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社交媒体中大量健康谣言的广泛传播现象,本文基于动机-机会-能力(motivation-opportunity-ability,MOA)模型对用户的健康谣言分享意愿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个体动机、机会和能力相关的因素对其健康谣言分享意愿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选择健康意识、时间成本和健康素养3个变量构建了研究模型,提出了3个研究假设。通过3个步骤选择了8则健康谣言素材,设计网络情境实验收集了252名参与者的2016条数据,利用5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了假设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饮食类的谣言,参与者对癌症主题的谣言具有较高的分享意愿,男性比女性有更低的健康谣言分享意愿,年长者具有更高的健康谣言分享意愿。同时,健康意识和时间成本能够正向影响健康谣言分享意愿,且健康素养能够负向影响健康谣言分享意愿。本研究为解释人们的健康谣言分享提供了依据,并为干预健康谣言传播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失真健康信息滋生和分享传播的温床,探索失真健康信息特征对用户分享意愿的交互影响机制,能够为失真健康信息治理提供助力。[方法/过程]聚焦于失真健康信息特征中的情感诉求、信息来源和内容变造三个方面,结合感知信息质量和感知信息可信度两种中介机制,提出9个研究假设、1个研究问题。通过设计2×2×2的参与者内部实验情境,收集223名参与者的1 784条实验数据,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路径分析对假设和研究问题展开验证探索。[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情感诉求、信息来源和内容变造三种启发式线索对用户分享意愿存在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并且彼此间存在交互叠加效应。同时,被扭曲的感知信息质量和感知信息可信度在这种促进关联中扮演关键中介作用,是用户分享失真健康信息的重要前置因素。影响机制研究加深了对互联网失真健康信息传播行为的理解,并为各方开展失真健康信息治理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既显现出实施救灾的能力又传递着大量不实信息,社交媒体场域的不确定性促使公众的风险意识愈发明显.为了解公众风险感知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研究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4106个样本,构建媒介信息特征、疫情风险感知和信息分享意愿模型.研究发现,首先,社交媒体使用和官方媒体信息可信度正向...  相似文献   

4.
祁梦莹  谈欣 《视听》2024,(4):133-137
社交媒体平台在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下,成为重要的辟谣信息传播平台。从技术解释视角探究媒介可供性对用户辟谣信息分享意愿的内在作用机理,探究媒介平台提供的可供性对辟谣效果的促进作用,从而能够在辟谣过程中更好地应用相应的技术手段,达到更好的效果。以媒介可供性和S-O-R模式为理论基础,构建社交媒体用户辟谣信息分享意愿的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508份有效问卷,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结果显示:媒介灵活性、用户能动性、情感表达力、社交联结力、全天化推送五个具体维度下社交媒体平台对用户辟谣信息感知和对辟谣信息分享意愿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谣言大量传播造成负面影响,成为与病毒疫情并列的信息疫情。网络谣言的大范围传播离不开受众的转发,影响疫情期间网络谣言转发的因素需要深入探讨。本文选取新浪微博的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谣言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内容特性及传播者特性两个维度,探讨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谣言转发的因素。研究发现,微博内容的谣言类型、情绪、图像、内容标签使用和博主的粉丝数量,是影响谣言转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谣言治理问题是社会风险管控与数字空间治理的共同组成部分。从受众视角出发,辟谣效果的衡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用户行为是否受到影响而做出改变,社交媒体用户的谣言修正行为可被视为辟谣效果的真实体现与反馈,具体可分为删除谣言信息和分享辟谣信息两种行为。为了理解社交媒体用户的谣言修正行为及其深层作用机制,本研究以S-O-R模式与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框架构建并拓展理论模型,以新冠肺炎谣言和辟谣信息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发现了社交媒体用户针对谣言的积极修正行为倾向,并验证了包含辟谣信息可信度、主观规范、态度、个体规范等变量因素的多条影响路径。  相似文献   

7.
新冠疫情下,移动图书馆让数据交互从“馆间”转向“指尖”成为可能。结合I-S模型和S-O-R模型设计量表,对2424名读者展开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新冠疫情下移动图书馆读者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尽管新冠疫情下实体图书馆的物理空间经常关闭,但是读者对移动图书馆的使用意愿并没有提升;感知品牌形象、电子口碑、感知服务质量是影响读者使用移动图书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李辉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7):90-102
[目的/意义]基于个体信息行为发生动力理论,深入研究受害人诈骗信息接受意愿及其诈骗信息分享行为过程中不同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理,对于做好电信诈骗犯罪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动机-机会-能力"(motivation-opportunity-ability,MOA)模型逻辑框架,从受害人动机因素、机会因素、能力...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健康信息的普及、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数字青年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关注和获取健康信息.基于技术接受模型、信息采纳模型、社会认知理论和感知风险理论,以信息质量、感知有用、感知易用、感知风险、自我效能、结果预期、采纳意愿为变量构建影响因素模型,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数字青年微信公众平...  相似文献   

10.
阳长征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21):105-116
[目的/意义]为了探索危机事件中网络信息表征对用户持续分享意愿的影响机制,通过对网络中不同表征的信息进行分类和定级,对危机信息进行差异化监控与治理,并从信息表征的视角强化正面信息的用户持续分享意愿。[方法/过程]以信息表征为自变量、持续分享意愿为因变量及体验保留度与感知渗透性为中介变量构建研究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并借助AMO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结论]其研究结论为:①危机事件中网络信息的动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及符号性表征分别通过体验保留度及感知渗透性的中介作用,对用户的信息持续分享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②动作性表征信息对用户持续分享意愿的影响效应最大,其次为映像性表征信息,最小为符号性表征信息;③信息表征对用户持续分享意愿的影响效应,在人口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研究元宇宙下智慧图书馆的健康信息特质对于用户获取意愿的影响有相当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在详尽可能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逻辑模型和测量指标。基于问卷调研数据,结合结构方程模型,采用SmartPLS3.0软件对假设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节变量在两条路径上的影响作用不同;可通过增强智慧图书馆健康信息的传播性、可靠性和有用性来提高用户的获取意愿。  相似文献   

12.
探究健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与发生机理对健康信息学与信息偶遇研究都大有裨益。以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理论为基础,使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对用户健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展开实证研究。同时使用调节效应简单斜率作图法和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对健康信息素养的调节效应以及各潜变量间相互影响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健康信息质量、健康信源可信性、健康信息新颖性、社交联接正向显著影响感知有用性,但社交联接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被其他三种因素弱化;环境便利性、情绪状态以及感知有用性显著正向影响健康信息偶遇行为,且环境便利性的影响作用被感知有用性削弱;健康信息素养正向显著调节健康信息质量、健康信源可信性、健康信息新颖性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社会联接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受健康信息素养调节,健康信息素养高,则起促进作用,健康信息素养低,则起抑制作用。希望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组织和个人提升对健康信息偶遇情况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海量的互联网健康信息正在争夺用户的注意力,为其创建具有吸引力的标题变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健康信息标题开始采用故事型或数据型的证据以达到这一目的。为此,需要探究不同的标题证据类型对用户选择在线健康信息具有怎样的影响。[方法/过程]采取实验法探索在线健康信息标题的证据类型(故事型/数据型)、用户的内在状态、用户对标题的选择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考虑用户思维方式的调节作用。实验要求每位参与者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对40条在线健康信息(包括标题和文章内容)的浏览任务,利用相关量表采集他们的内在情绪和认知状态,通过Tobbi眼动仪及其配套软件的录屏功能分别捕捉其眼动情况和点击行为。[结果/结论]与故事型标题相比,参与者对数据型标题产生了更高的愉悦度和唤醒度,并且也更有可能激发点击行为;唤醒度在标题证据类型和点击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思维方式在标题证据类型和注视时长、注视次数之间都存在调节作用。本研究成果有助于信息行为领域对于信息内在特征如何影响信息选择的理解,为创建有效的在线健康信息标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探究社会化媒体用户信息分享行为影响因素,有助于了解社会化媒体用户的信息共享行为,推动社会化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信息生态视角,结合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社会化媒体用户信息分享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法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信息人维度的利益诉求、自我效能,信息维度的信息有用性、信息易用性,信息环境维度的交互氛围、主观规范,信息技术维度的技术安全对用户信息分享意愿有积极影响;信息人维度的习惯、信息技术维度的技术支持和技术安全对用户信息分享行为存在促进作用;信息分享意愿对信息分享行为也有较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健康谣言,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对在线健康谣言进行辟谣,探索影响辟谣效果的内在机制有利于引导用户做出正确的健康决策。[方法/过程]研究采用2(信息框架:叙事信息vs.非叙事信息)×3(信息来源:质量来源vs.数量来源vs.对照组)、3(信息框架:叙事信息vs.非叙事信息vs.对照组)×2(话题卷入度:高话题卷入度vs.低话题卷入度)的组间实验设计,从信息框架、信息来源、话题卷入度3个方面探索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的影响机制。[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叙事信息与非叙事信息均正向影响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且非叙事信息的作用效应大于叙事信息;数量来源与质量来源对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质量来源的效应大于数量来源;信息来源显著调节叙事信息与非叙事信息的作用效应,当信源是数量来源时,叙事信息的辟谣效果更强;当信源是质量来源时,非叙事信息的辟谣效果更强;研究还发现在高话题卷入度组中,非叙事信息组对辟谣效果的影响显著高于叙事信息组,但在低话题卷入度组中,叙事信息和非叙事信息对辟谣效果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17.
数字图书馆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工作的关键内容支撑平台,将数字图书馆持续使用意愿研究引入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工作中,将对促进数智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效率、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数字阅读效能等有重要意义。基于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模型(UTAUT model),提出高职院校用户数字图书馆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假设,并通过发放问卷方式收集数据,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了假设实证验证。结果表明,绩效预期、努力预期、社会影响与便利条件显著影响职业院校学生数字图书馆使用意愿,其中,便利条件对学生使用移动阅读的意愿影响最大。建议高职院校图书馆从用户体验、资源建设、宣传推广等角度综合提升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Web 2.0时代网络健康信息体量的激增,人们普遍对互联网环境下健康信息质量产生忧虑,其主要原因是大量失真健康信息存在于互联网中,对信息接受者主观感知造成误导,并对消费者的健康知情决策带来潜在威胁。消费者在失真健康信息误导下所作出的健康决策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健康后果,因此理解消费者对网络失真健康信息可信度判断的相关影响因素,对公民健康教育与全民健康促进都将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分别从信息特征与个体特征视角归纳出消费者对失真健康信息可信度判断的若干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研究问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索各研究问题,问卷设计利用信息话题与信息表征框架两个维度,选取八则失真健康信息作为问卷阅读素材,在对健康素养的测量上借鉴并汉化了国际通用的最新关键指标。研究结果发现:在信息特征方面,失真信息的表征框架与信息话题对消费者可信度判断有显著影响,且二者存在交互效应;在个体特征方面,年龄、性别、健康素养等因素对消费者失真信息可信度判断具有显著影响。图1。 表4。 参考文献61。  相似文献   

19.
高慧筠 《山西档案》2021,(1):100-110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云存储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以及扫描、数字化、缩微等新技术设备的研究与应用,使得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组织工作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以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作为文献研究数据来源,采用较为系统的文献研究法,结合信息组织基本理论从多维度分析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组织过程中的存在的阻力因素,基于新冠疫情背景,从数字赋能视域出发针对目前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组织工作中存在的信息整合技术有限、信息排序标准不一、信息检索效率低等问题,提出充分利用新兴数字技术组织信息、建立规范严格易施行的分类标准及体系、深化数字赋能认知理念引导工作、转变被动式信息组织工作方式等建议,以期为我国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组织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探究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虚假信息传播行为的因素,为有针对性地监测预警、阻断传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虚假信息提供借鉴参考。[方法/过程]基于S-O-R理论模型,综合考虑外部刺激因素和个体认知因素对传播者信任感知及传播行为的影响,提出相关研究假设,并利用新冠肺疫情期间微博平台的虚假信息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虚假信息质量、信息发布者影响力和事件进展对信息接收者的信息传播行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医护人员主题、呈现积极情感的网络虚假信息更容易获得信任和传播,网络影响力高的信息接收者在虚假信息传播过程中起到辟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