记者。因此,人际交流能力培养对新闻记者,尤其是对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年轻记者就显得更为重要。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过去美国各大商学院的硕士毕业生在企业界有极高评价,然而,…  相似文献   

5.
三.现场报道的语言这里,先择录几段外国记者对新闻语言的看法: “我认为一篇好的报道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我这样说的意思,是指写作要具有对话的特性——仿佛记者正在和读者交谈。”“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口授稿件的最方便的办法是,使用直截了当的陈述句:主语、动词、表语,较为复杂的句子会给你带来麻烦。”(以上均引自《美国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新华出版社) 我认为,这些看法都是宝贵的经验。三段话,说出了好的新闻语言应具备的三个特点:通俗、交谈式,立体、形象化,简洁、短句子。我觉得,这  相似文献   

6.
美国新闻记者几十年来一直挑别人的毛病,可是现在他们发现自己正处在众目睽睽之下。美国公众广泛指责报纸虚构消息,报道失实和编辑马虎。《华盛顿邮报》刊登了记者珍妮特·库克的一篇文章,说一名8岁儿童吸毒,曾引起轰动,并因此获得普利策奖。但这是一篇假报道,完全是记者本人一手编造的。这件事在去年4月被揭发出来后,不仅获奖被取消,记者本人也只好辞职。然而,像珍妮特·库克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我们在新闻写作上养成了一些很不好的习惯。一是报道中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数字太多太滥。二是客观报道形式运用得不纯熟,记者动辄自己站出来讲话。还有,一些青年记者喜欢把花花哨哨的形容词和故弄玄虚的新名词写进新闻报道中。采写实录性新闻,这一套就不灵验了。老百姓嘴里没有那么多一套一套的概念和一堆一堆的数目字。他们对生活的  相似文献   

8.
新闻记者的工作是写新闻,然而采访、写作之余,却要准备着和人打官司,这似乎也应是八十年代的记者所必备的心理素质。“非其好为也,是不得已也”。你在前边写了新闻,别人在后边就要控告你,你能安生得了么?当然,这些引起纠缠的新闻,多半是由枇评稿件而起,倘若多系吹捧之词,自然没有这许多官司,可是记者的良心不也岌岌可危了么? 前不久,《北京晚报》的一篇报道就引来一场官司,成为新闻界内的一桩大新闻。《北京晚报》的一则300字的《飞蝇聚车间,杂物堆墙角——信远斋饮料厂被罚款》的报道,竟被该厂厂长列举出8处失  相似文献   

9.
他是怎么会成为科学记者的美国《旧金山纪事报》副总编兼科学编辑大卫·珀尔曼先生,已是第二次访问中国了。这位六十五岁一头白发的老记者,有着一双深邃而炯炯有神的蓝眼睛。他把短袖衬衫的下摆塞进长裤里,显得利索而有精神。他是美国有影响的科学记者,每年在《旧金山纪事报》发表100至150篇科学报道,多次获得美国全国性的科学写作奖。可是,他原先爱好的并不是  相似文献   

10.
曾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的第一个特派记者唐·怀特黑德在介绍他四十年的新闻工作经验时说:“有时,我认为一篇好的报道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讲出来的。我这样说的意思,是指写作时要有对话的特性——仿佛记者正在和读者交谈。记者采用这种方法,可  相似文献   

11.
刘世领 《传媒观察》2005,(12):32-33
美国《纽约时报》的一位管理者曾说:“纽约时报的力量所在,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水平的新闻报道员,而在于每一个报道员都是他所从事的报道专项的专家。”作为美国的第一大报纸,《纽约时报》的编辑记者有1100多人,分工很细,有的专门报道交通,有的专门报道环境,有的专门报道股票,有的专门报道音乐。该报跑“政府线”的报道员人数多达40名,每个报道员负责报道政府的某一项职能。虽然他们的报道领域不广,但在他们从事的专门报道领域中,却都是业务精通的专家。一位在食品专栏负责罐头食品报道的记者,其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关于罐头的情报资料,基本上可以就每一种新上市的罐头都写出一篇有见地的评论和解释。  相似文献   

12.
1983年春夏之交,我去长江流域作了一次采访,写了《长江,愿你早日恢复青春》和《浩浩长江,何日百舸争航?》两篇通讯,发表在当时的《人民日报》上。 有位青年记者曾经问我:长江流域那么广阔,记者只身一人,如何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全局,抓取主要问题,及时写出报道呢?我的回答是:  相似文献   

13.
一说起新闻的结构,很多人自然会联想到倒金字塔,然而,倒金字塔结构在独霸新闻写作领域一百多年后,这种写作方式自20世纪初起便面临着激烈的挑战,为了能有所突破,也为了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报道方式,记者们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到20世纪70年代时,一名美国记者终于说:"那种老式的倒金字塔方式的新闻报道正在消失.我们再也不需要把最好的材料都放在顶部,然后再按照逐渐递减的程序排列别的材料了.""我想我们已经绞尽脑汁了,"<俄勒冈人报>的一位写作教练杰克·哈特(Jack Hart)告诉记者们,他说,"我们还没有给各种报道结构命名.我坚信,当你穿过一片树林的时候,如果你知道所有植物的名字,你就会看到更多的东西.很多作者在写报道的时候,往往已经写了一半,却还不能认识到他们正在用一种特殊的文章结构写作."不同于倒金字塔的结构有许许多多种类.下面是最常见的六种结构: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新闻学中注重所谓“读者考虑因素”。这种“因素”内涵有两层意思,一是“吸引考虑”(AttractiveConsideration),一是“保护考虑”(ProtectiveConsi-deration)。其实说白了就是讲求新闻的可读性与社会效果。从《京剧配迪斯科》这一报道中,可以看出西方记者是如何注重“读者考虑因素”(主要是“吸引考虑”)的。对绝大多数西方读者来说,京剧是他们不甚熟悉的。要在一篇不长的报道中使他们明了京剧改革(这是此篇报道的主题)的有关背景、前途等等并非易事。为读者考虑,记者在采写报道中费了不少心思。首先,记者采用了西方新闻写作中常见的“叙事体导语”,把镜头集中在一个中国京剧舞台上。这样写出的导语使西方读者对“京剧配迪斯科”有一个直观的感性  相似文献   

15.
报道角度就是新闻写作的着眼点。一篇报道的主题确定后,关键的问题就是选择角度。这就如同新闻摄影一样,摄像前,记者必须选择一个角度,有了一个好角度,才可能有一张好的新闻照片。 一个新闻事件至少有几个报道角度,而且有的记者已经报道过此事,那么,如何选择一个崭新  相似文献   

16.
海湾战争期间,巴格达城外某地,为英国《经济学家》、美国《村庄之声》周刊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网从事战地报道的自由撰稿记者弗兰克·史密斯被蒙上双眼,带进一间黑屋。一名审讯者问史密斯,他的“真正职业”是什么,他回答:记者。审讯者说他撒谎,“把你同中央情报局的关系说出来。”  相似文献   

17.
四月五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了一篇新华社记者刘德玉采写的《特写:中泰友谊永固》(见附稿)。这篇特写是从泰国朋友在潍坊风筝会上风筝放飞失败一事中挖掘出的新闻,不仅时机抓得好,主题好,写作也不错。它通过对一件突发事件的报道,把我国人民注重精神文明的风尚生动地反映了出来,无论是对内对外宣传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大学生社团组织中,有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大学生记者团。 提起这个记者团,该院的不少师生员工对她称赞不已。有的说它是学院通讯报道工作中的一支生力军,有的说它是活跃在学院教学、科研工作和学习生活中的“土记者”;而学院领导则誉称它为“素质教育中绽放的花朵”。 当你展开《郑州航院报》阅读时,你总会看到署有“大学生记者XXX”字样的文章。那一篇篇记述着郑州航院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教学、科研的新成果,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所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毕业生分配就…  相似文献   

19.
人民日报青年记者王楚,在人民日报上接连发表了两篇好报道,一篇刊登在3月17日第一版,题目是《走一步看一步——记武汉市蔬菜市场放开前后》;另一篇刊登在5月11日第一版,题目是《有胆略的决定——武汉三镇大门是怎样敞开的》。这两篇报道之所以被大家称好,重要的一点是记者对正在进行的城市经济改革的报道,作了一次突破。对此,人民日报老记者刘衡,中年记者舒展,青年记者杨振武都有热忱的、中肯的评述。为了进一步提高记者的素质,把城市经济改革的报道写好,本刊现将他们三人写的评稿札记,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青年记者王楚,在人民日报上接连发表了两篇好报道,一篇刊登在3月17日第一版,题目是《走一步看一步--记武汉市蔬菜市场放开前后》;另一篇刊登在5月11日第一版,题目是《有胆略的决定--武汉三镇大门是怎样敞开的》。这两篇报道之所以被大家称好,重要的一点是记者对正在进行的城市经济改革的报道,作了一次突破。对此,人民日报老记者刘衡,中年记者舒展,青年记者杨振武都有热忱的、中肯的评述。为了进一步提高记者的素质,把城市经济改革的报道写好,本刊现将他们三人写的评稿札记,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