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德建 《武当》2011,(4):29
老子《道德经》是言道之书。《道德经》说的是宇宙中自然之道,乃中华上古流传迄今之道。它所一以贯之于全书的核心就是老子的天人合一观。老子深邃地回答了天与人源于何处、天与人为何会合一以及如何合一等人类关心的永恒命题。  相似文献   

2.
黄国钧 《健身科学》2010,(10):11-11
入静是儒释道医各家都很重视的养生方法。广成子授黄帝以长生之道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可长生”(《庄子·在岩》)。老子继承了黄帝的养生观,在《道德经》中强调“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为修道根本。佛家主禅定,  相似文献   

3.
孔德 《武当》2010,(8):46-48
中国内丹学是一门特殊的生命科学。它的最高目的是追求人心性的彻底解放,智慧的与道圆通,和肉体的超原质变化、无限自由、超脱生死。这一独特的生命科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其近两三千年来,坚实的理论根自于《黄帝内经》、《阴符经》、《道德经》、《周易》,以及反映这些哲学思想的伏羲、黄帝、老子、周文王、庄子、孔子等著名代表人物身上。  相似文献   

4.
清代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今译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三势行功歌》原名《十三势歌》是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人王宗岳所著。王曾旅居河南,以教馆为业。据写于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的《阴符枪谱·序》说:“山右王先生,自少时经史而外,黄帝、老子及兵家言无书不读,而兼通击刺之术,枪法其尤精者也。”他的武术著作,留传下来的有《太极拳谱》和《阴符枪谱》等两种,尤以《太极拳谱》一书的流传最为广泛。该书是由《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等两篇论文,以及《十三势歌》、《打手歌》等两篇诗歌组成。近两百年来,这四篇文  相似文献   

5.
射复谜     
一黄帝黄帝是中华始祖.中间空格填入一个速滑运动员的名字.使前两字成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人物,后两字成为汉代一位皇帝的名称.  相似文献   

6.
张天绪 《武当》2024,(2):4-6
<正>老子和他所著的《道德经》深奥无比,历久弥新。两千多年来,研读者不计其数,但又没有谁能够完全把握他的精神内核。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人,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曾问道于老子。据说,有一次孔子出来后,弟子问他有何感受,孔子说,老子是云中的龙,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神龙见首不见尾。这证明老子是大智慧,是哲学家、思想家。《道德经》与《易经》《黄帝内经》被后人并称为道家三玄,高远神秘。《道德经》为什么那么有魅力,是因为老子是站在云端看天下,  相似文献   

7.
云纹     
贾关法 《上海集邮》2002,(10):19-19
悬浮于空中的云,在我国古代被视为上帝降祸、赐福的预兆。《周礼》记载:“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左传》等典籍记载:黄帝受命之时,天上出现景云,故黄帝以云记事,百官师长皆以云名。  相似文献   

8.
张升 《武当》2014,(9):20-20
“太极”这个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传》。《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时,天地混沌,阴阳未分,称作“太极”,万物由此而生;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两仪”(即“阴阳”)生矣。此处提出了一个“一”分为“二”的宇宙创成说,“太极”即“一”,分出天地“阴阳”为“二”。老子在《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相似文献   

9.
阴阳双雄     
徐鑫 《当代体育》2012,(48):48-50
中国从春秋时期老子创建道家开始,便崇尚从生活到自然的"阴阳"之说,这也是我国最早的辩证法理论之一。如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动为阳,静为阴。《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几千年前沿用至今的理论,如今依然在各个领域受用。在篮球赛场上,最能体现"阴阳"理论的,莫过于比赛中的"攻"与"防"。它们赋予了比赛无与伦比的魅力,有关篮球的一切,皆因此而起。每支球队部拥有具备专属的"阴"、"阳"特性的球员,而本赛季雄鹿队的拉里·桑德斯与布兰顿·詹宁斯是将"阴阳"协调得最完美的双雄。  相似文献   

10.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相似文献   

11.
从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出发,以我国武学思想流变的历史过程为基本脉络,去把握老子思想中的武学要义,从而为完整理解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提供新的思路。以使我国传统武术文化能够在历史和现实的变幻中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在世界文明的冲突和共存中获得新的发展际遇。  相似文献   

12.
一、功法简介"养生健身太极功"是武林前辈在长期武术健身实践中根据《道德经》的基本思想创造的。这些前人智慧的结晶,又经过后人多年的修炼和体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因而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因其方法独特、效果快捷,实为学习太极的捷径。本方法以老子《道德经》为指导思想,强调虚极静笃、道法自然;以太极之理为修炼依据,强调任督通顺、阴阳平衡。把养生理论与修炼实践相结合,目的是借助学练太极拳基本功来悟道养生、强身健体。  相似文献   

13.
舒佑辉 《武当》2013,(5):15-17
有人说,练太极拳"不在气"。其理由是《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有云:"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那么,练太极拳真的"不在气"吗?一、什么是气(一)老子、庄子论气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幼儿不受七情六欲的干扰,可保人之先天"三宝",阳气充沛,生机蓬勃,致柔之极。太极拳修炼有术者,可"老来练得孩儿体"。老子又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宇宙间,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离不开阴阳二气。二气交合变化,阴阳消长,阴息阳生,阴阳和合。故庄子曰:"通天之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见《庄子·知北游》)。"气"是宇宙的本体,就是道。也是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的自然力。人是万物之灵,是宇宙缩影,谓之小天地,"人之  相似文献   

14.
胡鸿章 《武当》2000,(5):49-50
《道德经》之训诂释译的著述,历代络绎不绝,至今仍在翻新。20世纪50年代曾有一次解评《道德经》的争辩,按王力当时的见解认为,“现在有人说:‘如果他认为老子是唯物主义的,那么他注释的老子就是唯物主义的老子,如果他认为老子是唯心主义的,那么他注释老子就成了唯心主义的老子’”(《龙虫并雕集》)。《道德经》怎能任意解释呢?诚如明&;#183;憨山释德清所说:“搜诸注释,皆以己意为文,若与其角,则其义愈晦……是以注乃人人之老庄,非老庄之老庄。”(《老子道德经解&;#183;序》)愈注离老子的原意愈远了。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对中华武术与《易经》的渊源关系进行研究,认为阴阳、五行、八卦三者结合而集大成的《易经》作为中华民族思想的源头,对中华武术思想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武术,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了易经哲学思想,即"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辩证观、八卦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和思想观念,成为中华武术几千年来不断发展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6.
1陈杨二式之相同点 1.1哲理同源 太极拳的太极一词源出自《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取其含意为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而太极图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来说明宇宙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原理的模式图。陈式太极拳是依据中国古代“太极”理论创编的,从其内在哲理上实为“把握阴阳”、“动静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至本始”。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是中华优秀文化之精粹,其特性的主要方面应屋五行中水的柔性。柔属阴,但孤阴丕生,独阳不长,必须阴阳相济,才能成为整体。三百多年来,太极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现已成为推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项目。但涉及拳理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还有不少内容让人难得要领。《易》以论阴阳,《医》以辨阴阳,拳要悟阴阳。笔者在多年习拳过程中,结合读的一些书,现将自己的几点心得提出来向前辈与同行请教。  相似文献   

18.
柯超 《武当》2011,(12):4
10月27日至29日,2011年海西首届武夷论道老子文化论坛在武夷山举行,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老子研究会名誉会长陈家骅,中华老子研究会长萧鸣,中华老子研究会创会会长邸振兴、中华老子研究会秘书长徐辉等来自两岸三地20多个省市的15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论坛。本届论坛由福建省社科联主办,福建省老子研究会承办,长乐市人民政府、中共武夷山市委宣传部、长乐市金峰镇人民政府、长乐市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哲学思想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生,又称为“摄生“,“摄“包含了“保养“的意思。老子的《道德经》中就有“善摄生者“的论述。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论述。并说:“夫道者,年皆百岁“。这里所说的“道“,就是养生之道;“道者“就是指懂得养生道理的人。中国的养生学萌芽于商周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随着人们对发病学原理的  相似文献   

20.
林书立 《武当》2011,(12):47-49
老子不但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养生家。《史记》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益寿也。"司马迁认为,老子的长寿得益于他的"修道"。《列仙传》也说:"老子好养精气"。在《道德经》中,老子不但提出了"道法自然"、"少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