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正>在电与磁知识的学习中,许多同学经常将电流的磁效应、磁生电、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三部分知识混淆,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要区分这三个概念,我们应从本质入手进行分析:电流的磁效应的本质可以简记为“本无磁,先有电后有磁”,在生活中的应用是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电磁起重机等;电磁感应的本质可以简记为“本无电,先有磁,后有电”,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发电机和动圈式话筒等;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本质可以简记为“有磁有电才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是电动机。下面举例介绍。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实际情况 “电磁感应”是在“电流的磁效应”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后进行的教学,使学生对“电与磁相互作用的内容”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具有承前的作用,是知识的再次延续;“电磁感应”为以后学习发电机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提供了前置知识,具有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电和磁》复习实践。让学生课前设计自动水塔电路,写出电路主要元件的工作原理及能量转化。课堂上同学相互交流、评价、修正、激励。这样不仅有效地复习了《电和磁》一章电流的磁效应、磁场对电流力的作用、电磁感应及其能量转化和应用等知识点,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他们使用工具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相互交流、进行评价的能力,意识到物理知识来源于自然生活,服务于自然生活的规律,从而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产生兴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在课堂交流中,让学生在成功中享受快乐,增强自信,在不足中受到启发,活跃了同学思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以往,使学生可持续发展,新课标理念就能得以落实。  相似文献   

4.
前言自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起,人们就开始思考:既然电流能产生磁,反过来磁是不是也能产生电呢?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变化的磁场能使闭合导线中产生电流。这种现象称为电磁感应。后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研究,法拉第从大量的实验现象中以近乎天才的直觉总结出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相似文献   

5.
董亚荣 《课外阅读》2011,(10):225-225
“动电可生磁,动磁可生电。”距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后,在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开了磁生电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人类文明的电气化时代。动磁可生电,有电必有电动势,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表征电源特性的物理量,它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也等于单位正电荷从电源负极通过电源内部移到电源正极非静电力所做的功),既有感生电动势也有动生电动势,这是同一现象中的两类情况,何为“感”何为“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电磁感应现象中去学习了解吧!  相似文献   

6.
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首次揭示了电现象与磁现象之间的联系,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的发现与研究标志着电磁学的研究已经步入了运动变化的一般情况,爱因斯坦对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场观念给予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电磁感应的发现,都曾揭开过物理学研究的新篇章,现将这两个重大发现的发现史及科学家们的科学精神介绍如下:一、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十七世纪初,英国的吉尔伯特在研究电现象和磁现象时仔细对比了电与磁的性质,他断言电和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没有什么一致性。之后,人们普遍认为电和磁不会有什么关系。虽然如此,电和磁是否有某种联系的疑窦一直留在有心的科学家的脑海里。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家康德关于基本力向其它各种力转化的哲学思想对物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丹麦一位信奉康德哲学思想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坚…  相似文献   

8.
电和磁(二)     
考测点导航《电和磁(二)》包括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和电磁感应两方面内容,这些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知道磁场对通电导体有作用力及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知道电能和机械能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9.
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经过30余年的探索,终于1820年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从而推翻了人们长期关于电现象与磁现象是彼此孤立、相互无关的传统观念。自此,不少人开始从事于它的逆转化问题的研究。182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曾在日记中写到:“电可转化为磁,磁也能转变为电!”1831年他终于实现了“把磁转化为电”的诺言,并称之为“电磁感应”。  相似文献   

10.
电流磁效应是学习电磁现象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确信电流及其周围的磁场是同时存在而密不可分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在做奥斯特实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放大,便于学生观察,通过观察导线通电时和断电时小磁针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初步认识电与磁之间存在某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 教材分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鲁科版教材第4章第2节的内容,为后面学习生活中透镜的原理、调节方法、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疾的成因与矫正等提供了理论支持,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2 设计思想 逆向思维也称反向思维,是指转换思维视角,用不平常的思维方法来考虑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通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逆向思维在物理学史上有非常经典的案例——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电流的磁效应,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坚信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一定能生电,经过10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831年提出了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  相似文献   

12.
一、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我们把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例1如图1所示,在微型电扇的插头处接一只发光二极管,用手旋转叶片,发现二极管发光.上述实验现象说明了().A.磁能生电B.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C.电流的磁效应D.电流的热效应分析这是电磁感应现象,实现了“磁生电”,二极管发光说明有电流通过二极管.应选A.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什么情况下,才能产生感应电流呢?通过实验探究,我们知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所以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之…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电磁感应原理分析了雷电的电磁效应及产生原理,阐明了雷电感应具有大电流、高电压的特点和雷电所产生的电磁场具有高频电磁波的性质,论述了雷电损坏电视机的机理和避雷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学理科》2007,(9):46-51,56
三、考点分析 本章的知识比较多,主要考点有:磁性、磁极、磁感线、电流的磁效应、电磁铁的磁场和极性,安培定则和应用、电磁感应现象以及产生的条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原理以及能量的转化、换向器的作用,其中中考热点有:安培定则、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磁感应现象在中考中占分的比例不高,大约7分左右,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115页,有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演示实验(如图1所示)。这是继学习了电流的磁效应后第二次进一步深入研究电和磁的关系,也是为后面的电动机学习打下基础的重要环节。电动机是封闭的机器,内部结构很少有机会看到,好奇心驱使学生想看看其中的运动原理。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物理(甲种本)第三册的阅读材料中,介绍了物理学史上一个生动的事实: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流能够产生磁场。法拉弟就考虑一个相反的问题:磁场能否产生电流?经过十多年的实验研究,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实现了他“把磁转变成电”的誓言。这一重大  相似文献   

17.
一、知识结构电和磁简单的磁现象磁体的吸铁性和指向性 (知道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知道 )磁场磁体的磁场性质 (知道 )方向 (知道 )磁感线 (知道 )电流的磁场奥斯特实验 (知道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知道 )安培定则 (会 )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理解→知道 )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现象 (知道 )发电机工作时的能量转化 (知道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磁场对通电导体有作用力 (知道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 工作时的能量转化 (知道 )  二、复习指导(一 )简单的磁现象1 磁体的吸铁性和指向性 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 ,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  相似文献   

18.
一、基础知识思维导图 本节中我们重点学习电生磁的相关内容,如电流的磁效应、用安培定则判断螺线管的极性、电磁铁、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及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等内容.虽然难度不大,但本节是中考必考的重点、热点内容,其在填空、选择、作图、实验题中均有涉及.  相似文献   

19.
复习建议 在复习本单元时,首先要弄清楚磁性、磁体、磁场、磁感线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等基本概念和规律;并注意理解电与磁之间的密切联系:如电生磁(奥斯特实验),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20.
知识体系及复习要求磁现象磁体的吸铁性和指向性(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知道) 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知道)磁场 磁场的方向(知道) 磁感线(知道) 地磁场(知道) 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知道) 通电螺线管的磁性(知道)电流的磁场 用安培定则确定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和电 流方向(会) 电磁铁的工作原理(知道) 电磁继电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知道)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现象及其能的转化(知道) 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知道) 磁场对通电导体有作用力(知道)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知道) 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