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棱镜门"事件既关乎个人隐私与国家权力、新闻自由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复杂界限,又在拷问着于"新闻自由"与"新闻限制"之间"戴着镣铐跳舞"的现代媒介该何去何从。美国的新闻自由绝非"没有限制的自由",相反它有很强的约束性,新闻工作者必须拥有极强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自律。他们需要明确认识、积极推判出这条并非完全清晰的双黄线:自己是在从事危害国家、形同贻害公众的刑事犯罪活动,还是真的在捍卫神圣不可侵犯的新闻自由权?历史对斯诺登的盖棺定论也将取决于他在这场博弈中的地位:美国成为一个监控国家的危险与公民受到恐怖袭击的危险相比,何者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国宗 《老年教育》2013,(8):24-25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化为全球信息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但是,也为国家间的信息入侵提供了几乎不设防的"边境"。美国"棱镜"项目计划曝光后,引发了世界各国的担忧,同时也对互联网的安全重重地敲响了警钟,据美国中央情报局前职员爱德华·斯诺登爆料: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  相似文献   

3.
2013年6月,斯诺登爆出美国“棱镜”窃听计划,引发世界对网络空间环境下信息安全的重新审视。对“棱镜门”事件始末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棱镜”计划相关信息,提出了网络空间形势下信息安全的变化趋势,重点分析了网络攻击的进化方式。因此,在复杂的国际信息安全形势下,为应对网络攻击的新变化,需要从根本上加强我国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积极抢占网络空间优势,提升我国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4.
王裕红 《海外英语》2014,(4):210-211
中国××门源于美国的水门事件,并于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基于网络语料,从语言与文化角度分析中国的××门的产生、发展,以及××门泛化的背后所反映出的当今社会文化的一些发展变化,试图更好的阐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美国“棱镜”项目一经曝光立即引发全球热议,事件背后隐藏的是关乎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的重大问题。信息时代,网络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论述了“棱镜”事件给我国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带来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以詹姆斯·赫里克为代表的当代修辞学者认为修辞性话语具有预先策划、调适受众、蕴含动机、回应形势和寻求劝说等显著特征。如果采用修辞学的理论视角,话语研究者可以发现,在2013年的“棱镜门”事件中,斯诺登的相关话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些修辞特征。  相似文献   

7.
从量词"门"的产生及发展演变,可以看出量词"门"是由名词"门"而来。当我们进一步探析现代汉语中量词"门"各种用法的溯源时,如"门"表"门户、家族;类别;本领、技艺"等。另外,"门"修饰抽象事物时如"一门心思",与修饰具体事物时存在区别,以"一门心思"为例尝试找出看似"量+名"错配现象背后的理据,以期对认识汉语和汉语教学等方面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9.
自震惊世界的水门事件之后,“门”族新词凭借着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成为又一颇具势力的网络新词族。本文旨在探求“门”源及“门”义的过程中揭示“门”族网络新词的衍生机制及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心理,同时进一步推动新词新语特别是汉语外来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苏报案”是一场涉及新闻言论自由的政治案件,是清朝末期中国最大的一次文字狱;“曾格案”是美国新闻史上最重要的涉及新闻言论自由的一个法律先例。两个案件虽然分别发生在东、西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的国度.但都体现了人们对新闻自由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1.
影片的开头是一张女孩紧绷而奇·隆的脸,她的眼睛直直地盯着,然后用硬邦邦的声音大声说:“我是坦普尔·葛兰汀,我有些与众不同,我通过图像思考并将它们联系起采”然而,她的“与众不同”,在周围人的眼中,更多的是难以接受的“怪异”——她那又急又快的语速,她无法与人交集的视线,她对声音的敏感、对自动门的恐惧,还有她自己制作的那个怪模怪样的机器,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XX门”这个结构的新词在媒体中有蔓延不止之势,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国际的如“电话门”“导弹门”“秘书门”“情报门”“翻译门”“虐囚门”;国内的如香港的“艳照门”,深圳万科的“捐款门”“炒股门”,湖北女娃的“低分门”“录取门”,陕西的“虎照门”;  相似文献   

13.
“××门”中“门”词义的跨语言引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中“门”的意义与汉语中的原意毫不相干,从语源的角度说它来自于英语中的词缀“gate”。它的词义演变经历了政治丑闻、某一方面的丑闻、带有贬义性质的事件、一般事件、双关意义等阶段,有从直译的词缀向兼有汉英双重意义词缀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这个世界上,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扇“门”。我们从这个门里进出,出去是外面的世界,进来是自己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说“门”     
饶文广 《学语文》2007,(2):40-40
时下,在报刊和网络上,经常可见一组组的“门”族词语——“伊朗门”、“电话门”……乍一碰上这些门,还真有点坠入云里雾里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运用"多棱镜"视角,精心设计教学,全面认知历史,对构建有宽度的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较大的作用。历史认知是多元化的,从不同角度认知历史,让不同观点与想法在课堂上产生碰撞的思维火花,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17.
“XX门”中“门”意义的误释——与布占廷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的交流愈加频繁。语言中敏感度极强的词汇反映中国社会动态的发展颇为明显,出现了很多新词语,也相应出现了一些新的构词方式。由于词典收录的相对滞后,给我们理解上造成了诸多困难,甚至出现理解上的错误,“XX门”中“门”意义的误释就是一种。文章对布占廷论文中出现的误释现象予以纠正,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一现象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河图洛书”源于先秦文献记载的神话传说,长期以来,其因特有的不可知性和神秘色彩,受到了历代文人、学者的重视,并给研究者带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众多的推测。如,先秦的文化起源论、汉代的神道设教论、宋儒的哲学文本论等,在历史上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到了现代,随着多科文化现象研究的蓬勃兴起,如何进一步认识和看待“河图洛书”.研究其与中原文化、河洛文化、水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关系,再一次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9.
民勤方言里的"莽"是一个疑问句语气词,只用于是非问和选择问。语气词"门"的用法与普通话里的"嘛"基本相同,一是用于陈述句,对事实情况予以强调肯定;二是用于句中提顿语气。语气词"莽"来自近代汉语语气词"麽",是在其读音[mu?]的基础上阳声化的结果,"门"则本是"莽"在陈述句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当前网络媒体频繁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门"事件说起,追溯了"××门"词族的缘起与演变,分析了其结构特征和语义特征及构成理据。文章认为"××门"作为一个词语模其结构和语义都已较为稳定,"门"已经获得了一个独立后缀的地位,成为一个极具能产性的汉语构词语素。在汉语语境下它将会衍生出更多的"××门",以此丰富汉语,丰富人们的语言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