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到中国的汉族民间舞蹈,必然从“秧歌”拉开话题……在以黄河和长江为核心的汉族文化区域,河流交错,土地肥沃,人们以农耕为业。起源于农耕插秧生产的民间舞蹈“秧歌”,是汉族人民在节日和祭扫活动中主要的娱乐方式。普遍流行的“秧歌”,是歌、舞、戏的综合形式。歌,是穿插在舞蹈间用于清唱的“民间小曲”;舞,一般包括“过街”(队列舞)、“大场”烟案舞)和丰富多采的“小场”舞蹈;戏,是有人物情节的歌舞小戏。这一协调的艺术整体,包括了各种不同节目,表演时热闹非凡,观者如山。同是“秧歌”,但因地理文化诸因素不同,各地…  相似文献   

2.
秋歌探源     
丁一波 《寻根》2001,(2):100-102
秧歌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的娱活动,属于社火的一种表演形式。它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农村,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发展,演变成为现在鼓乐伴奏、载歌载舞的新秧歌。  相似文献   

3.
左尚鸿  赵奉蓉 《寻根》2007,(6):93-101
肉连响表演与巴人军舞遗风 鄂西土家族地区堪称歌舞之乡,这里传统舞蹈名目繁多,如摆手舞、撒叶尔荷、耍耍、八宝铜铃舞等。其中的肉连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特别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4.
畲族舞蹈     
畲族舞蹈是闽东民间艺术的百花园中极为艳丽。独具芬芳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畲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许多鲁族舞蹈都几近失传了,经过闽东文艺工作者这些年的挖掘。整理,现有了优头舞》、《铃刀舞》、《猎捕舞》、《迎龙伞》、《六结花》、《婚礼舞》、《祈福舞》等数十种畲族舞蹈。闽东的畲族舞蹈主要表现祭奠祖先、生活习俗与信奉宗教等方面的内容。《龙头舞》、《铃刀舞》是在宁德市挖掘出的祭祖之舞。《龙头舞》是纪念祖先创业功绩的舞蹈,该舞分为三个舞段进行。第一段(日用舞)…  相似文献   

5.
王有国 《寻根》2023,(5):44-48
<正>《杀楼》是秧歌戏的代表剧目,又名《杀惜》《坐楼杀惜》,演的是宋江杀阎婆惜的故事。好多剧种都演这个戏,晋北的繁峙秧歌、广灵秧歌、朔州秧歌,河北的定州秧歌、蔚县秧歌,山西的神池道情、静乐道情、右玉道情等。另外,昆曲、京剧(《乌龙院》)、晋剧(《杀院》)、北路梆子、蒲剧等大戏也有这个剧目。每个剧种演唱风格不同,剧情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6.
杨曼 《世界文化》2009,(4):48-49
歌舞伎的历史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戏剧艺术,“歌舞伎”虽然是借音汉字,但巧妙地概括了它的三大艺术要素:音乐、舞蹈、演技。歌舞伎来源于为死于非命的亡灵祈祷时即兴表演的“风流舞”,风流舞后来风行全日本,发展成的一种不戴面具、动作整齐划一的舞台艺能,此为歌舞伎的最初形式。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阿国歌舞伎(女歌舞伎)、美少年歌舞伎(若众歌舞伎)、野郎歌舞伎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秘鲁的民间舞蹈,根据本国地理的变化大致可分为沿海、山区和森林地区三类迥然不同的舞蹈.沿海地区舞蹈的特点是热情、欢快,服装保留了殖民统给时期的样式,并由现代化的管弦乐伴奏.其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舞蹈是玛丽内拉舞.玛丽内拉一词原意为海军.19世纪末,秘鲁大力发展海防.舰船停港时,海员纷纷换上便装,上岸与姑娘调情说爱.最初是在酒吧间共舞,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男女双人舞,表演时,男持手帕,女双手提裙,相互围绕,以轻快的步伐、手势和顿足踏点表达爱慕之情.此舞又分为北部玛丽内拉舞和利马玛丽内拉舞:前者为赤足表演,女方身着宽大的连衣裙,男方以毡帽和披肩为特色,注重手势和步伐的表演;后者比前者高雅,女演员衣饰华丽,男演员多为黑色礼服,以皮鞋踢打出的节奏,引人入胜.玛丽内拉舞又称为秘鲁的国舞,是重大庆祝活动中的传统节目,伴奏的管弦乐队达几十人.每年利马市和特鲁希略市都隆重举行玛丽内拉舞蹈节,评选出当年最优秀的舞伴.  相似文献   

8.
当新世纪的旭日跃上了东方美丽的地平线,曙光把这个喜气洋洋的世界照得更加喜气洋洋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对联、挂灯笼……忙得不可开交。街上更是热闹非凡,舞金龙、戏雄狮、踩高跷、跳秧歌……神州大地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色彩,人们个个喜笑颜开,脸上全是掩盖不住的欢喜和激动。  相似文献   

9.
<正>“斗熊”起源于古代狩猎和宗教活动,凭借其自身的娱乐性、社交性,斗熊表演在英国流行开来。到了16世纪中后期,伦敦的斗熊表演已经成为最为流行的娱乐项目之一。斗熊在固定的场所—熊园里进行,表演内容不再局限于熊和狗的搏斗,增添了其他的动物和花样,同时戏剧、烟花表演和杂技等都被融入斗熊表演当中。在斗熊表演发展成熟过程中,其暴力性、赌博性等负面影响也逐渐暴露于大众视野。  相似文献   

10.
凉州攻鼓子     
正攻鼓子舞又名凉州攻鼓子、武威攻鼓子,是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的一种传统鼓舞形式。攻鼓子舞是汉唐军旅出征乐舞的遗存。攻鼓子以鼓为道具,以滚法为主要击鼓表演手法,两人一对,五对一组,表演时阵法多变,舞步和谐,干净利落,稳健大方,号称西部"鼓魂"。2006年9月列入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1.
在印度,舞蛇是一项传统娱乐项目,表演舞蛇也是许多印度人赖以谋生的手段。舞蛇中的“主角”——眼镜蛇在印度有着崇高的地位,印度每年都会举办“毒蛇节”以敬奉眼镜蛇。  相似文献   

12.
傩,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先民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抵御各种灾害的侵袭,从而产生了神灵的观念,于是供奉神灵以驱疫逐鬼,保佑平安,祈求丰年。傩,则是古时祭祀神灵活动的仪式。 古代举行大傩时,伴随出现了傩舞。傩舞生发于原始巫舞。原始宗教的巫舞与降神驱鬼有密切关系,起源原始巫师以乐舞祀神。《商书·伊训》:“敢有怪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春秋战国时,楚越一带巫风盛行,巫舞成为一种娱神的重要形式。屈原在《九歌》中生动真实地描述了祭祀巫舞的盛况。由巫舞而傩舞,舞者头戴假面,手执干戈等兵器,表现驱鬼捉鬼的内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傩舞逐渐向娱人方面演变,加强了  相似文献   

13.
水上舞蹈     
1979年在莫斯科近郊的工人城埃列克特罗斯塔尔举行的苏联第一次花样游泳锦标赛上,我表演了爱德华·格里格的《安尼妲之舞》,那是我第一次参加比赛。当我处在表演的高潮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由于我  相似文献   

14.
奥迪赛舞属印度传统舞蹈的一支,一般是在盛大节日庆典中祭神或敬神时表演。表演时,舞蹈者必须赤足以敬神,胸挂铃铛、头戴花冠、面额上方点缀吉祥点;同时,奥迪赛舞也很注重服饰的搭配,红中透青,粉装配黄,以素妆淡雅为主。奥迪赛舞特别注重手足的动作及眼神的流动。手足的舞动或移动的每一个姿态都带有象征意义:如手托腮表示正在思念,双手合十表于感谢和欢迎等等。眼神的流动是奥迪赛舞最具唯力的灵魂,真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感。善于察颜观色的眼神,也是奥迪赛舞的基本技能,人们可以从舞者的眼神中看到舞蹈和音乐,也可看到明亮而…  相似文献   

15.
滩舞原为中国古代先民举行摊祭时跳的巫舞。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由最初驱鬼逐疫的仪式舞逐渐演变为娱神娱人的面具舞。因其保留许多古舞形态,故有舞蹈“活化石”之称。南丰摊舞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据地方史料记载,汉初,曾任秦朝番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东北)令的吴芮将军驻兵南丰时,便“传滩以靖妖氛”。唐末,饶州余干县余氏为避战乱,迁徙南丰金砂,奉把摊神,世袭“驱滩”。宋代,南丰摊舞演出非常活跃,隐士刘螳作(现摊)诗,详细描绘了雏型保舞剧的表演情景。明朝,南丰摊舞有很大的发展,许多村庄修建摊庙,组建摊班…  相似文献   

16.
在辽阔的千里陇原上,新近又绽放出一朵秀丽的艺术奇葩──甘肃敦煌女子舞团。它是经甘肃省文化厅批准,由京安西北实业发展总公司出资成立的。该公司总经理王洁女士兼任团长,甘肃省舞蹈家协会主席、省艺术学校名誉校长高金荣女士出任艺术总监。舞团纯由女性组成。演员队伍精干(仅20人),阵容整齐、年轻、充满活力。演员们均从舞蹈专业毕业生中择优选用。她们经过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敦煌舞以及各种民间舞的严格训练,有较高的舞蹈艺术水准和表演能力,不少演员能胜任独舞。双人舞、三人舞。该团以表演敦煌舞为主,兼及其他优秀的民族民…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昆曲     
张一鸿 《世界文化》2011,(11):47-47
昆曲,又称“昆腔”。原为元朝时昆山(今属江苏)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后经明、清两代艺人不断整理加工,创造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系。昆曲有“幽兰”之雅称。它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用笛、箫、笙、琵琶等乐器伴奏。昆曲的文辞华丽典雅,曲调舒徐委婉,表演细腻优美,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昆曲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  相似文献   

18.
“八大藏戏”之一(意乐仙女)以探索发展中国民族戏剧——藏戏而享誉高原的黄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剧团,成立于1965年,现有演职员对人。拥有一批熟悉本民族语言、传统风俗习惯,民间音乐、舞蹈,具有良好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编、导、演骨干,为保持藏戏独特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藏戏是中国的古老剧种之一,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最早是一种偏重于舞蹈的哑剧,内容以表现宗教故事、历史传说为主,后在吸收藏族民间舞蹈、民歌、民间说唱艺术及酬神醉鬼的宗教仪式内蕴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戴面具歌舞表演的广场剧。表演时讲求歌。舞、…  相似文献   

19.
正秧歌戏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山东等地,是北方民间小戏的主要形式之一。张紫晨在《中国民间小戏》一书中将中国民间小戏分为六大系统——花灯戏、花鼓戏、采茶戏、秧歌戏、道情戏、其他戏曲。秧歌戏是六大系统之一。据统计,山西共有地方戏曲剧种52个(包括已经失传或近于失传的剧种),除了"四大梆子",其余均为地方小戏。其中秧歌戏流布最广,各个地区都有,  相似文献   

20.
前蜀宫廷队舞《折红莲》在继承前代采莲舞的同时亦有新变,道具装饰华丽精巧、舞台构思新颖独妙、场面气势盛大恢弘、技术设备先进高超、致词长歌等程式设计,为宋代队舞《采莲舞》的定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前蜀后主王衍喜舟戏、崇道教,尤好宏大奢华的聚会及演出,故创制了带有道教情韵的大型队舞《折红莲》,此舞或代表了前蜀乐舞的最高成就。《折红莲》在后蜀宫廷曾多次演出,经雅化后,与《回鹘》队舞等一起,随入宋的官员及乐工传至北宋宫廷,推动了宋代宫廷乐舞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