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韩涛 《寻根》2010,(4):123-125
中古时期世家大族历经许多朝代更迭和政权轮换,仍然保持着自身的大族地位,处于不败之地,原因何在?当与家学有关。家学的繁荣是世家大族得以长久保持尊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郭正军 《寻根》2023,(2):116-118
<正>一泰州宫氏家族,是以科举起家的典型代表。从明崇祯十年(1637年)宫继兰至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宫玉华,考中举人约27名,其中有7人中进士。有300多年历史的宫氏住宅,就位于泰州市税务桥西街,已经被确认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宫姓,部分源于姬姓,部分得姓始祖为春秋时期宫之奇。明朝初年,宫氏家族由河南徙居河北静海县,  相似文献   

3.
《中外文化交流》2011,(12):96-97
考古工作者日前在山西省祁县东南古县镇温曲村附近发现带有墓志纪年为“至元元年”的墓葬群。专家认为,此次出土的瓷罐、瓷钵等陪葬品属于元代民窑标准器。由此为研究距今1000多年前的中国宋元时期平民家族丧葬习俗提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正祆教及其教义琐罗亚斯德教源于古代伊朗,因教主名叫琐罗亚斯德(Zoroaster)而得名。该教认为阿胡拉·马兹达是光明和正义的代表。然而,以教主名字命名的琐罗亚斯德教,在古代中国并未流行其音译的名称,而是称为祆教,是其教徒拜天之故,即通过观察其礼俗,按其礼俗最明显的特征来命名。据陈垣先生考证,在  相似文献   

5.
《寻根》2020,(4)
正疫病,因其传染性强、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等原因,历朝历代都是政府极为重视的大事,稍有规模的疫情必被史官记录在册。中古时期有关疫病的记载主要集中在正史《五行志》中,多以"疫""疠"为共同语素,构成一组具有同义或近义的概括性词汇,如疫、大疫、疾疫、瘴疫、春疫、疫疠、瘴疠、饥疠、疠疾、疠疫、寒疠等。那么"疫""疠"之间有何不同?这还需从二者字义本源说起。  相似文献   

6.
王宇信 《寻根》2008,(4):125-129
前不久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8页地名“宁”字条下说:“宁,商周地名。春秋为晋邑,即今河南获嘉县。《左传》:文公五年(前622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杜注:‘宁,晋邑,汲郡修武县也。’《韩诗外传》卷三,周武王伐纣,‘勒兵于宁’,因名修武,秦置修武县于此。”  相似文献   

7.
中亚粟特人是中古时期一个传奇和神秘的商业民族,在北朝隋唐时期沿着"丝绸之路"大量进入中原内地,由于卓越的商业才能,驰骋丝路,曾在以西北陆路"丝绸之路"为中心的中西交流史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史料与西北地区的考古资料,分析探究丝路民族——粟特人入华后对中华儒家文化的接受与认同,主要从儒家文化的开放性、儒家文化对粟特人的吸引力、粟特人以儒家行为准则为要求,并自觉践行等方面展开。入华粟特人虽为"异族",但颇具"华心",甚至以汉地为家,对中华儒家思想与文化形成了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8.
正浚县属河南省鹤壁市,位于豫北平原。浚县县城里有两座山:一是大山,又名"青坛山",当地人俗称"东山";一是浮丘山,当地人俗称"南山""西山"。这两座山上至今还有很多庙宇。年代最早的天宁寺,可以上溯至北魏太和年间;千佛寺,可以追溯到唐高宗永隆年间;太平兴国寺、龙洞,北宋时就有了;城隍庙、观音寺、白衣阁始自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婚姻家庭观念的变革十分突出。婚姻观念方面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统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反对早婚,提出了适宜的婚龄;反对以金钱维系的聘仪奁赠的卖婚现象,主张删繁就简的文明婚礼;主张离婚、再嫁自由,否定片面贞操观。家庭观念方面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对传统大家庭组织的批判;对旧的传统家庭关系的批判,要求建立新型平等关系;主张废婚和毁家。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语境下,法律形式表述为"法"的形式是较为妥当的。所谓法的形式是指国家法的外在表现,其指向的是"法"的具体的、形式的层面。而魏晋南北朝法的形式变迁表现在法的形式的外部变化和法的形式的内部发展两个方面,主要包括科的形成、以格代科、律令分野、律学的发展、法典体例结构的变化及引礼入律等内容。魏晋南北朝法律的发展,强化了法律的儒家化进程,为封建正统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体现了法的形式与内容的内在契合性。  相似文献   

11.
<正>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一支,位于今天山西省忻州市,其跨五台县、繁峙县等地,周五百余里。因其五座山峰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由于山中风景清幽,气候凉爽,盛夏亦不见炎暑,故又名清凉山。五台山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传说,被人们认为是仙山。随着佛教的传入,五台山又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华严经》记载:“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  相似文献   

12.
《尼贝龙根之歌》是用中古高地德语写成于12~13世纪的德国叙事诗,作者不详。全诗2379段,每段4行,由《西格弗里之死》和《克琳希德的复仇》两部分组成。尼德兰王子西格弗里英勇无敌,早年曾夺得尼贝龙根财宝。他向勃艮第王恭太的妹妹克琳希德求婚,恭太将其留于国内并令其带兵出征,击败了萨克森王吕代格和丹麦王吕代伽斯特后,西格弗里又与恭太远赴冰岛,暗助恭太娶得冰岛女王布伦希德。完成伟绩后的西格弗里终于和克琳希德成婚并回到尼德兰。10年后,夫妇二人应恭太之邀赴宴。布伦希德与克琳希德发生争吵,恭太的家臣哈根以维护王后尊严为名,设计谋杀了西格弗里,尼贝龙根宝藏被哈根夺去,沉入莱茵河。13年后,匈奴国王艾柴尔迎聘守寡的克琳希德为后。一心要为西格弗里报仇的克琳希德将恭太兄弟和哈根等人诱骗到匈奴国,挑唆匈奴与勃艮第两国武士厮杀,双方死伤无数。克琳希德斩杀了恭太和哈根;但匈奴国的门客希尔德布郎不忍克琳希德的残酷,又将其杀死。1827年,歌德在为现代德语译本《尼贝龙根之歌》写的书评中说:与荷马史诗一样,《尼贝龙根之歌》也是健康和有生命力的。老实说,我对于史诗这类题材向来是敬而远之的。我想,大多数的读者与我相似,它们太厚重、太久远,和生...  相似文献   

13.
正欧洲中世纪是骑士大出风头的时代。一个男子平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成为一名骑士,骑上宝马良驹,身披厚重铠甲,手持利剑、长矛为主人效力。骑士向往的是与对手在战场上兵戎相见,通过殊死厮杀一决高低。为了赢得胜利,平时骑士要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接受系统的教育,以练得身强体壮,武功高强。这些教育内容的核心是所谓"骑士七技",包括骑马、游泳、投矛、击剑、狩猎、下棋、吟诗,大多与竞技有关。因为骑士身穿铠甲,骑马最重要的是要练出良好的平衡感。  相似文献   

14.
家族的寻根     
家族的寻根□荣敬本最近,我和荣氏家族的宗亲一起编写了一本《梁溪荣氏家族史》。由此,我想到了关于家族寻根的几个问题。一、寻根的意义荣氏家族有史可查的始祖是荣子祺。他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是一位教书先生,似乎并没有很大的名气。但是,他笃信儒学,重视家族的...  相似文献   

15.
安国楼 《寻根》2003,(6):122-129
在南方客家地区流行上千年的民谣中,有一句是:“要问客家哪里来,客家来自黄河边。”客家先民的主体最初是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南迁的,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家族,在相对恶劣、封闭的环境中长期居住和生活,其族群的聚合性没有因外来冲击而零离四散,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民系。由于是后来入居,所以,相对于土著而言,这些家族被称为“客家”。这一特殊民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素质和文化。而这种独特的素质和文化,正是根植于早先以中原地区为代表的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重视家族教育,无疑是客家人最具特色的传统之一,同时,也是对中国家教文…  相似文献   

16.
不可小觑的家族病史成昭伟编译42岁的凯茜坐在自家的餐桌旁,神情很忧郁。她刚刚得到消息,她最小的妹妹,38岁的苏姗患了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这离她们的父亲因输尿管和前列腺癌去世尚不到两个月。母亲的不幸来得更早,她在1972年患了卵巢癌,医治无效,撒手归西...  相似文献   

17.
陈敏 《寻根》2011,(1):128-131
李鸿章的后半生,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风雨雨四十载。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康有为称他是“维新之同志”;梁启超评价他:“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相似文献   

18.
印度的政权一直由一个家族———甘地-尼赫鲁王朝和一个党,即国大党支配。尼赫鲁1947至1964年连任印度总理;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也两次任职总理(1966~1977和1980~1984);英迪拉的儿子拉杰夫·甘地从1984到1989年执政,1991年被人暗杀。拉杰夫的死亡使得国大党群龙无首,一片混乱。国会议员们想要甘地家族成员继续掌舵。他们深知,就像美国的肯尼迪家族一样,甘地家族在印度民众中有着神秘的感染力。由于英迪拉的小儿子桑贾伊在1980年空难中死去,其妻玛尼卡对政治早已失去兴趣,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马桶的变迁     
小丑演员表演滑稽场面时要用它做道具,电影导演们若想表现什么令人作呕的场景,也拿它做道具。餐桌上,若有人想倒大家的胃口,还会拿它来做话题。然而不管怎样,是它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永恒的变革。这个东西我们天天要用,生活没它不行。没准儿现在你就正坐在它上面呢!正因为有了它,街道干净了,人类再也不必在地上挖个坑来掩埋自己的……呃……这里就不提喽。  相似文献   

20.
鹦鹉洲是湖北武汉的一处文化名胜,她似乎只是文献上的名胜,因为许多武汉人并不知其芳踪何处。崔颢的千古名句“芳草萋萋鹦鹉洲”远播其美名,但是随便问一问当地人,绝少知道鹦鹉洲的得名由来。这其间的原因有三:一是时间久远,鹦鹉洲存名一千八百余年,当然有历久愈晦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