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江 《新闻记者》2020,(2):12-20,31
本文以来自三个国家、共84位一线新闻从业者的深度访谈资料为经验基础,通过扎根理论,尝试对"数字新闻学"成为一种新新闻理论体系的现实性和可能性进行探索。研究认为,数字新闻学在四个方面对传统新闻学体系实现了范式性突破:技术在新闻业态中日趋扮演生态性角色,数字新闻从业者的技工化,基于情感网络的新闻业的成型,价值极化和价值虚无成为新闻业的持续性危机。上述突破使得"数字新闻学"作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具有了经验和逻辑基础。本文进而从价值内核、核心概念、研究实践和批判理论四个方面,尝试建构数字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具体维度。  相似文献   

2.
数字技术带来了新闻传播生态的整体性变革,也给新闻研究带来智识挑战。在转型过程中,以文化研究视野中新闻研究的成果为基础的数字新闻学研究催发了新闻业两大理论更新:一方面是新闻业数字化转型给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新闻观念提出的革新要求,另一方面是经典文化研究理论在新闻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变与不变。尽管孕育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和媒介技术环境均已发生改变,但经过发展的文化研究理论依旧能够为数字新闻学提供有价值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资源。数字新闻学应该在现有的问题维度上纳入文化批判的视角,从而拓展其解释和介入现实的学术潜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2022年近30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遴选出在研究问题、观点视角以及论证方式等方面较为创新的新闻学论文,并从新闻研究元问题、新冠疫情下的新闻报道的媒介建构、新闻从业者研究、数字新闻生产的平台逻辑、新闻接受者研究、嬗变的新闻真实性、中国新闻业转型研究、新闻职业伦理的多维视角、中国新闻场域中的地方实践以及中国新闻史研究等十个话题勾勒过去一年中国新闻学的知识版图。研究发现,2022年中国新闻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闻理论研究注重对学科范式与经典新闻观念的持续反思;二是,研究者们在平台逻辑与新闻业转型的双重语境下聚焦新闻生产的多元行动者,其中新闻从业者研究尤其凸显,体现了数字技术迷思在学术场域中的祛魅;三是,新闻史研究着力凸显以报刊实践为中心的传统研究路径,注重对报刊的社会话语建构、报界边缘群体以及报刊空间实践等议题的开掘与深耕。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20,(3):4-11
本文通过对著名新闻研究学者克里斯·安德森的深度访谈,梳理新闻学理论从极繁主义到极简主义的转向过程,并通过对安德森提出的"敬畏的新闻学"的介绍,探讨其在数字时代进行新闻学理论范式设计的思路与方向。在安德森看来,对于技术的生态性影响的反思必然导向对新闻学理论的人文主义价值体系的重建。本文认为,在新闻业和数字信息空间日趋陷入价值虚无的当下,安德森关于新闻学应当建立人文主义认知系统的理论化路径,无论在新闻的本体论,还是新闻研究的认识论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1,(2):26-33
本文以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在2016和2020年两次大选期间的表现为切入口,深入探讨以"客观性"为核心的传统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数字时代发生的变化,并尝试从新闻学规范理论建设的意图出发,想象数字新闻专业主义的可能内涵。研究认为,"客观性"在美国新闻业的日常生产实践中已实质消亡,而"介入性"具备成为数字新闻专业主义概念内核的潜能。文章进而阐述数字新闻学的发展必须以数字新闻业的种种事实为知识生产的依据,并主张在终结"客观性"神话的同时,积极探索新闻业在数字时代服务于信息民主和社会进步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LDA主题模型,对2023年度全球新闻学研究的前沿成果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综述,据此归纳出新闻学当下理论发展的核心议题和演化方向。通过对665篇学术论文进行主题聚类和文本挖掘,本文凝练出本年度新闻学研究的六大板块、20个主题,并对不同主题下的代表性文献进行分析。本文发现,2023年全球新闻学研究呈现出从不同理论传统、分析视野和批判性思维出发对新闻基本观念进行重申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折射出新闻学理论在外部环境剧烈变动时期体现出的高挥发性特征。本文进而提出,数字新闻学范式的发展亟待走出为技术逻辑所牵引和制约的初创期,应尝试通过对新闻业的人文主义价值属性的重新阐发建立兼有解释力与关怀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7.
田浩 《中国编辑》2024,(4):43-49
以介入性为特征的新闻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日渐兴起,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视角、历时视角与规范视角来考察不同社会中介入性新闻的实践模式及其文化特征。比较视角下,“群众路线”等中国特色话语有益于介入性新闻文化话语体系的搭建;历时视角下,全球新闻业在不同阶段都呈现出积极介入社会的实践要求;规范视角下,数字新闻业主张将社会问题化约为行业问题来应对由信息生态转型所引发的一系列观念冲突。研究者应当以人本主义为价值锚点,挖掘数字新闻业与用户之间的亲密关系,并积极探索“介入性”之于数字新闻学的理论潜力。  相似文献   

8.
作为元概念的“新闻真实”既是新闻学的核心议题,也是构筑起新闻学知识体系的根基。作为观念集合的“新闻真实观”则指向如何看待和评价新闻真实,在新闻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新闻真实观”是具体新闻真实观念及其衍生阐释语簇在历史流变中凝练而成的观念体系,中西方新闻业的实践史为考察“新闻真实观”提供了经验坐标。在数字新闻生态系统中“,新闻真实观”从本质主义中解放出来,转变为面向数字技术、专业实践以及协商共识的动态性、操作性观念系统。元概念与元问题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构成基石,“新闻真实观”的数字实践及其研究为我们构建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可能的维度,亦有助于延展和丰益新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人文价值效用。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21,(10)
本文探讨了可供性概念为数字新闻学提供的创新性认识论视角和研究路径。首先,本文简要回顾了可供性概念进入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旅行轨迹,特别是在数字新闻研究中的应用和误用;接着,本文提出,当前数字新闻业作为生态系统的属性以及可供性本身的生态学视角,使得可供性概念具备了理解和分析数字新闻业的认识论潜能,应将可供性作为生态性的认知概念,而非工具性的技术特征;基于以上论证,本文认为,可供性概念为理解和检视数字新闻业提供了关系的、过程的和网络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0.
2013年,大数据发展及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对于我国新闻业的影响正在凸显.目前,欧洲新闻学中心和开放知识基金会所共同开发的《数据新闻学手册》 (The Data JournalismHandbook:How Journalism Can Use Data to Improve the News)已引起我国新闻业的关注.国内外对于数据新闻学的业务实践以及理论探讨都已经时有所闻.回顾历史,可以看到,近年来,新技术对于新闻业务的影响正在沿着计算机辅助报道、数字新闻到大数据新闻的逻辑线一路向前发展着.  相似文献   

11.
田浩 《新闻大学》2021,(7):33-45
情感是理解数字时代新闻业态的重要概念.本文尝试借助半结构访谈方法考察情感在数字新闻接受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以此为基础对数字新闻用户的情感实践进行理论化,从而探索在情感维度上进行数字新闻学理论建构的路径.研究发现,数字新闻用户的情感实践包括情感唤醒、情感表达和情感规制三个核心环节,而长效、审慎的"反思性情感"则是连接上...  相似文献   

12.
作为数字新闻学认识论的演变核心,“情感转向”即新闻以体验创设者的角色嵌入大众日常生活,具有情感询唤和关系表达的宽度价值。本文立足于经验并展开理论想象,探讨情感维度下合理接纳主观的新闻实践,以及其中蕴含的新闻学体系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在学者们已经指出从实践出发探讨新闻真实问题的方向上,尝试对新闻真实实践理论进行探索。结合对数字时代信息环境和社会科学领域实践理论的分析,文章提出,新闻真实实践是“制度化新闻业”的多元行动者在不同信息环境中进行的,被时间性和事实性约束的,履行新闻业公开、真实叙述现实世界之责任的综合行动。新闻真实实践理论是支撑数字时代的新闻系统持续运行下去的认知机制,并在新闻判断、信息获取和处理、符号与形式安排以及关系实践的复杂新闻活动过程中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22,(3)
当前,数字新闻崛起的话语逐渐成为主流,技术逻辑渗透进传统新闻业乃至整个新闻领域,由此也引发了新闻学研究的“转位”和对理论创新的想象。在新闻传播学传统上,对“流通”的解读有着丰富的起源和多元的面向,文章艰难爬梳了新闻流通的实践、文化和技术三条智识脉络,追溯并比较了以“传播流”“编码/解码”以及“媒介环境学”为理论根源的研究路径及其差异性,旨在讨论新兴的数字新闻流通领域何以可能、如何发展。最后,试图整合数字新闻流通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从数字新闻流通的对象、过程和结构三个分析要素切入,以期探索和构建该领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梁君健  杜珂 《新闻界》2023,(10):20-29
本文基于社会-认知话语理论与元新闻话语相结合的分析视角,考察了中国官方话语对于技术的表述。研究认为,与西方数字新闻学理论相比,中国数字新闻学领域的国家话语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技术议题,分别是技术乐观主义、技术辩证法和技术领导权。在上述议题中,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及政治语境对元新闻话语展现出显著的影响力。因而,中国本土的数字新闻学理论不仅需要考察技术给新闻业带来何种延续与变革,更应重点关注中国在过往的新闻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历史经验会如何形塑人们对技术的认知,进而影响到技术在新闻的实践领域和知识领域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孙健 《新闻记者》2014,(8):86-90
民国时期的新闻学理论研究伴随着新闻业的蓬勃发展而兴起。客观性作为西方媒介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亦为民国时期的新闻学研究者所关注。本文认为,民国时期的研究从新闻业的社会地位、新闻报道的方式与职能、新闻从业人员培养等多个视角对新闻客观性进行了学理上的探讨,并对当时的报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常江  狄丰琳 《编辑之友》2022,(10):22-30
数字平台正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环境。平台基于可编程性与商业策略不断拓展自身边界,并完成了基础设施化。尽管平台都声称要建构一个推动信息民主化、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环境,但平台逻辑仍由商业逻辑所主导。文章以国内代表性平台为案例进行了分析,从平台内容生产面板、信息流通渠道以及商业化数据面板三个模块检视了平台逻辑对数字新闻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平台化对于新闻的影响体现在情感化、把关替代以及身份降级三个层面。文章进而对平台化进行了价值反思,并设想了平台化时代公共性价值重建的新闻学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立足理论文献解读归纳欧美数字新闻学理论发展的三个基本趋势:基于技术可供性分析的新闻生态理论正在成为数字新闻学的基础理论;"情感转向"是各种类型的数字新闻学一般理论发展的基本趋势;数字新闻学正在与媒介化分析进行深入的交叉,以实现在宏观历史层面拓展自身的理论资源.欧美数字新闻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体现了研究者群体鲜明的体系意...  相似文献   

19.
田浩  常江 《中国编辑》2023,(Z1):105-112
数字化进程重塑了当下的新闻生态,给新闻业带来了琐碎化的危险和丧失公共信任的危机,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剧场新闻就是新闻业将戏剧和表演元素融入真实新闻事件的讲述过程以回应这一危机的创新实践。剧场新闻的核心理念在于以戏剧的美学属性抵消数字新闻生态的浅表倾向,并以实体或虚拟剧场为媒介探索新闻业与受众(用户)建立积极情感连接的可能路径。从叙事形式、用户关系和价值意涵三个维度出发,可知成功的剧场新闻实践能够重新拉近新闻业与用户之间疏离的关系,培育积极的新闻社区感,重建新闻业的社会信任。剧场新闻实践为业界和学界重新思考包括真实性在内的诸多基本新闻观念提供了依据,但数字技术无所不在的影响和新闻业的平台化趋势也为这种创新样态的未来带来了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关涉许多基本问题。其中,“建构立场”与“建构目标”是事关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出发点与归宿点的重要问题,具有特别的地位和意义。文章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理论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是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的根本价值立场。建构比较完备的、符合时代特点的(新闻学视野中的数字新闻时代)新闻学知识体系,是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学术目标。为新闻教育、新闻教学、科研实践服务,为新闻实践活动服务,为新兴环境中的新闻业发展服务,以新闻方式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服务,是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实践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