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实践导向劳动课程是以科学实践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和服务他人的道德品格为目标的劳动课程。通过劳动实践问题发现、劳动成长任务设计、劳动课程实施、劳动行为评价等路径,传统的劳动课变为有科学方法指引的劳动实践课程体系。从“单学科”走向“跨学科”,从“学技能”走向“练思维”,从“劳动课”走向“做事情”,真正实现学生从想劳动、会劳动到善劳动、爱劳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贝蓓 《中国教师》2024,(2):103-106
幼儿园生活劳动教育应在深刻理解其教育内涵、意义的基础上,“分层”设置生活劳动课程内容,“破界”拓宽生活劳动教育形式,“放手”让幼儿学会生活,“赋权”让幼儿做生活的主人,“沟通”转变家长劳动观念,“联结”共绘劳动同心圆,达到生活劳动课程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柳友荣 《教育文汇》2024,(1):16-20+26
在真实的劳动世界里、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开展劳动教育是政策文本里的热词。在劳动教育现实中,“劳动技术”等同于劳动教育,只重视“身体唤醒”、不重视“心灵参与”,在虚拟世界里开展劳动教育等现象并不鲜见。劳动教育“真题真做”的内在逻辑是回归真实生活世界、走进现实生活世界。劳动教育里的“真题真做”要做到“真实现实“”劳心劳力“”体验体悟”。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劳动”这个词最初并不具有人们今天所理解的“生产劳动”“生活劳动”等方面的含义,而“劳”“劳力”“劳心”“劳作”等词却已基本具有了人们今天所理解的“劳动”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劳动教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主要通过礼仪制度渗透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采取耕读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通过家训家风等途径实施劳动教育。中国传统的耕读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普及大众的劳动教育规范、身体力行的劳动教育典范、脍炙人口的劳动教育读本,可以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分别从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中肯定“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从实现“体面劳动”中认识劳动的伦理精神、从创建“劳动自治、民主管理”的目标中获得劳动自治,进而阐释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正>《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发展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为了让劳动价值观的培养落地落实,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学校”)以“素养导向,标准驱动”“课程落实,整体融通”“实践活动,潜移默化”“三维多元,全程评价”为基本思路与实施策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将劳动教育嵌入学生的全面发展之中,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张胜兵 《四川教育》2022,(Z2):16-17+21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育”中具有实践性和融合性的教育活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厘清了劳动教育的本质——“劳动即生活”,揭示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求服务”,指明了劳动教育的路径——“在劳力上劳心”。这些都对建立学校劳动教育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本文聚焦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三大问题,着力探讨劳动教育的实践取向与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8.
西周是中国传统劳动“德治”观念初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开始把劳动与“孝”“德”相联系,形成一系列重视劳动的政治主张和礼仪制度。西周礼乐文化和制度奠基人周公关于劳动的认识和主张,大多被先秦诸子所继承,成为中国传统劳动“德治”思想的主要来源。西周劳动“德治”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梳理中国先哲的劳动“德治”观,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劳动“德治”智慧,对新时代培养劳动德行、彰显劳动价值,以及构建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有劳动无教育”现象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的认识根源是对“劳动教育”的概念内涵、逻辑定位以及“劳动”与“教育”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不同,劳动教育是一个复合性的教育概念,是一般教育到真实劳动世界的中介环节。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或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就是要让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实践与德、智、体、美诸素养的培育建立自觉、自然、有机的关联。劳动教育的开展也因而应当与日常教育生活建立全面的联系。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或者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命题的确立,不仅对纠正“有劳动无教育”的实践偏颇,而且对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正确认识和有效建立劳动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系、防止“反劳动教育”错误思维、依据学段与类型实际开展符合教育规律的劳动教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柳友荣 《教育文汇》2024,(2):21-25+55
劳动教育的整体性可以分为连贯性、统一性、协调性,理解“整体性”,要从劳动教育的五育并重、全面发展的“宏观视野”,劳动教育各类活动的“中观视域”,以及劳动教育目标达成的“微观层级”展开。因此,劳动教育设计的系统性、目标的整体性、过程的完整性、体脑结合的综合性和劳动体验的优化等五个方面是全面理解劳动教育“整体性”的着力点。整体推进劳动教育需要兼顾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统筹“劳育课程”和“课程劳育”、尊重学段特点,落实“进阶性”以及“家”“校”“社”协同一体。  相似文献   

11.
王情 《江西教育》2024,(19):87-89
幼儿园劳动教育是指幼儿在亲历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体力和智力改造外部世界,从而获得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发展,并在劳动中获得各领域学习与核心经验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三全育人”,培养幼儿崇尚劳动的品德,使其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本文结合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从“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角度,对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劳动习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劳动档案,引导主动劳动”“树立劳动榜样,激励争先劳动”“加强劳动实践,拓展生活劳动”“提升劳动品质,造就光荣劳动”等策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相似文献   

13.
柳友荣 《教育文汇》2023,(12):24-28
“泛在”(ubiquitous)是一个现代信息技术的词语,在劳动教育中意指综合施教,多主体、各方面综合发力。“泛在”失灵会生发“双重人格”,影响劳动教育育人效果。劳动教育“泛在”包括就劳动教育的时间特性而言的“持续性”、就劳动教育空间而言的“场域性”、就劳动教育目标而言的“设计性”,以及就劳动教育主体而言的“交互性”。“泛在”劳动教育的组织遵循应该做到劳动课程、融合课程、潜在课程相互协同,家庭、学校、社会一体推动,提升教师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4.
一年级是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最佳时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是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并与同伴交流学习劳动的过程、分享劳动的快乐。教师可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制订教育目标”“交流劳动经验,树立劳动观念”“感受劳动乐趣,激发劳动意愿”“增设劳动实验,体会劳动价值“”获得家长支持,培养劳动习惯”等策略,适时开展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劳动创造人”这一论断中 ,由“劳动”和“创造”引发了两种语言歧义 ,“劳动”的歧义是由于混淆了“完全形成的人”的劳动和“形成中的人”的劳动所致 ,“创造”的歧义是由于混淆了从猿向人转化的生物进化和社会进化两个过程 ,把劳动看作是两个过程的决定性因素所致。劳动应当是社会进化的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知行合一”思想内涵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分析“知行合一”思想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价值的契合之处,论述“知行合一”思想视角下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若干难点,建议高职院校以“知行合一”思想为视角,通过加强劳动教育“知”的渗透,实现以知促行;做深做实劳动教育的“行”,实现以行促知;完善劳动教育的“评”,实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7.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育新时代的劳动者。学校可从实际出发,用好“五个一”:搭一台“导航仪”,明晰劳动教育的方向;循一条“时间轴”,梳理劳动教育的脉络;铺一张“资源图”,寻找劳动教育的素材;织一张“教学网”,夯实劳动教育的实践;建一个“作品集”,讲好劳动教育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新课标》)明确指出劳动课程要采用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在《劳动新课标》的指导下,基于“做中学”的中小学劳动课程呈现出在情境中激发劳动兴趣、在引导中深化劳动价值、在行动中提升劳动能力、在探究中生成劳动创造等特征。“做中学”在劳动课程中蕴含课程与生活的活态连接,学生与教师的联动参与,知识与经验的有机融合,身体与心智的科学发展等内在逻辑。为了有效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从“做”的情境、“做”的对象、“做”的方法和“做”的结果出发,尝试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等四个部分探索如何在中小学劳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践行“做中学”,以更好地发挥劳动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19.
杜秋虹 《福建教育》2023,(16):40-42
在幼儿园现阶段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中,集体服务性劳动教育活动相对自我服务性劳动教育活动而言开展频率低且质量不高,存在表演式、嬉戏式、浅尝式等形式化劳动问题。针对存在的形式化劳动问题,本文梳理了“理一理”“学一学”“做一做”“聊一聊”“记一记”的“五一”措施,有效保障幼儿园集体性服务劳动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全国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典型和代表。高校聘请全国劳动模范担任特聘教授,开展“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有助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制度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丰富发展劳动教育的理论内涵、推进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实现、形塑社会劳动新风尚。推动“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成为高校劳动育人普遍化的有效教育模式,需要统筹推进“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将劳模育人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