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珠球忽掷月杖争击唐代马球运动陈根远唐中宗景龙四年(710),迎请金城公主下嫁吐蕃王的庞大吐蕃使团来到长安。在庄重繁复的礼仪进行中,一场体育活动联络密切了双方的感情,这就是在吐蕃使团邀请下进行的一场吐蕃与唐王室的马球比赛。第一局来自马球故乡的吐蕃队技高...  相似文献   

2.
在格林兄弟创作的家喻户晓的二百一十篇童话故事中,现在可以再增添上一篇。这是作者去世后一百五十年左右被发现的。手稿由纽约商界人士马丁·布雷斯劳尔于1974年在一次拍卖中购进,可直到今天我们才能证实它确是1816年威廉·格林的作品。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姑娘在森林里迷了路,她的护身天使把她领到一位老人跟前,后来证实那位老人就是圣约瑟夫。  相似文献   

3.
十七世纪俄罗斯人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侵吞包括西伯利亚在内的大片土地,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从这时起,中国北部边境出现一个新兴的强悍异族,它逐渐取代了蒙古,成为中国北疆新的边患。俄国人在向东方进行殖民扩张的同时,又向北京派出了一批又一批使团,努力探寻与明、清两朝建立外交、商贸关系。北京是十七世纪俄罗斯与中国接触的关键地点。她不仅是俄罗斯使团出使的目的地,而且是他们地理探索的主要考察对象。俄罗斯使团回国后留下的报告、日志和回忆录等文献材料对其履行外交使命、与华商贸往来、考察地理环境等方面的情形作了详细报道,为我们了解俄罗斯使团的来京过程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历史材料。本文即以这些材料为基础,探讨十七世纪俄罗斯使团在京活动及使团成员对北京的观察纪录,以展现俄罗斯使团的"北京经验"。  相似文献   

4.
李雪濤 《中国文化》2021,(1):197-218
本文以我國最早的漢德詞匯表《額哷馬尼雅語》爲研究對象,對德國漢學家福克司(Walter Fuchs,1902-1979)於1930年代對這一成書於1748年的雙語詞匯表的發現和研究做了梳理,同時根據德文和中文的史料對此書作者、德籍耶穌會士魏繼晋(Florian Bahr,1706-1771)的生平做了鈎沉.在對以往的研...  相似文献   

5.
1898年,萨拉·康格女士(Sarah Pike Conger)跟随丈夫——美国驻华公使爱德温·赫德·康格(Edwin Hurd Conger,1843~1907)来到中国,在北京住了7年。在华期间,她曾经多次觐见慈禧太后。萨拉·康格在其《北京信札——特别是关于慈禧太后和中国妇女》(沈春蕾等译,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以女人特有的细腻,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展现了那拉氏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6.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访清华大学环境系博士生导师程声通教授黄秋斌程声通教授属于那一类很随和很容易感染和打动别人的学者。他的活力令人惊叹。在那间飘落夕阳余晖的办公室里听他震落一地的笑声和幽默而睿智的话语,自然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程教授很风趣地说他与...  相似文献   

7.
尤岩 《寻根》2009,(2):124-129
那一段历史孤旅 屯堡文化源于明初大军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公元14世纪中叶,朱元璋力逐群雄,统一中原,建立了大明王朝。可是在西南边陲的云南,还有一位前朝梁王凭借西南高山之险,坚不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沐英为副将,统率30万将士征南。  相似文献   

8.
1980年英国在一套四枚邮票上(1130—1133),纪念了四位伟大的音乐作曲家兼指挥家。亨利·伍德爵士、托马斯·比彻姆爵士、马尔科姆·萨金特爵士和约翰·巴比罗利爵士分别出现在面值12便士、13.5便士、15便士和17.5便士的邮票的画面上。他们在生前,使世界上差不多上百万的音乐爱好者获得音乐享受,的确是值得印在邮票上加以纪念的。美国也发行了一套“美国名人”的邮票。在一枚面值2分的邮票上,纪念了另一位作曲家兼指挥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  相似文献   

9.
1996年9月中国“丝绸之路”古代艺术展在克罗地亚共和国首都萨格勒布市米玛拉博物馆隆重开幕,为中克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写下了辉煌的一笔。展览是由宁夏文物局、甘肃文物局与克罗地亚米玛拉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共有159件文物展品和6件文物复制品参展,展出时间4个月。参展的文物多是近几年出土的文物珍品,主要由反映战国时期游牧民族文化的青铜器、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墓地出土的陶源、西夏、宋、元时期的佛教艺术品、瓷器及反映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文物精品组成,其中许多文物都是第一次走出国门。“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120年前由德…  相似文献   

10.
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他力图使俄国融入欧洲文明社会,摆脱俄罗斯民族中野蛮、落后、保守的特征。彼得大帝致力于引进西方文化,同时也把触角伸向了遥远的东方。欧亚大陆上一北一东两个民族,由于一个宗教使团的出现,发生了奇妙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审校者说明—— 《在中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和教士——大卫·克罗克特·葛维汉》一文,写的是大卫·克罗克 特·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 1884—1962)在中国四川的人类学活动以及他作为教 士的某些活动情况。美国人葛维汉虽然是教士,但他的主要活动在学术方面。他于1911年 来华,1913年抵川,直到1948年从成都的华西协和大学退休返国.其间除短期回国述职和 进修之外,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38年,而其中36年是在四川度过的。其间曾任华西协和大 学博物馆(今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兼文化人…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同西方(尤指欧洲)交往的历史长河中,文化交流曾出现过几次高潮。一次发生在17至18世纪,人们熟知的意大利耶稣会上利玛窦是推动这一高潮的首要人物。此外,还有一位意大利耶稣会士也为此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便是鲜为人知的艾儒略。艾儒略的意大利名字是朱利奥·阿莱尼,1582年(明神宗十年)生干意大利西北部的布雷西亚。他从小聪明好学,在数学、哲学、天文学等方面颇具天才。18岁时,艾儒略加入耶稣会,致力于传教。16O9年,他离开意大利,乘船东行来中国传教,历经千辛万苦,干161O年抵达澳门。在澳门期间,他除教授数学外,…  相似文献   

13.
卞孝萱 《寻根》2009,(2):114-118
《泾川柳氏宗谱》柳耽序是伪作 嘉庆丙子(嘉庆二十一年,即1816年)纂修的《泾川柳氏宗谱》卷首载《宗元公谱牒论》、《玭公原序》。针对前者,我已考证其为伪作;今再撰文,揭示后者亦系赝品。  相似文献   

14.
崔述(1740—1816),字武承,号东壁,直隶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人。作为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他对当时所存关於上古历史的文献进行了较系统的考辨。崔述的全部著作以及後人研究崔述的主要论述均已收入顾颉刚(1893-1980)编订的《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重版  相似文献   

15.
郑永福 《寻根》2009,(3):32-40
1898年,萨拉·康格女士(Sarah Pike Conger)跟随丈夫——美国驻华公使爱德温·赫德·康格(Edwin Hurd Conger,1843~1907)来到中国,在北京住了7年。在华期间,她曾经多次觐见慈禧太后。萨拉·康格在其《北京信札——特别是关于慈禧太后和中国妇女》(沈春蕾等译,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以女人特有的细腻,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展现了那拉氏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6.
俄国作家弗·克·阿尔谢尼耶夫所著的《在乌苏里的莽林中》问世于今,已近一个世纪,在欧美有三十多种文字翻译出版,拍成电影并获奖。俄罗斯的许多出版机构,一次又一次地重印他的作品。在中国,翻译成书的时间是1977年,由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翻译组翻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相似文献   

17.
张西平 《寻根》2023,(2):4-15
<正>《教宗西师都五世致中国皇帝书》,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号Chinois 1320)。全信36行,每行字数多寡不一,仅有外框而无行格,信是刻在一块枣木板上。1588年,范礼安(Alessandro Valignano,1539—1606)拟派罗明坚到罗马觐见教皇,希望教皇能派出使者朝觐中国皇帝,并请求中国皇帝支持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为此,  相似文献   

18.
胡梦飞 《寻根》2022,(5):61-67
<正>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联结着中国与世界,成为外国人观察中国物质文明和地域文化的窗口。《荷使初访中国记》是荷兰人约翰·尼霍夫所写的日记,详细记录了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至十四年(1657年)间荷兰来华使团在中国的见闻,以其耳闻目睹提供了中国史籍所没有记载的材料,对研究清初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城对面的书画天地大厦一层,有一间宏德苑画廊,里面挂满琳琅满目的字画。宏德苑的经理是位年届50的中年男子,叫苗政国。  相似文献   

20.
1419~1422年,帖木儿帝国国王沙哈鲁派遣一个由510人组成的庞大使团访问中国。随团画师火者·盖耶速丁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该团沿途风土人情及中国明朝的政治、经济、人物、风俗……诸多繁荣富庶,后被整理成《沙哈鲁遣使中国记》,成为此时期中亚与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