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后殖民视角,可以从《龙子》所展现的日本对华殖民侵略中找到殖民意识形态的控制和渗透的痕迹。殖民意识通过对战争意识形态的误导、对知识分子的利用和对殖民地话语权的压制三个方面对殖民地实施影响。赛珍珠提出的理想化的人性概念无助于殖民地民众摆脱“臣属”状态。建立独立的权力话语和暴力革命才是摆脱殖民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中,进行了以直观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实验。 从教学内容看,要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这部分知识,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1、正确认识平均数的意义;2、正确理解求平均的算理并掌握算法;3、准确运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三个问题中正确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因为它是理解算理和运用算法的基础。 为了准确完整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我们在教学实验中实施了从统计的角度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并以此为基础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教学。由于统计中的“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数值,小学生初次接触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采取了以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一、认识平均数的意义 1、出示课本26页条形图(图1) (1)提问,①在这张条形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张邮票?②李林、张强、王红各有多少邮票?谁最多?谁最少?③张强分别给李林、王红多少张邮票,就能使三个人的邮票同样多? (2)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操作演示(移多补少)得到图2。(条形图制成可移动的教具)  相似文献   

3.
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量,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比较,其课堂教学价值正在发生着变化。在课堂中,教师借助于统计图表,利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的概念学习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92—94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相似文献   

5.
<正>案例:这是一节《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新授课,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掌握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用"总数÷总份数"的方法来求平均数。接近尾声时,我出示:一辆汽车上午3小时行270千米,下午5小时行300千米,这辆汽车这天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相似文献   

6.
【愉快教学片断一】课题的引入教学建议;教师在复习简单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某小组男女生人数不等,他们剪小红花送给幼儿园小朋友,男生平均每人剪6朵,女生平均每人剪10朵,想一想:全组是不是平均每人剪8朵?为什么?”对此,学生会作出不同的判断。教师适时地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个答案到底对不对?为什么?这类问题是数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许多科学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认识主体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认识从不同的认识目的出发,通过不同的角度认识统计对象可能造成认识上的偏差,以平均指标为例,说明认识上的偏差可能造成的结果并提出正确认识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就是有几个不相等的数,要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实质就是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使几个数由不等转化为相等。转化的方法有二:一是对“和”进行再分配;二是对“差”进行再分配。等分除法是解决这种再分配的基础,这是从不等中求相等的两种重要的思考方法。了解这种转化的道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统计的初步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规律: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31页。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平均数。2.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P105—P107。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操作演示教具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推导出求平均数的公式,并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求法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通过操作和思考,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使学生体验探究、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何整体考虑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进行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是热点也是难点。本期专题以“新课程新技术新教学”为主题,推介教育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集中展示课改实验区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观念和优秀教学案例。所选教学设计经过项目负责人的精心指点,并做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有普遍意义的评析,提供了在新课程中融入信息技术的新思路、新做法,观念先进、做法务实,是不可多得的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典型资料。希望可以为困惑并努力着的学科教师提供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一、复习旧知,以旧带新求平均数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等分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之前,先复习关于总数、份数和每份数关系的基本应用题。例如:一台碾米机4小时碾米9600斤,平均每小时碾米多少斤?要求每份数,即平均每小时碾米多少斤,就是要把总数9600斤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即9600÷4=2400(斤),让学生明确:每份数二总数。份数。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数量关系,接着要求学生补充条件和问题:1、少先队员一人植树,一共植40棵,平均每人值多少棵?人王明小朋友3天做数学题,平均每天做多少道题?3、东在生产队有7亩早…  相似文献   

15.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1.同学们分组去植树。完工后 ,第一小组汇报说 ,他们共种了20棵。第二小组汇报说 ,他们共种了15棵。老师却表扬第二组种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2.原因 :第一组有5人 ,第二组有3人。[在矛盾冲突时展开讨论 ,激活学生的思维 ,既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又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营造了良好的氛围。]3.揭示学习内容 :什么是平均数 ?怎样求平均数。二、操作实践 ,理解意义1.分组操作(1)同桌合作 ,按要求摆出圆片图例。①回答问题 :每组分别有多少片 ?最多、最少各是几片 ?②板书 :(2)动手操作…  相似文献   

16.
<正>“平均数”是小学阶段要学习的重要统计量,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需要用平均数来进行解释说理,一些实际问题也需要用平均数来解决。学生虽然在学习这一知识前对平均数已有所了解,但更关注如何计算平均数,因而忽视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更需要突出平均数的本质,理解它的统计意义,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能用合适的方法分析数据,形成一定的数据意识。【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创生”平均数1.情境引入,选择代表数  相似文献   

17.
18.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数学第八册27~29页例2、例3,第29页"做一做"及练习七第1、2题.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数学第八册27~29页例2、例3,第29页“做一做”及练习七第1、2题。教学目的:1.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会求简单的平均数。2.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渗透“移多补少”等数学思想。课前准备:4个有刻度,同样大小的水杯,一个有刻度的大量杯和一个大杯子。课前活动:1.每人测量出自己的身高并记下来。2.做好“跳绳”准备活动。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师将全班同学分成4组,每组选出3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问:你们猜哪一组赢哪一组输?怎样比较?2.如果学生认为比总数…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教学目标】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