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治黄科技信息》2009,(4):17-18
7月8日,随着调水调沙下泄水流全部入海,第九次黄河调水调沙圆满结束。此次调水调沙人海总水量34.88亿m^3,下游河道冲刷泥沙3429万t,河道主槽最小过洪能力进一步增大到3880m^3/s。  相似文献   

2.
1 河口区黄河河道基本情况 河口区黄河河道位于黄河最下游,是1976年5月由刁口河流路改走清水沟形成的。目前所辖河道长50km;管理堤防36.6km;险工四处,坝岸23段,工程长度3325m;控导工程三处,坝垛64段,工程长度6886m;引黄涵闸两座,设计引水流量45m^3/s。  相似文献   

3.
4.
这次小浪底水库进行的调水调沙生产运行,自6月9日开始,下泄流量在1500m^3/s基础上开始逐渐增大,6月10日为2000m^3/s,6月11日为1500m^3/s,6月13日为2500m^3/s左右,7月1日结束,整个调水调沙生产运行在范县河道历时16天。  相似文献   

5.
6.
郑州辖区河道长度为160km,堤防长71.422km,险工控导工程22处,共有坝、垛、护岸957个单位工程,自建自管引黄涵闸5座,在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期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治黄科技信息》2005,(3):11-12
5月26日,记者从黄河防总了解到,鉴于有利的水库蓄水条件和前3次成功试验的基础,黄河防总决定于今年6月16日即黄河进入汛期的第二天实施调水调沙,这标志着黄河调水调沙作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常规措施正式转入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8.
《治黄科技信息》2006,(4):16-17
经过黄委上下的精心准备和提前5天的预泄,2006年黄河调水调沙6月15日正式开始。按照黄河防总的调度方案,小浪底水利枢纽15日上午9时下泄流量增至3300m^3/s,整个调水调沙过程按照黄河花园口水文站3500m^3/s进行控制,较去年的调水调沙流量略有增加,为历年来黄河调水调沙的最大流量,以期达到更好的冲刷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调水调沙方案的设计思路及 预期目标 1.设计思路 利用水库蓄水,充分而巧妙地借助自然的力量,通过精确调度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工程,辅以人工扰动措施,在小浪底库区塑人工异重流,调整其库尾段淤积形态,并加大小浪底水库排沙量;同时,利用进入下游河道水流富余的挟沙能力,在黄河下游"二级悬河"及主槽淤积最为严重的卡口河段实施河床泥沙扰动,扩大主槽过洪能力。  相似文献   

10.
《治黄科技信息》2007,(4):16-17
2007年黄河调水调沙于7月7日正式结束。本次调水调沙实现了黄河下游主河槽的继续冲刷,进一步扩大了下游主河槽的排洪输沙能力,并通过黄河干流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水库的联合调度,再次成功地在小浪底水库库区塑造了异重流,并实现了小浪底水库高含沙排沙出库,黄河第六次调水调沙取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1.
在对水库库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及岩溶发育特征等分析的基础上,对水库各主要可能渗漏地段进行了初步渗漏量估算,并提出了建议处理措施,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黄泛平原的古城研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针对当前的研究现状并结合治学体会,提出今后应树立“犬黄河”和系统的研究视野,对应“城墙内的城市”学术命题和加强微观考察等三方面的工作,更好地推动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对陕西黄河湿地水鸟进行了将近3年的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观察、拍摄照片、走访群众、查阅资料,发现陕西黄河湿地有水鸟7目15科4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水鸟)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鸟)4种,陕西省重点保护水鸟9种.在45种水鸟中有24种以鱼类为食,有10种水鸟在觅食其它食物的同时也觅食鱼类;研究发现水鸟觅食的是小型鱼类和体弱多病鱼类,且小杂鱼居多.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型WRF,通过控制试验与敏感性试验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面积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控制试验结果与观测资料的相关分析表明,二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控制试验能够较好的模拟研究区域8月份的天气状况。通过敏感性试验结果与控制试验结果的对比发现,由于湿地面积的增加,在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改变的地区8月份月平均温度降低1.2℃至2℃。研究区域高温中心位置发生了明显改变,对高温的影响大于低温;区域降雨量增加30 mm至90 mm,降水量的增加主要体现在降水强度较小的时间段内,但降水中心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在模拟范围土地利用未改变区域内,气温与降水也受到了湿地面积增加的影响,温度最大降幅达到了2.4℃,最小降幅为0.2℃;降水量有增加的现象。研究结论对于深入认识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自先秦时期即已产生的商业贸易活动历秦汉而不衰。唐宋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商业贸易场所。明清时期,产生了专业性的棉花、紫草与牲畜市场,出现了促进买卖双方交易的中介机构———牙行,长山县周村镇与齐东县城发展成为与湖北汉口、广东佛山齐名的商业城镇。但黄河三角洲古代商业没有退脱地方化与封闭性的特征,属于封建小农经济范畴内的余缺调剂性质。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三角洲之一。草地是本地区主要自然植被类型。芦苇群落、白茅群落、獐茅群落和盐地碱蓬群落是该草地的4个基本类型。本文研究了它们的性质及其环境因子特征。草地的平均年产草量可达2000 kg/hecta。将放牧区与割草区分开、控制放牧的时间和强度、限制牧群的数量以及适宜地造林是合理利用草地资源的重要途径。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于科学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灾害群发期。这一时期的黄河也屡次决口改道,给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同时也对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环境危机的角度论述了生态文化出现的意义,提出全面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的主要内涵,从先进文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角度分析了构建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了中国古代生态文化思想是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借鉴,从七个方面重点论述了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熟悉了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蜜源植物的种类、开花期、分布等.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蜜源植物的现状,指出利用蜜源植物发展养蜂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保护现有的蜜源植物,种植和综合利用蜜源植物,应与绿化环境、畜牧业养殖、农林业发展等相结合.充分发挥蜜源植物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黄河三角洲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黄河从西向东横穿河南中北部,河床宽浅,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沿岸文物古迹众多,建设黄河经济带有利于黄河治理和河南社会经济发展.沿黄综合开发要进行高起点统一规划,遵照安澜至上、生态优先、功能互补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