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舆论战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然而其残酷程度并不亚于真实战场。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双方除了在军事战场争夺之外,在舆论方面也展开了激烈的博弈和争夺。两国在舆论上交锋的内容、呈现形式和程度的变化与军事领域成果密切相关。社交媒体时代,俄乌冲突的舆论之争沉浸于当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传播环境之中。围绕两国政治领袖的媒介形象、最新战况、平民伤亡、国际舆论、战争对他国经济影响等各种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交织呈现、真假难辨。俄乌冲突中的舆论战呈现为两国在文本、议题、共情等方面的争夺,两国在这些不同维度开展动员、博弈与说服。在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两国对话语权的争夺,试图以舆论的力量威慑并压制对方。  相似文献   

2.
俄乌冲突作为最近发生的一场“混合战争”,现实空间的局部冲突与网络空间的舆论对抗高度融合,舆论战体现出影响战争进程的特殊能力。梳理俄乌冲突在战争进程与战果、人道主义与行动正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国家元首形象等多个层面的具体舆论交锋情况,可以看到舆论战正在向全球性扩散、全时空延展、全民性卷入升级,值得媒体从业者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俄乌冲突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时代的战争,是现实空间局部战争与网络空间全球一体化舆论战第一次高度融合的战争,标志着人类战争形态与方式的转变,也标志着舆论战范式发生了根本转变。社会信息传播范式的转变是舆论战范式转变的前提和基础。基于网络的全球信息联动、全球民众的动员、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使用等,舆论战超越了传统宣传和民众动员,而转为更加复杂的认知战和混合战。本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演进和信息传播机制的变革,梳理了大众传播与数字传播两种范式的舆论战演进历程,分析了这场混合战的特点与规律,并为我们未来更好应对相应挑战和威胁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后冷战时代的俄乌冲突在话语博弈上体现了以下几点媒介化特征:一是博弈主体分化为“合纵”与“连横”两个话语群,并形成道德对峙;二是技术改写了博弈场景,作为物质的身体借助社交媒体构成“身体-网络视频”型外交共同体;三是在博弈叙事上,以共情传播唤起全球公众的情感认同/厌恶,以“恐惧”与“希望”双重诉求的方式对战争前景进行预设,倒逼公众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5.
俄乌冲突是第一场全面的数字技术战争,数字基础设施第一次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关键。数字技术成为这场战争的关键力量,尤其是美西方借助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乌克兰的军事对抗能力;同时,数字技术也成为地面军事行动之外的舆论战、认知战和制裁手段的核心。数字基础设施的政治化和武器化显示出强大的威力,也让自身置身于前所未有的危险之中。通过系统梳理总结美西方针对俄罗斯的网络信息层面的手段方法和影响效果,我们应围绕国家级“断网”的极端情况,重新审视国内网络信息领域的潜在危险与薄弱点,从发展和安全角度加快强化网络信息领域的主导权,从网络基础设施底层、基础软件、产业生态、全球科技重要的公共物品以及机制和制度层面,形成短中长期不同阶段、不同层面、多管齐下的理性、务实、可操作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22,(4)
本次俄乌战争中,出现了很多旨在针对互联网上传播的纷繁复杂的消息进行事实核查的自媒体或机构媒体,信息开源导致“打明牌”的时代已经到来。与此同时,这种事实核查平台开源信息社群的存在,正在重新定义舆论战的行为边界。此次舆论战呈现出是一场“事先张扬的攻防战”,在各方机构势力混杂、信息来源复杂、社交水军搅局、一手信息缺乏的情况下,权威媒体应该保持冷静中立,严格遵循二手信息报道的专业主义原则,做好信息交叉验证和事实核查,维护自身的公信力和声誉。  相似文献   

7.
俄乌冲突是当下重大的国际热点事件,也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全民参与、全程直播的新型社交网络事件。通过考察,我们发现社交网络关于该事件的传播存在明显的伦理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新媒体技术引发的信息深度造假,媒介话语权争夺引发的信息传播偏向,媒介伦理缺失引发的虚假信息泛滥。由此,我们呼吁重视新媒体技术伦理,建立技术善治规范;关注媒介话语权平等,建立包容开放的国际话语体系;加强社交平台媒介伦理教育,建立平台主体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8.
在评估作战双方的军事实力时,除了关注武器装备、兵员数量、后勤保障、指挥能力等因素之外,还需要关注人的意志,尤其是个体和国家的战斗意志。具体到当前的俄乌冲突,我们发现双方均将社交媒体作为战时宣传的重要平台,但表现出不一样的结果——俄罗斯的战斗意志在内外话语博弈中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削弱,而乌克兰则通过一系列凝聚共识的媒体策略使其战斗意志得到明显提升。这也是近两个月以来,具有明显军事优势的俄罗斯没有像许多人所预料的那样迅速横扫乌克兰全境,反而深陷泥潭、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俄乌冲突是深度伪造首次被全面运用于战争场景中,两条对俄乌双方最高领导人的深度伪造视频是标志性案例。分析发现,两条视频制造认知的罗生门效应特征显著,在发布时间点和主题上具有明显针对性,内容上相互博弈;在Twitter平台上,两条深度伪造引发了网民“真与假”的认知困惑并带来不同情绪,进而影响了网民对后续相关内容的判断;两条深度伪造视频得到较大范围的海外机构媒体关注,并表达了对深度伪造的忧虑与警惕。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数字罗生门的含义,并提出了从信任角度予以探讨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俄乌冲突是第一场全面的数字技术战争,数字基础设施第一次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关键。数字技术成为这场战争的关键力量,尤其是美西方借助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乌克兰的军事对抗能力;同时,数字技术也成为地面军事行动之外的舆论战、认知战和制裁手段的核心。数字基础设施的政治化和武器化显示出强大的威力,也让自身置身于前所未有的危险之中。通过系统梳理总结美西方针对俄罗斯的网络信息层面的手段方法和影响效果,我们应围绕国家级“断网”的极端情况,重新审视国内网络信息领域的潜在危险与薄弱点,从发展和安全角度加快强化网络信息领域的主导权,从网络基础设施底层、基础软件、产业生态、全球科技重要的公共物品以及机制和制度层面,形成短中长期不同阶段、不同层面、多管齐下的理性、务实、可操作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1.
俄乌冲突爆发后,社交媒体成为推动对双方有利叙事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Twitter平台上俄乌冲突的相关讨论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社交机器人干预舆论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首先,标签成为社交机器人行动中的重要工具,一方面通过推动标签活动来制造舆论影响力,另一方面会通过标签劫持来扭转舆论局势;其次,通过大量部署意见领袖型社交机器人来引导舆论,并通过打造新账号来建立意见领袖优势;第三,分属于不同阵营的社交机器人存在明显的叙事差异。本文认为在社交机器人的干预下,网络舆论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舆论,应反思民众如何从社交媒体获取真实信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有组织政治战”是冷战“遏制战略之父”乔治·凯南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概念。2022年2月开始的俄乌冲突,可以看作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数字时代的有组织政治战。信息技术革命对国家实力和战略行为的深刻影响,在俄乌冲突中得到了全面体现。非对称的力量结构,作为广义背景存在的复合相互依存,聚焦“言语-行动”的全球舆论场域,是观察和理解这一数字化的有组织政治战的三个主要维度。整体上看,信息技术革命的发生和深度发展,促使俄乌冲突呈现出诸多全新特点。现实与数字两个交战场域交相呼应,但现实场域继续发挥决定性作用;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非国家之间,非国家与非国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互动博弈;传统意义上的实力政治如今必须将“观念”和“认知”要素纳入其中,但整体意义上的国家能力建设成为决定有组织政治战最终结果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3.
2008年8月8日至12日发生的南奥塞梯战争,充分体现了舆论战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如果说俄罗斯打赢了一场军事和政治战争的话,格鲁吉亚和西方则打赢了一场媒体战、舆论战。  相似文献   

14.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爆发的历次大规模战争,宣传都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参战各方都会借助各种手段进行战争宣传。媒介技术的演进既推动了宣传技巧和内容的革新,也改写了战争自身呈现和被感知的方式。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等通过电视报道展现实时画面来影响公众。2022年的俄乌冲突则再一次刷新图像和叙事的构造,将互联网用户深层次地卷入战争,书写了社交媒体时代战争宣传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5.
胡泳  刘纯懿 《现代传播》2023,(6):131-150
媒体与现代战争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媒体与信息已然成为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决定性参数。从信息战、网络战和赛博战这三个关键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入手,通过对这三个术语进行区分,分析战争何以成为媒体奇观。信息战、赛博战可以扰乱国际秩序,重塑国家和非国家行为者的关系,社交媒体的武器化也正在改变着现代战争和现代政治,它造成了“灰区冲突”的兴起、信息游击战的扩散和“我们与他们”叙事的强化这三重现代政治后果。而在社交媒体武器化的背后,一面是社交媒体作为一种情绪媒体所构造的情感政治和“真相市场”;另一面是跨国科技公司携带自身的意识形态对地缘政治的介入及与民族国家的联姻。通过打开战争与社交媒体之关系隐含的层层褶皱,数字化战争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及关键概念得到讨论和延展,以期在数字化战争的萌芽伊始拨开迷雾、保持警醒。  相似文献   

16.
当下我国网络舆论空间处在剧烈变动期,各方行动者在网络空间中的冲突尤显剧烈,各自持有不同的舆论经营和行动策略.本文从我国近年"舆论场"研究的主要面向入手,借鉴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尔的场域理论,尝试建构网络舆论空间的理论模型,对转型期的中国舆论场冲突现象作分析解读,以寻找复杂多元舆论场域之间的整合之道.  相似文献   

17.
记者作为链接新闻与受众之间的桥梁,从新闻叙事本身而言,在保障新闻真实的基础上,需要加强内外视角的交叉或多视角的互证,以复合视角形成新闻和受众的认知闭环,强化新闻的社会意义。此外,记者所持的伦理立场具有关綮性作用。中国在新闻叙事中所体现的以“人类命运共体”“和”“善”为基础的人伦化媒体关怀,不仅有利于匡正西方舆论场的伦理迷失,更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新闻伦理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元宇宙游戏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可能。研究发现,元宇宙游戏加速了政治参与中个人主义的兴起,扩大了青少年群体政治参与的范围,消解了政治接触行为的严肃性,对既有政治主体的利益产生影响。在实现政治参与过程中,元宇宙游戏先是通过身份识别开展“征兵仪式”,再利用“货币贿赂”集结政治参与行动,最后借助“位置倍增”形成新的政治扩张主义。在代码的遮蔽下,元宇宙游戏的运行逻辑削弱了游戏规则之外的个人意志,使得玩家的一切行为都可能向元宇宙所预设的政治路径和目的靠拢。与此同时,不合理的规则被游戏的娱乐性掩盖,元宇宙规则产生了结构性特权和结构性压迫。玩家看似变为“无身份的世界公民”,却在事实上成为被“代码权力”形塑的“液态化的公民”。  相似文献   

19.
记者的实践逻辑:一个场域视角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的实践活动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对于记者实践活动的研究不能用理论的逻辑代替实践的逻辑.本文通过时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中"场域"、"资本"、"惯习"三个核心概念的解读,寻找记者的实践轨迹,搭建记者实践逻辑的分析框架.以期为观察分析记者实践活动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0.
"媒介文化"概念在西方学术语境中被提出,显示出研究者对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进行整合的努力,意味着批判理论研究新路数的开创。"媒介文化研究"在中国本土学术语境下被倡导,既是西方理论在中国折射的结果,也显示出一种研究思路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